返回 打印

周家庄的阳关大道

作者:周喜俊   来源:红色文化网  

 

 宋平1 (1)_副本.jpg

周家庄名片

周家庄乡现辖6个自然村,划分为10个生产队,土地面积18046亩,人口13564人。全乡实行集体经营、统一核算、专业承包、分工分业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全国惟一实行乡级核算管理体制的乡镇。周家庄乡在老社长雷金河的带领下和党委书记雷宗奎的领导下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荣获“国务院嘉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中国乡镇之星” 、“牵手·2014中国最美村镇”等荣誉称号70多项(次),自1985年至今连续被河北省委命名为“文明乡镇”。

多年来,周家庄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农业上建成了10000亩优质小麦繁育、3000亩红地球葡萄、2000亩鸭梨出口、2000亩蔬菜大棚、1000亩高档苗木五个专业生产基地。投资1700万元,筹建了奶牛养殖示范园区,荣获农业部颁发的标准化规模示范场。工业上建起了阀门厂、彩色胶印厂、建筑公司、纸箱厂等集体企业10多家。

村镇建设上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全乡统一建起了二层住宅楼房。对全乡所有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各项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优化社员居住环境,提高社员生活质量,住宅向高层和多层发展,建设周家庄新村,共建楼房41栋。并且,在新村周围发展了商贸业。同时,借助独特体制和现有旅游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打造周家庄品牌,开发建设了周家庄乡农业观光采摘旅游项目,荣获国家首批乡村旅游模范村,被河北省确定为农村旅游示范点,是国家级3A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采摘的农产品均比市场价格高出2至3倍出售,实现了农业增效,社员增收。2015年全乡集体纯收入24541万元,公共积累余额达到52291万元,人均现金分配13189元,人均纯收入18048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广大群众办了养老津贴、退休制、用电补助、集体负担新农合筹资款、发放生活补贴等12项福利事业。几十年来,全乡没有上访案件和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形成了“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环境文明”的良好局面。

梨花盛开的季节,我来到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这里距省会石家庄50公里,尽管我们出发的时间不晚,因一路堵车,赶到周家庄地界,已是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刚浇过水的大片麦田,绿油油如铺上了崭新的地毯,在金色阳光照射下发出迷人的色彩。一群来自城市的年轻驴友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惊诧地欢呼着:“哇,太美了,中国农业第一村!”他们扔下赛车,纷纷拿出相机蹲在地头上拍照。在麦田劳动的几位农民抬起头瞅着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顺着笔直的水泥路往前走,是农业特色观光园,一望无际的雪白梨花与树下间作的金色油菜花交相辉映,蜂蝶起舞,布谷声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让游客如痴如醉。几个在梨园干活的女人告诉我,那边有特色花卉观赏区,还有400亩油菜花,更好看。我顺着她们手指的方向往前走,看到紫色玉兰花、粉色桃花、黄色紫荆花等多种花卉竞相开放,把广袤田野装点的姹紫嫣红。游客们有的在树丛中漫步、拍照,品味百花争艳的景色,有的乘坐骡马,沿着宽阔的水泥路,体验传统农业风韵,观赏现代农业风光。

周家庄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朵奇葩,67年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立足自己的土地共同富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农业现代化,村庄城镇化,田园生态化,社员衡富化的美丽乡村。 

独特体制:“老坚决”一张蓝图绘到底

周家庄乡辖6个自然村,划分为10个生产队,土地面积18046亩,人口13564人。全乡实行集体经营、统一核算、专业承包、分工分业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全国惟一实行乡级核算管理体制的乡镇,这种体制已运行了67年。

60多年来,中国农村历经多次重大变革,周家庄的独特体制何以存续至今?说起此事,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周家庄的灵魂人物,原乡党委书记雷金河。

雷金河出生在周家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6岁参加抗日,英勇杀敌,非常坚决,日伪军对他恨之入骨,悬赏5000元老头票买他的人头。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是乡亲们暗中保护,让他一次次死里逃生。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领导了村里的抗日斗争,靠着共产党要为穷苦百姓谋幸福的“坚决”劲儿,顺利完成了周家庄村的土地改革。之后带领乡亲们建互助组,搞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因做事执着果敢,坚持真理,因而得了个外号“老坚决”。

河北作家张庆田在周家庄深入生活多年,以雷金河为原型创作的小说《‘老坚决’外传》六十年代曾风靡全国。

“老坚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集体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周家庄经历过三次严峻考验,都因体制变更。

1956年,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风起云涌,但因不少地方管理混乱,经营不善,联村大社难以继续维持,上级只得要求将大社拆为小社。周家庄自1949年起,在雷金河倡导下建起互助组,1951年成立起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包工、包产、包开支、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1956年春,他们联合周围5个村庄成立起高级农业生产联村大社,在执行“三包一奖”的同时,又制定出详细的《社规民约》。因制度严密,管理得法,监督机制健全,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大家收入日趋增加,公共积累不断壮大。

周家庄的联村大社正处于蓬勃发展态势,为何要把大社拆小?雷金河想不通,找上级领导提出诉求,他说:“社跟社不一样,不能核桃栗子一块数。社不在大小,就在管理,就在人。希望领导网开一面,保留周家庄联村大社,我们一定做出样子来。”

周家庄是合作社的模范,曾拍过电影《大社经营管理的经验》,上级领导对他们的情况比较熟悉,经调查,全社1509户社员都不同意拆大化小,只好尊重群众选择,同意周家庄继续坚持联村大社体制不变。

60年代初,因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全国人民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为尽快恢复元气,促进生产,中央颁布“人民公社六十条”,提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要求把大队化小,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周家庄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始终是两级所有,显然不符合上级要求,必须得改。雷金河又想不通了,他认为各地情况不一样,不管用那种形式,只要把生产搞上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就该支持,不能搞一刀切。他逐级向上反映,诉说自己的理由,但没人敢给他明确答复。雷金河的“老坚决”劲头上来了,干脆给周恩来总理写信,真实反映周家庄的情况,代表全体社员表达诉求。

周家庄是全国农业战线三面红旗之一,在农业经营管理上实行的“三包一奖”做法曾在全国广为宣传,好多人都到这里参观学习。雷金河又是全国最年轻的劳动模范,他反映的问题中央很重视,委托政治局委员彭真亲临石家庄来调查了解情况。

雷金河当面向彭真说心里话,实事求是,不遮不掩。他说,周家庄建合作社10年来,有7年经受了不可抗拒的冰雹、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侵袭,每次都是靠集体力量渡过难关,抗灾夺高产。特别是1960年,好多地方颗粒无收,只能靠吃草根树皮度饥荒。周家庄不仅群众丰衣足食,骡马膘肥体壮,而且集体投资11万元,动工办电。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架起高压线25华里,安装了变压器,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农业、企业、小工厂都用上了电力。生产形式迅猛发展,农民生活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少家庭买了收音机,好多光棍儿都娶上了漂亮媳妇,全社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彭真问:“你们是怎么搞的?”

雷金河坦然回答:“种地讲科学,管理要得法,不能瞎折腾,才能产量高,打得多。粮食产量不浮夸,不虚报,不产私分,保证国家的,满足社员的,留足集体的,一句话,实事求是,不来半点虚的。”

听了雷金河朴实真诚的心里话,彭真意味深长地说:“你这个书记真是很有头脑啊!如果全国三分之一的书记像你这样,‘五风’就刮不起来了!”

雷金河说:“刮风刮不出粮食,只能刮倒庄稼,刮风就是瞎折腾。不管东西南北风,我就一条,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

周家庄的经验给彭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后来召开的贯彻农业“六十条”,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地、县委书记座谈会上,彭真称赞了周家庄实行“三包一奖”的成功经验,旗帜鲜明地对他们的管理体制表示赞同。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周家庄实行的两级管理体制又一次保留了下来。

受冲击最大的一次是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势头强劲,好像谁不把土地分掉,就是不拥护改革似的。雷金河认为,分田到户对于贫穷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的地方,能暂时解决人的温饱问题。对于干部没有管理能力,“大锅饭”伤害了农民感情,极左路线压制了生产力的地方,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周家庄自农业合作化以来,走了30多年集体化道路,有了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农工贸齐头并进,发展势头良好,已有9家大型集体工业企业。许多农贸加工、养殖基地和文化服务业都已形成规模,各项大型设施成龙配套,农业早实现了机械化,大家正集中精力搞新农村建设,以民建公助方式统一盖二层居民楼。如果把大片良田切割成一条一块,群众难以适应,必然造成混乱,家里没有壮劳力的农户无法耕种,有可能把地撂荒。当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了头等大事,周家庄是农业战线的老典型,土地分不掉领导无法交差。为解决这个“钉子户”,上边派人来帮雷金河转思想弯子,大有土地不分掉就不撤离之势。

“老坚决”遇到了新问题,心里烦恼,整宿整宿在炕上“烙大饼”,老伴看他翻过来折过去睡不着,心疼地劝说:“要不就随大溜走吧。”他生气地跳下炕,冲出屋,顶着满天星星往地里走。他一个人在田间路上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天蒙蒙亮。他两手抚摸着田野里生机勃勃的庄稼,土改后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土改胜利后,分得土地的农民是多么激动啊,男女老少在自家的地里躺着、坐着、跪着,抓起一把把热土亲吻着,这情景让雷金河眼窝发热,心潮澎湃。他参加过解放石家庄的支前工作,亲眼看到为了这座城市的解放,那么多同志牺牲了。他是幸存者,觉得不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仅对不住党和人民,更对不住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如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终于有奔头了。

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问题,分得土地的农民有的缺劳力,有的缺牲口,有的缺农具,一家一户种地困难太多。尤其是孤儿寡母、老弱病残的家庭,守着土地种不上,急得唉声叹气。这情景对雷金河触动很大,他想,共产党打天下就是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种庄稼问题解决不好,不能发展生产,农民守着土地饿肚子,土改不是白搞了吗?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的倡导下周家庄率先成立起互助组,之后又成立起合作社,大家团结互助,家家有饭吃,人人有活干,就这么一路走了过来。他们的土地集体耕种,社员集体劳动,可从未吃过大锅饭,“三包一奖”是更为严格的责任制,核心是按劳分配,同工同酬,达到责、权、利统一。“干多少活、记多少分”,这样细致的“定额管理”当时在全国都是首创,充分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文革开始,周家庄的“三包一奖”被当成“三自一包”的孪生兄弟,横遭批判,雷金河也由此成了“走资派”,被打翻在地12年。1978年底,年近花甲他终于平反,重新走上了周家庄公社党委书记岗位。看着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富裕公社被搞成了烂摊子,听着群众对吃“大锅饭”的抱怨,雷金河心中五味杂陈。

他顶着“搞复辟”的舆论压力,恢复了“三包一奖”责任制,仅用一年时间,就让周家庄恢复了元气,1979年底不仅还清了18万元国家贷款,社员收入比1978年提高近一倍。之后连续三年,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连年递增,群众的心气越来越高,大家卯足了劲儿正往小康路上奔,要是分田单干,不是把人心分散了,把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家业毁掉了吗 

雷金河仔细研究中央政策,文件上说得很清楚,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目的是让农民都过上好日子。中央精神没有错,怎么执行起来,又成一刀切了呢?雷金河组织群众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是分田到户?还是走集体化道路?大家一致表示,不分!全乡3055户,家家户户签名摁手印,强烈要求坚持集体经营体制不变。

血红的手印代表了群众的意愿,雷金河底气更足了,他向上级领导立下军令状:“周家庄不分田到户,社员收入要高于分包到户的农村。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马上把地分了。”

这种敢“顶风”而上的底气,来自对农村的熟悉,更来自对农民的感情。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后,上级几次要给雷金河转为国家干部,调他到县里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个农民,还是让我在村里‘混’吧,我吃农业粮,才真正了解农民的苦难和要求,才能替农民说话办事。没有纱帽翅儿,就不怕丢,不对的事就敢顶,撤了我无非是个农民。”  

雷金河以“老坚决”精神,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又一次经受了考验。一年之后,周家庄乡社员收入是全县平均劳动日值的五倍还要多。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群众提供了福利保障。全乡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民办公助的方式,让全体社员都住上了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统一安装了免费的自来水管道,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所有社员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10多项福利。他们用事实证明,走集体化道路不仅能让农民富裕起来,还能让各项公益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在周家庄合作社史纪念馆的玻璃橱柜里,我看到了 19821130日全体社员签名摁的红手印,30多年过去了,那厚厚一沓子签名纸已经发黄,但一颗颗红手印仍是那么鲜艳,这是全乡人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决心,也是“老坚决”坚持实事求是的告白。他们的独特体制也由此存续了下来。

1985年三夏时节,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来周家庄调研,看到全乡农业、工业、商贸、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还立足本地培养出了大批青年实用人才,高兴地对雷金河说:“谢谢你这个‘老坚决’,你的经验是不是就叫:只要坚决,就能搞成国强民富?”雷金河和周围的人都开心地笑了。

周家庄的独特体制至今已运行了67年,他们用自创的发展模式证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阳关大道。坚守信念,遵循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效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好办法。

彭佩云_副本.jpg

生态发展:现代农业彰显独特魅力

雷宗奎是周家庄乡现任的当家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真诚低调,睿智内敛。前辈的言传身教,任乡党委书记近20年的工作磨砺,让这个年轻人历练的老成持重,思维缜密。他的言谈举止带着儒雅气质,又给人一种强大的内力。

周家庄从50年代成立合作社起,就是全国农业战线的旗帜,曾12次出席全国农业会议,两次荣获“国务院总理嘉奖令”。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村耕地逐渐减少,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快乐劳作,有尊严地生活,是新一代当家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1997年,27岁的雷宗奎一上任,便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全乡农业,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机械化、农业科技化的生态发展思路。关闭过去所有污染企业,拒绝签约任何带有污染的新项目。利用大集体土地成方成片的优势,建设农业五大基地,为发展旅游业搭建平台,让周家庄这面农业战线的旗帜彰显独特魅力。这些新思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作伙伴纷纷找上门,有关部门给予很多优惠政策。

林业部门寻找苗圃种植基地,土地承包到户的村庄不具备条件,周家庄乡大面积的土地占了优势。1000亩苗圃种植很快在这里落地,上级林业部门送树苗,送技术,不要任何费用。农民种植、管理,收入比种庄稼要高出几倍。

香港欧泰记公司在大陆寻找蔬菜种植基地,周家庄农业结构调整后也想种植大棚蔬菜,双方一拍即合,于2011年签订了有机蔬菜种植合同。这里水土好,没有污染,有机蔬菜质量好,在香港市场很受欢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从最初的800亩发展到2000亩,品种增加到80多个,建温室蔬菜大棚200多个,管理人员80%的都是本乡农民,既安排了农村剩余劳力,也得到很好的收益。村民不用抛家舍业出去打工,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鸭梨基地更是一大特色。过去周家庄乡有梨树,面积小,形不成规模,后来扩大到3000亩,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春天赏花,秋天摘果。梨在市场每斤卖一两块钱,游客到果园采摘,每斤四五元,连人工都省了,效益翻几倍。可他们并不满足,1999年又嫁接改良1000亩,采取高接换头技术,嫁接了皇冠、早酥、贵妃、绿宝石、丰水、晚秋黄梨等60来个名优新特品种。改良后的梨果品质极大提高。80%出口销售,平均每年增收400万元。梨果生产基地,成为外贸出口的注册果园。

3000亩葡萄基地在周家庄乡是个新事物。为保持现代农业的多样性,1998年乡里计划引进20亩“红地球”葡萄。有人担心,说咱是种庄稼出身,引进国外葡萄新品种,万一搞不成呢。雷宗奎说,任何新事物都可能有风险,怕这怕那,缩手缩脚,什么也干不成。乡党委一班人反复商量,又找有经验的人帮着论证,最后决定上这个项目。葡萄苗在东北葫芦岛,他们花18万块钱买了20亩地的苗,两个司机昼夜兼程,三天一趟,用了十天时间全部拉了回来。说是葡萄苗,实际是幼芽,经过培育才能长出苗。这些从外地引进的小芽芽能否在周家庄土地上扎根,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为搞成育苗实验,乡干部、村干部、技术员在地里了耗了100多天,量地温、测温度,保湿度,比侍弄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心,但最终因技术不过关未能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雷宗奎继承了“老坚决”的执着精神,为解决育苗技术难题,他带人先后到国家保鲜研究中心、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等部门虚心求教,请专家来现场指导,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1999年成功育出300亩葡萄苗。

一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全乡干部正在兴奋之时,雷宗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育出这些葡萄苗不容易,留足咱们用的,剩余的向外销售吧。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有人提议,当初咱们买进葡萄苗3块钱一棵,从那么远的地方拉回来,卖出去每棵至少得加5毛钱,这样除去咱们的本钱外,还能赚些钱。雷宗奎说,周围村庄要买,我建议每棵比进价降一块钱。见众人疑惑不解,他解释道,现代农业要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链很重要,我们低价出售葡萄苗,眼下是吃了亏,从长远考虑,把其他村庄都带动起来,就会形成农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对大家都有好处。雷宗奎的共同富裕思想和执政理念,与“老坚决”雷金河的追求是多么一致。

目前,周家庄乡种植葡萄已达到3000亩,他们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使葡萄全部达到了无公害产品要求,率先通过了河北省无公害农产品办公室的认证,“周家庄”牌红地球葡萄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葡萄基地也为发展旅游业增加了新的景点。

10000亩小麦良种示范基地,在周家庄现代农业发展中也是新的创举。周家庄是大平原,过去以种棉花闻名全国,素有白银之乡,种小麦属于自给自足。随着时代的发展,上级不再下达种棉任务,种棉花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迅速调整农业结构,与市有关科研单位、种子公司联合,承担了科学育种、种植示范的任务。2009年冬天,石家庄范围内普降一场大雪,给小麦造成危害,不少地方小麦减产。周家庄依靠集体力量,统一指挥,全民行动,生产自救,科学管理,万亩小麦喜获大丰收。2010石家庄市在这里召开观摩现场会,推广周家庄科学种田的经验。高效的运行体制,科学的管理方式,赢得了种子公司的高度信任,也为小麦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每年的小麦育种,收入比市场价高出200多万元。

 除五大农业基地外,乡集体还投资14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奶牛场,年产鲜奶4000吨,年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因奶质好,标准高,先后荣获农业部颁发的标准化规模示范场,河北省畜牧局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单位,河北省畜牧局奶生产性能鉴定优秀奶牛场,河北省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通过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1级认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提高农业管理科技水平,周家庄建立了培训网络,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培训关系。聘请专家教授来乡里进行专题讲座,培训人员达1500多人次。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推广,为农业健康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农业五大基地建设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里,一年四季有可采摘的新鲜蔬菜,北方的黄瓜、西红柿、茄子,南方的芥蓝、青瓜、翡翠冬瓜,还有长丝瓜,嫩葫芦、甜玉米,这些绿色无公害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能观赏,可采摘,还能在自助厨房里将自己采摘的果蔬现场烹调制作,尽享新鲜美味。

除此之外,他们还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合作社史纪念馆、“人民公社大食堂”等,形成了集体合作感受区、草莓采摘区、榆叶梅观赏区、油菜花观赏区、红玉兰观赏区、梨花观赏区、葡萄采摘区、鸭梨采摘区、蔬菜采摘区、樱桃、桃采摘区、娱乐区、餐饮区等众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景点。是“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国家3A景区,旅游业被河北省旅游局首批确定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每年各项旅游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

诚信是周家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他们从事的大多是订单农业,客户不可能每天在现场监督,有时来现场做技术指导也是短暂停留,很多时候都是电话指挥。周家庄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管客户在不在场,确保生产环节、生产质量的系统、规范,决不会有丝毫偷工减料。这种诚信经营的品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也引来更多客户投资合作。

追求绿色发展,创名优产品是周家庄人的共识,营造生态文明的发展环境是奋斗目标。这样既能获得丰厚利益,又能引领农业生产的新风尚。周家庄人把土地当成了命根子,不管发展什么,都不能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来这里投资合作,只要是污染环境的项目,不管能获得多少利益,一律免谈。

在“打工潮”席卷全国,不少农村变为空心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时,周家庄这个13564人的乡,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寥寥无几。有的小青年为开阔眼界,出去转悠些日子,又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的土地上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不用操心费力,挣钱比在外边打工还要多,谁肯离开亲人在外漂泊?农民用双手在田野播种着希望,也为他们的幸福上了双保险。  

均衡富裕: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周家庄采访,我听到最多的词是“均衡富裕”。乡党委顾问刘国运解释,均衡富裕,不是平均富裕,更不是吃大锅饭,而是一种理念。两级分化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应避免的问题。

周家庄从50年代成立合作社起,始终坚持集体致富,均衡富裕。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自创了“三平衡一照顾”的方法,从劳力分配、农活安排、福利规定、农民建房、社规民约等等,处处体现了均衡富裕的理念。农民的富裕程度取决于劳动力的多少,参加劳动的人多,出工多,这一户就分红越多。只要参加劳动,就能富裕。在这里不管扫马路,在农田劳动,还是在工厂上班,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幸福感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 

刘国运说,平衡管理法,是均衡富裕的显著特征之一。社员通过劳动获取收益。因此,平衡社员之间的劳动收益是重要一环,既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又不能悬殊过大。这就需要公平、公正、坚持原则,也需适度灵活。妥善安排务工与务农的劳动力,做到家庭收入大体平衡。周家庄乡有集体办的企业,职工全是本乡社员,且收入略高于务农人员,有些年轻人愿意到企业上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社队统筹安排。合作社根据企业用工人数和要求,结合各生产队劳力的总数、农业用工的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将企业用工人数分配到各生产队。生产队则根据社员家庭劳动力的情况适当分配到户。一条原则是,家庭劳动力多的户,既有做农活的,也有到企业上班的。劳动力少的户,则根据企业和农业的具体要求协商而定。这种安排,生产队、企业、个人都很满意。

合理安排社员劳动天数,做到同一个生产队同等劳动力收入大体平衡。每年春节后安排全年的用工规划,方法是社员自报本年度的预计出工天数。生产队根据个人申报情况进行出工安排,做到出工天数大体平衡,一般全年出工240天左右。这样,同等劳动力的收入大体均衡。

巧妙安排社员劳动项目,做到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劳动难易等诸多因素大体平衡。生产队农活项目繁多,安排不当,社员心中郁闷,影响劳动热情。安排合理,再累的活也干得轻松。所以,安排项目要统筹兼顾,互相搭配,同时还要尊重技术人员、妇女和年老体弱者,让大家心态平衡,愉快地从事各个工种的劳动。 

对有残疾的社员实行劳动照顾。为增加残疾社员的收入,尊重他们的意愿,根据其身体状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充分体现人性的关爱和集体照顾。比如: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去世后,只剩下一个傻儿子,别的活干不了,生产队安排他做清洁工,他把大街扫得干干净净,每年能挣200多个工分,要是分田到户,这样的人就没法生活,只能给社会增添负担。”

第十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韩平锁说:“老百姓热爱大集体,拥护大集体,就因为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有本事没本事都能吃上饭。”

翟振军是第九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他说:“我们这里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贫富差距很小,社会秩序稳定。外地人非常羡慕,想方设法到周家庄落户,我们队430户,招上门女婿的就有30多户。”

在我知道的习俗中,农村一般都是没有儿子的家庭才招上门女婿。从翟振军的介绍中我得知,在周家庄早就改变了这种风俗。姑娘们过惯了集体生活,不愿嫁到外村,所以,不管家里有没有儿子,都能招女婿上门。上门女婿和村里人享受同等福利待遇。

高小栓今年72岁,他大女儿招的就是上门女婿。他说:“在我们这儿过日子舒心,啥事也不用操心,只管把队长派的活干好就行,到别的地方还真适应不了。我们家共9口人,我在苗圃基地干活,大儿子夫妻俩在梨园上班,小女儿在石家庄外国语学院上学,去年一大家人共收入17万元。这些钱是纯收入,我们还享受着集体的各种福利,平时花不着什么钱。”

68岁的高庆长有3个儿子,自己一个人下地劳动,去年分了4万多元。他说:“人老了最怕闲着,孩子们再孝顺,也不如自个干活舒坦。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事干,生产队照顾老人,给派的活不累,挣了工分能分钱,用不着儿子们养活,日子过得挺滋润。”

马造贞是第六生产队的社员,儿子大学毕业后,和对象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上班。老两口在生产队劳动,去年分了7万多块钱。村里老人们都说,我们乡没有留守老人,孩子们不在身边也不用担心,村里有卫生所,乡里有卫生院,看病不用花钱,有个头疼脑热的不用出村。平时分粮食、蔬菜、水果生产队给送到家门口,垃圾有专人清理。村里治安很好,白天晚上有人巡逻,不会发生偷盗事件。有的老人子女在城市工作,想接父母去城里安享晚年,老人们谁都舍不得离开村。 

在周家庄,我见到的老人个个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好多。第九生产队会计高运拴说,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是宝贵财富,不仅有事干,还有大作为。从“老社长”那时起,合作社建章立制就请老人们当参谋,比如“三包一奖”、“定额管理”责任制,涉及到每个人的实际报酬,劳动时间、作业方法、劳动定额必须精确,这些责任制经常修改,每次都找各生产队的老人一块研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又有责任心,定出的标准合情合理,执行起来让人心服口服,这也是我们的制度60多年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说到“三平衡一照顾”,有人讲到一个特殊家庭,一家4口,丈夫37岁时因一次意外摔断腰,瘫痪在床30多年,大女儿40岁,是个智障人,小女儿30岁,从出生就是脑瘫,全家就靠一个67岁的女人养活。生产队为照顾她,让她在旅游景区喂孔雀。我想象不出,在这样沉重的家庭压力下,一个67岁的女人会是什么精神状态。

当我在旅游景区的农家小屋见到王敬棉时,不由暗自吃惊,她两眼发亮,喜气洋洋,步态轻盈,说话爽朗,要不是提前知道她的家庭状况,根本看不出她有什么烦心事。我夸她精神状态好,她自豪地说:“这里水土好,环境好,心情舒畅,人就活得有精气神。”

王敬棉对大集体充满无尽的感激,她说原先在梨园、葡萄园都做过活,因老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产队为照顾她,安排她在旅游景区喂孔雀,这项工作灵活性比较大,能照顾家。去年,她一个人靠挣工分拿到2万多元。他们夫妻俩都过了65岁,除享受国家发放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还享受着乡合作社发放的养老补贴、困难补贴多项福利,家里吃喝都不用发愁。每年春节,雷书记还带领乡领导班子的人登门去慰问,为她送去年货。王敬棉说到此处,感动的热泪盈眶,她说:“像我这样的家庭,要不是大集体支撑着、照顾着,我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来。”

王敬棉不是一个特例,在周家庄,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都受到了照顾,他们在大集体的怀抱里享受着温暖,跟大家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周家庄历届干部都有一个明确的意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他们从1951年成立合作社至今,始终把“集体致富,均衡富裕,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家后进,不让一人掉队,不让一人受罪,团结互助劳动,共享幸福滋润”作为宗旨。《合作社章程》每两年修改一次,根据时代发展增删内容,但这根本宗旨从来没有改变。

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公共积累连年递增。2015年全社工农业总收入101123万元,纯收入24541万元,上交国家税金2788万元,留公共积累3819万元,人均现金分配13189元,人均纯收入18048元。集体公共积累截止2015年底累计余额52291万元,待分配风险基金16289万元,集体累计公共积累比1978年前增长104倍,社员生活水平增长142倍,工农业总收入增长139倍。

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头一本账。完成国家的,留足自己的,剩余全是集体的。集体的只是作为公积金、公益金和再分配风险基金等公共积累。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社员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从1982年开始,全乡社员陆续享受到12项福利。在未占一亩耕地的情况下,不仅让全乡社员都住上了单门独院、统一标准的二层楼房,而且还腾出原有宅基地842亩,全部复耕。为进一步改善社员居住环境,减少土地使用面积,2010年又建起高层和多层住宅楼41栋。全乡大小街道总长150里,全是平坦洁净的水泥路面,按老百姓的话说,小孩躺在路面上打几个滚儿,身上都不会沾丁点土。全乡绿化率达到45%,做到一街一色,一巷一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周家庄靠集体的力量,建起了河北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资金互助社。健全自我造血、输血和储血功能,不断激发内驱动力,是他们面对市场挑战采取的战略决策。因此,他们不会受到外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用为“三农”问题和新“三座大山”担忧,立足自己的土地,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他们永恒的追求。

李尔重1_副本.jpg

制度建设:集体事业发展壮大的保障

周家庄集体化道路已走过67年的历程,没出过一起腐败案件,没因不廉洁处理过一个干部,我问及秘诀,乡纪委书记王海涛说了两个字“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账目在阳光下晾晒,是周家庄的规矩,这规矩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至今。

1952年,周家庄成立起全县第一个超百户大社,这是大喜事,有干部提议,应摆个酒场庆贺一下。雷金河是党支部书记兼社长,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也不好扫兴,便说:“都到我家去,我请你们。”

几个干部聚集到雷金河家,一张地桌,几个小凳,二斤散酒,四盘家常菜,大家说说笑笑喝了起来。几杯酒下肚,雷金河感慨地说:“咱们都知道刘青山、张子善,一个安国人,一个深县人,离咱这儿不远,都是老革命。就因管不住嘴,管不住手,贪污腐败,挥霍浪费,前几天刚被枪毙了,这是天大的教训啊!”

当时,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震惊全中国,大家一听都沉默了。

雷金河接着说:“咱们闹革命为啥?成立合作社为啥?不就是为了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吗?从今天起咱就立个规矩:集体的钱一分也不能拿,一分也不能浪费,大家说能不能做到?”

“能!”干部们严肃地举起酒杯,酒场成了盟誓仪式。

从这一天起,规矩就算正式立下了,而且成了一条铁规矩。 

1956年联村大社成立,人口达到六七千人,如何管理财务才能杜绝腐败,把资金全部用到生产上。雷金河组织社队干部专题研究理财问题,开门见山地说:“一户人家要富起来,要有搂钱的筢子,还要有盛钱的匣子。咱们合作社也一样,发展生产是筢子,管理财物就是匣子,今天,咱们就专门商量如何管好盛钱的匣子。”

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队财队管”,即各生产队管理本队的财务,好处是本队说了算,使用方便。一种是“队财社管”,即合作社统一管理各生产队的财务,好处是统一核算,加强监管,杜绝浪费。

雷金河有自己的想法,他说:“钱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钱能成事,也能害人。让干部眼不见钱,手不摸钱,切断钱源,既保护了干部,也保护了集体钱财。管好大家的钱财,一个人不行,几个人也不行,就得大家的钱财大家管。实行‘队财社管’的办法,让社、队都参与管理,民主理财,集体决定,互相监督。这样既能保证集体的钱财不浪费,不流失,也能保证干部一身干净,两袖清风。我们决不能在钱财问题上栽跟头,谁出了问题谁就是千古罪人,对不起全社的老百姓!”

雷金河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从这儿开始,“队财社管”的管理办法以及若干详细严格的条文规定正式出台。这种独特体制一直运行到现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让干部保持廉洁的最好办法。有权的不管钱,只是履行监督之职。管钱的是会计,没有支配权,只有管理权,随时接受监督检查。

合作社会计室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定期审查各生产队的账目和财产保管情况,核对各种往来账款,做到账相符,物相符,实施上下互相监督。会计室还负责管理全乡社员每家每户与集体有关的账目,平时经济来往给户里一个小票,作为凭证,实际上也是一种让社员监督的形式。会计室有一支精明强干且作风过硬的队伍,几十年来从没有出现一宗错误。

这种严密的制度与严格的监督,不仅保证了集体财产的正常运转,而且捍卫了集体的尊严和名声,也培养了干部的良好素质。 

大宗采购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周家庄乡有10个生产队,全由农工商合作社管理。种子、化肥、农机等各种生产资料由合作社统一购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生产资料名目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商家通过各种手段推销产品。为确保质量,堵塞漏洞,乡集体采取了三条措施:首先由合作社派人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厂家和供货商报价,合作社筛选提供五家左右的供货单位。再由合作社、乡政府、乡党委集体研究确定供货单位,签订合同,原则是货真价实,物美价廉。购进货物后,分到各生产队,由合作社会计室、生产队和厂家三方组成抽样小组,到各生产队随机抽样,然后把样品直送河北省质量监督检查院进行质量检测。质量合格后付款,如不合格,按照合同规定,厂家赔偿一切损失,包括耽误农时的损失和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损失。这种采购方式,既保证了农药、化肥的物美价廉,又杜绝了采购中的不廉洁行为。

健全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周家庄自创的一套办法,这是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宝,也是杜绝干部腐败的关键。在合作社史纪念馆我了解到,自1954年至今,周家庄乡的各种账目保存完好,随时可以让任何人查看。

“生产要抓,经济要上,但最根本的是抓领导班子廉洁,没有廉洁的干部,就没有鱼水般的干群关系,就无法实现领导。说了话没人听,指挥没人跟你干,工作怎么能搞好?”这是雷金河1978年重新走上乡党委书记岗位后在干部大会上讲的话。他以言传身带,培养了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制定了一系列廉洁规定和保证措施。

周家庄乡有三套领导班子,党委、政府、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全乡的农工商经济工作。三套班子互有交叉任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成员均由晋州市委提出侯选人,然后按程序选举产生,班子成员多数是不脱产干部。合作社的领导班子由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均为不脱产干部。

不脱产干部不吃“皇粮”挣工分,年终与社员一样分红,报酬一般居于中上等。报酬依据按“德、能、勤、绩”等级划分,不能吃大锅饭。乡所有不脱产干部没有公休日、节假日,只有春节休息10天,全年上班355天。不脱产干部加班、值班,没有补助,脱产干部略有补贴。乡、队干部一律不得从事第二职业;不得用公款买一盒烟、买一斤果、请一次客;不得拿集体一草一木。

雷金河和他领导的班子,不论在住房,分配等任何细事上,不许高于群众,干部的待遇不许超过社员个人收入水平。群众都住上了二层楼,学校、幼儿园、农民文化宫等娱乐场所搞好了,乡政府的办公室仍然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平房。不论任何人到周家庄考察访问,都以饺子、小米粥招待,概不摆酒宴。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同时也挟裹泥沙俱下。有人以搞活经济为名,吃请受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股风也吹到了周家庄。一名干部向乡党委建议,下放吃喝权,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送的送,只要搞活经济,为集体赚钱就行。新一届乡党委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危险信号。周家庄坚持集体化道路几十年,就在于领导班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否则不可能走这么远。搞活经济应该,想吃吃喝喝、请客送礼绝对行不通!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这个问题。严肃指出,改革是为了发展,不是改掉廉洁的传统。现在,有个别同志廉政意识动摇了,心痒了,嘴馋了,党性原则淡薄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苗头。改革要坚持,经济要搞活,但党风党纪什么时候也不能松动。越是改革,越是搞活,越要加强廉政建设。这个绑不仅不能松,还会越来越紧!

为确保全乡风清气正,乡党委修订了《干部约法三章》、《干部守则》、《党员十要十不要》等规章制度,同时又制定了《社规民约》、《关于制止红白事铺张浪费的几项规定》、《企业管理几项规定》等等,对廉政建设再拧紧箍咒,使廉洁条文更具刚性约束。

在不少人认为不请不送就办不成事的时候,周家庄仍保持了固有的正派作风。他们不请客不送礼,依靠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照样能搞活经济。这个乡只有6个自然村,是全县最小的一个乡,但财政收入、税收和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居晋州第一。

周家庄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冀中大地,成为中国农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在“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精英”公然提出套用“美国经验”,用城镇化“化”掉农村,靠国外进口低价粮食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论调之时,周家庄模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60多年来,他们靠中国农民的骨气和底气,靠实事求是的坚韧和执着,走出了一条农工商贸共同发展的阳关大道,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分隔、工农分家的发展模式,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周家庄的发展模式,是他们因地制宜独创出来的,最有说服力,也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70多个国家的大使、专家、教授来这里考察、调研、参观。连续多届的梨花节和金秋采摘节,每年来自省内外的游客高达30多万人,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好多人抱着疑惑探秘的心态而来,带着惊羡赞美的目光离去。社会主义大集体的优越性,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全乡农民的幸福指数,给游客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

胡绳_副本.jpg

经典语录:

 “身不离庄稼地,心不离庄稼人”。“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户后进、不让一人掉队、不让一人受罪”。“不拿集体一草一木、不用公款吃喝招待”。

“生产要抓,经济要上,但最根本的是抓领导班子廉洁,没有廉洁的干部,就没有鱼水般的干群关系。说了话没人听,指挥没人跟你干,工作怎么能搞好?” 

——雷金河 

“为全乡群众谋利益、不为一人谋私利”。“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宣誓一分钟、奋斗要终生”。“要真心实意为全乡服务、干不好对不起全乡群众”。“虽然我们富裕了、勤俭办社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我们上报数字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干集体事业要兢兢业业、丝毫不能马虎、掉以轻心”。

——雷宗奎 

观察点评: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周家庄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坚持立足自己的土地,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在各种风浪中,从来没有迷失过方向,没有动摇过信念。他们把土地当成了命根子,牢牢守护着,决不肯为眼前利益而放弃,更不肯让不法地产商套走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管国际市场粮食如何廉价,也是一条看不见的绞索,当中国人把吃饭问题交到外国人手中的时候,就等于把生命权交了出去,那是非常危险的!他们更清楚,不管城市如何扩大,也不可能容纳所有农民,与其让青年人抛下老人孩子,到钢筋水泥的夹缝中没有尊严地生活,不如把家乡建设好,让家家户户过幸福滋润的日子。60多年来,周家庄能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精神,走出一条农村发展的阳关大道,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从老书记雷金河到现任书记雷宗奎,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乡三套班子拧成一股绳,不跟风,不赶潮,因地制宜,科学决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找到了一条多业并举、协调联动的生态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大集体的优势。他们多年来实行的“两级所有、乡级核算”独特体制,是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周家庄乡的发展模式不可复制,但值得深入研究,他们的经验为深化农村改革,走新型合作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2016.4.27

 (作者系石家庄文联主席)

 

 



//m.syxtk.com/wzzx/djhk/jswx/2016-04-29/3752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