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访毛主席母校——湖南第一师范

作者:   来源:星火旅游  

访毛主席母校

——湖南第一师范

  韶山是享誉中外的红色圣地,因养育了光照天地、恩泽四海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而名扬世界。每年的12月26日前后,都有数万人到韶山给毛主席守夜、祝寿,可谓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盛景。为方便大家在此时节前往长沙-韶山参观学习、缅怀领袖,同时领略湖南红色文化、湖湘历史文化,星火旅游将组织这条伟人故里行红色旅游线路,欢迎参加。

  小时候我们就听过、唱过一首响彻世界的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毛主席同班同学周世钊随后出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立即代表全校师生向主席发电致敬,并报告母校情况。一周后,主席电慰母校师生,并号召大家“为人民的文教工作服务”。此后,一师校园也经常唱响《东方红》,不过歌词稍有改动——“东方红,太阳升,一师出了个毛泽东。”

  是的,一师造就了毛泽东。同时,毛泽东也光耀了一师!

  湖南第一师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这里求学、工作长达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

  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创办于公元1161年的城南书院,曾与岳麓书院同为湖南两所通省书院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渊源。1903年,城南书院更名改制开始师范教育,迄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了。因此,第一师范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群星灿烂,名人辈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李达,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党“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中华民国元勋黄兴,“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民主革命家陈天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以及一大批杰出人物如蔡和森、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周谷城、田汉、黎锦煦、张国基、谭延闿、王先谦、何绍基等曾在此学习或工作。一师师生(含城南书院)载入《辞海》者达48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解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

  现在仍就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一部分,还有学生在上课。

  有这样的回廊建筑,如遇下雨,在校园里各个教室完全可以不用打伞。

  这是一师附小,1920年夏至1922年冬,毛泽东在一师任附小主事,兼任师范部国文教员。

  毛泽东当时上课的第8班的教室。

  1913年春,毛泽东以作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2月,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读了半年预科之后,主席被编入二级三班。1916年,全校实行统一编班,二级三班被编为本科第一部第八班。此后一直在此学习,直到1918年6月毕业,并获得了生平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毕业文凭。

  由于校长孔昭绶推行民本主义教育方针,一师吸引了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等一大批优秀教员来校任教。

  在一师求学时,毛泽东受恩师杨昌济影响最深,尤爱国文、历史、哲学、地理等课程。他听课时非常认真,为我们留下了一本宝贵的听课笔记——《讲堂录》。看书时亦秉承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方法,常作批注表达所思所感。一本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光批注就多达1万余字。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重视社会实践。1913-1918年,在一师读书并毕业。1919年,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短暂工作。1920年,应一师易培基校长之邀回母校担任附小主事——也就是校长,不久又担任师范部第22班国文教员。在一师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以教职为掩护从事了建党和建团等早期革命活动。1920年6月29日,和何叔衡从一师附小远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第一师范就占了3位——除了毛泽东与何叔衡,还有1923-1926年担任一师教员的李达。

  重新整饬后的八班教室。

  毛泽东的座位。右起第一排第四桌。

  到过八班教室的年青人大多会在主席当年的座位上留张影。

  讲台左侧,可以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珍贵的照片——八班毕业合影照。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合影照里是没有女生的,因为当时男女不同校,而第一师范是一所男校,直到1921年才率先在湖南招收女生入学。

  这是通往八班寝室的走廊。

  一师旧址建筑独具特色。由于原城南书院建筑群在1910年的长沙饥民暴动中惨遭烧毁,1912年一师在此新建校舍。1912年校舍借鉴了日本青山师范学校的建筑样式,比如在门楣两端以及窗户边框都缀有樱花图案。同时,又效仿了德国、希腊等欧洲国家的建筑风格,比如窄长的窗户、木质的百叶窗。当然,整体建筑风格还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和庭院式结构,庭院相联,走廊迂回,绿树成萌,古朴静雅。显然,1912年校舍是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

  我们现在看到的校舍,是1967年经党中央、国务院特准,1968年前后在原址按原貌复建而成的。曾经火遍全国的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恰同学少年》,就是在一师旧址实景拍摄,历时四个半月完成的。一些观众看了后都不敢相信,在当时的中国,在当时的湖南,竟有如此古朴典雅而又别具一格的学校,于是纷纷来前来参观、求证。

  这里复原陈列了主席当年住过的第八班寝室。

  这就是第八班寝室,有蚊帐和被褥的便是主席当年的床位。即便是在寝室这样的休息场所,主席也不放松对自己和室友的要求,不像现在的大学寝室,夜夜开“卧谈会”,不是谈“钱”,就是谈“爱”。

  为了引导大家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少想一己私欲,主席在寝室里提倡“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家庭琐事,三不谈男女问题。主席认为,“若人生仅以衣食住三者所求,此人生太无价值也。”此举当时在全校传为美谈,并被同学们广为效仿。

  那个挂着蚊帐的就是当年主席的床铺。

  这是学校的水井,也是学校唯一保留下来的原物。

  主席在一师求学期间“恰同学少年”,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但绝非书呆子。主席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文明其精神”,更要“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换言之,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好,学问和道德进修就会有困难,革命、救国更无从谈起。主席一生南征北战,日理万机,都能游刃有余,这与他青年时期就注重体育锻炼、拥有良好体格是分不开的。

  在一师期间,主席坚持着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冷水浴”。眼前这口水井,就是主席当年进行冷水浴的的场所。该井与附近的白沙古井属同一泉脉,因地处城南书院故址,故称城南古井。该井水深8米,常年不涸不溢。每天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熟睡时,主席就带着罗布和浴巾来到井旁,用吊桶提水淋在身上,再用浴巾擦洗全身,如此反复,直到全身发红发热为止。主席一年四季坚持冷水浴,哪怕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主席认为,这样不只强健体魄,更可磨砺意志,练就无所畏惧之精神。

  除了冷水浴,主席喜欢并擅长的就是游泳了。他游泳技术好,胆量大,耐力强,不仅夏天游,冬天也照游不误,直到晚年还多次畅游湘江、长江。主席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他畅游的心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类似的锻炼项目还有风浴、雨浴、日光浴,也有登山、露宿、远足,等等。

  主席不但重视体育实践,而且善于理论总结。1917年,主席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主席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以及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和“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的主张,还根据自己多年的锻炼实践创造了一套“六段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力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许正源于此。

  第一师范的校训。

  第一师范的校风。

  解放后,主席曾深情地回忆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1950年12月29日,主席亲笔为母校题写了校名“第一师范”,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以作校训。同一天,主席恩师徐特立先生为第一师范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正校风。

  第一师范的校歌。

  1922年底,主席辞去了一师教职,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至此,主席在一师度过了他非常宝贵的八年青春时光。在1936年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主席带着自豪和感激之情回忆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1925年,主席从上海回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重游橘子洲时,主席以非常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在一师这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长沙》。带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主席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新征程。



//m.syxtk.com/wzzx/djhk/jswx/2017-11-22/4736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