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齐红深讲党史故事(五)

作者:齐红深   来源:红色文化网  

齐红深讲党史故事(五)

老红军张云晓的赤心诗情

故事主人公简介:张云晓,19221月生,四川省通江县人,19334月参加红四方面军(11岁),1938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6岁)。荣获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勋章。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85岁)。出版诗集六部。享年97岁。

故事讲述者简介:齐红深,19455月生。大连市老百姓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日合作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10.jpg

图一、火红领巾飘胸前,忠心赤胆气冲天。

七八年前,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换届后第一件事,是决定编写一套《红色传奇》系列故事丛书,传承红色基因。经过分头调研、集体研究,编写出版了供青少年阅读的《老红军的故事》,我为老红军张云晓写的传记收录其中。三年前,他虽然去世了,但光辉形象不仅留在书里,而且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张云晓,19221月生,四川省通江县人。19334月(11岁)参加红四方面军。193811月(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任勤务兵、宣传员、师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外长山要塞区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荣获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勋章。

其实,上述光辉事迹只是张云晓生命的一半。他离休后永葆革命青春,留住红色记忆,传播红色文化,更令我们感动和钦敬。

张云晓1983年从部队政治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离岗不离休,工作对象更广大。他对青少年讲传统,作报告1300多场次,听众达150万之多。他在给青少年学生作报告时,不仅讲娓娓动听的故事,而且张口就是合辙押韵的感人诗篇。非常吸引人,大中小学生都爱听。

11.jpg

图二、欢迎红军爷爷张云晓作报告。

他出版了五部诗集:《一个红军战士的诗》《红宝石之歌》《朝阳与浪花》《漫长的足迹》《红色旋律》等。获奖作品也很多:《一把手的交谈》获沈阳军区优秀作品奖,《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获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优秀作品奖,《一个老兵的追随》获中华老人诗画大赛佳作奖,《小王站柜台》获《文艺报》优秀作品奖。他85岁上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入会年龄最长、闻名天下的老诗人。

12.jpg

图三、张云晓进校园讲革命传统。少先队员给红军爷爷带上红领巾,红军爷爷亲切地同小学生握手。

他的家乡在四川省通江县一个大山沟里,从小家里很穷。父亲黑夜里外出借粮,一跤跌进河沟摔死了。哥哥外出离家去打苦工。姐姐给人当了童养媳。4岁起他就跟随母亲四处讨饭,腿上留下了被地主家的狗咬伤的累累疤痕。

6岁那年,母亲找到一个佣工的活计,雇主不让带孩子。母亲无奈,只好把他送给别人寄养。母亲对他说:孩子,咱娘儿俩暂时分开,各自找活路吧!这样在一起俩人谁也活不了。那时,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死死拉住母亲不肯分开。母亲无奈,骗他到河边舀水,自己突然过河到了对岸,把桥板撤掉了。母子俩隔河相望,哭得撕心裂肺,久久不肯离去。

令人悲惨的是:隔河对哭成了母子两人的永别——母亲不久就去世了,带着对儿子的思念和无尽的凄苦去世了。

小小的张云晓吃苦挨饿给别人扛活时,红四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时路过他的家乡。他看到红军战士虽然衣服破烂,但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队伍很整齐;他听到红军队伍的歌声那么响亮、动听,既羡慕又感动。红军是这么唱的:

红色军人个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不拿工农一针线,

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二服从上级的命令,

我们胜利更能有保证。

……

红色军人应当认识到,

争取群众工作最重要。

到处工农斗争起来了,

全国胜利实现在今朝。

他和小伙伴们学着红军战士的样子,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甩起胳臂跟在队伍后面。走啊,走啊,别的小伙伴都跟不上了,只剩下他一个小孩儿,依然跟着红军队伍走。

红军战士看到他跟着队伍走了很远很远,劝他回家吧。他说:当红军能活命,我要当红军。他还没有枪高,连长说什么也不要他。

他没有了爹娘,哪儿是他家?他铁了心要跟红军走。老炊事班长心疼他,悄悄地给他吃糙米饭,喝青菜汤。他打赤脚跟着队伍走了三天三夜,没落下一步。营长发现了他,看到这个孩子能吃苦、志气刚强,决定收他当勤务兵。

从此,11岁的张云晓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他给首长当勤务兵,一个大字不识,时常闹出尴尬事。一次,他跟着战友在驻地贴标语,老乡问:“你贴的啥子内容呀?给大伙念念。”他红着脸怯懦说:“不会。”老乡笑了,他臊得从脸蛋子热到耳朵根儿。从此,他下决心学文化,不给红军丢脸。战友们看他有志气,爱学习,都很喜欢,不管多忙多累,总是见缝插针,教他读书写字。行军路上,他跟在宣传队后面,照着战友背的小黑板上的内容,一边念,一边记。他还主动要和战友轮换着背小黑板。战友看他年纪小,不让他背。事情虽小,阶级友爱却温暖着他的心窝。他更加热爱红军,更加热爱学习。每次贴标语,总是一边学一边贴,一边贴一边大声念出来。常常吸引很多群众围观,扩大了宣传。有一次,一个围观的老爷爷见他个子小,读得好,嗓门高,故意考他,让他讲标语的内容。他根据听过的领导讲话的内容,说形势,讲任务,条条是道。老爷爷喜欢得不得了,说:“小红军多能耐,说出了咱们老百姓的心里话。”

就这样,他在长征路上,不仅学会了很多字,还学会了说快板、演活报剧、做宣传工作。有个活报剧剧情是穷人家里的小孩去讨饭,地主不但不给,反而放狗咬伤了小孩儿。当时,队伍里只有他一个小战士,宣传队就让他演那个小孩儿。这正是他自己演自己呀!所以不仅逼真,而且感动人。从此,他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宣传兵。他对演活报剧格外喜欢,有时候紧跟形势,即兴发挥,诉说旧社会的苦难,讲述长征的目的,痛斥日本侵华罪行。

13.jpg

图四、红军英雄张云晓飒爽英姿永远在我们心中。

长征胜利后,组织上先后送张云晓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解放军高级军政学院等院校学习。他学了文化,读了很多书报、文件,爱上了写诗,尤其是写长征诗。因此,被誉为红军诗人。请听他写的《一定决心当红军》:

一定决心当红军,

哪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变鸟飞过去,

水深变鱼也要行。

14.jpg

图五、张云晓著长篇叙事诗《红色旋律》,远方出版社出版。

他的诗歌不仅气势宏伟,充满革命激情,而且形象生动,活灵活现,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融为一体。许多诗歌就像是一篇生动的故事,一部感人的电影,一曲激情昂扬的歌。别说青年学生受感动受教育,就是我这个七八十岁的老党员,读着老红军诗人的诗,也抑制不住热血沸腾,心中洋溢着拿起枪上战场杀敌人保边疆的激情。请听《雨夜》:

15.jpg

图六、张云晓著:一个红军战士的诗《诗的红飘带》,大连出版社出版。

夜,一池墨,

天,一口锅。

伸手不见五指,

大雨如瓢泼。

山是两把插天的剑,

路似一条蚯蚓的坡。

坡陡路滑怎么走?

往上登抓,往下滚梭。

山的两边埋伏着敌兵,

枪口正对着山口瞄着。

只要扣动扳机,

飞鸟也会击落。

夜的雨为咱提供安全带,

雨的夜为咱蒙上保护色。

抗日红军从这里经过,

山路为我们保密,谁也不说。

这首诗绘声绘色,画面感强,多么像一部电影。不,这不只是历史的影像,更是现实的场景,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我们要像张云晓当年走在长征路上那样,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甩起胳臂,克服一切困难,战胜所有敌人,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

16.jpg

图七、赤心诗情张云晓,五部诗集照天地。



//m.syxtk.com/wzzx/djhk/jswx/2021-04-18/6876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