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高戈里: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生活——九旬老党员刘进璋口述《风雷顶》

作者:高戈里   来源:红色文化网  

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生活

——九旬老党员刘进璋口述《风雷顶》

高戈里

图片2.jpg

《风雷顶》作者刘海栖,曾任山东少儿出版社主编、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海栖在陪伴父亲的闲暇中,向父亲提议:“讲讲你们当儿童团的事情吧!”

父亲刘进璋随手在茶几的药盒里抽出一张药品说明书,一笔一划地写出了当年流行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儿童团歌》。

这正是我母亲于恒嘉1941年创作儿童剧《儿童团捉汉奸》里的主题歌(详见于恒嘉《我与〈儿童团歌〉》,《人民日报》2005年7月20日)。于是,海栖根据父亲的口述史撰写的儿童读物《风雷顶》(四川少儿出版社2021年5月版)刚面世,我便有幸先睹为快。

风雷顶,是山东省海阳县土堆村南面最高的山头,又称风凉顶。它不仅是作者父亲、现年93岁老党员刘进璋的童年乐园,也是见证日寇践踏国土的地标,更是见证根据地军民抗日御辱的热土。

刘进璋老前辈的记性真好,《风雷顶》几乎是一部胶东山野、田园、百草、民俗、童趣的百科全书。

风雷顶上,梨花、杏花、桃花层层叠叠,迎春、连翘铺在山坡,能解馋的小叶李子、杜梨、樱桃、软枣、柿子,都有。

“柿子有三种”“杏分两种”,带出了乡里顽童偷杏、偷瓜的顽皮,以及被抓后惹来“老头看瓜”的趣闻,即脑袋被塞进缅裆裤里。

“知了分三种”,带出了“捉知了”的快乐和“吃豆虫”的美味。

柏树做棺材,楸木做房梁,香椿叶芽炒鸡蛋,柞树养蚕,槐树花做发糕,棉槐编粪筐,九条编粪篓,蜡条做练武的棍子,野菊花做枕头,赤草铺屋顶,梨丝编遮风挡雨的蓑衣……

百韭治头痛,连连趾治脚缝发炎,还有接骨草。现在又说开黄花的“猫眼睛”可以治癌。说到“偏方治大病”,又带出一桩桩趣闻……

能度饥荒的野菜就更多了——春天有荠菜、苦菜、婆婆丁(蒲公英)、包袱菜、灰菜(背面发红的可以吃,发白的,吃了脸肿);夏天有野茄子、野瓜蒌,可以凉拌蚂蚱菜(马齿苋);还有麦蒿、渣渣花、板凳腿、鹰爪、地衣类的雀菜……

记忆中的民俗,有赶山会,唱大戏,盖土地庙,敬灶王爷,供祖宗牌位,贴春联,守岁过大年,拜祠堂,跑驴;还有秧歌队里的主要角色——货郎和翠花,锢漏和王大娘,丑婆和傻小……

游戏——男孩子玩打丧门神,打尜,娃娃响,漂坑;女孩子玩搬姑姑,跳方;还有吊在大树上荡秋千……

老人家说:这种日子,穷是穷点,苦是苦点,可大体平平安安,不用提心吊胆。

然而,老人家正上小学,日本鬼子来了,就不太平了。

军阀韩复榘带着军队和省政府逃离山东之后,胶东地区前前后后冒出28个打着国民党政府旗号的“司令”。这些土霸王,多数打鬼子不行,搜刮老百姓,称霸一方却在行。每逢他们到来,村长都要组织“接官”——派粮派饭,好言好语好吃好喝伺候着,免得他们稍不随意就打骂村民。

最初,日本鬼子进村,老百姓也“接官”,以为能应付过去,没想到鬼子遇到抗日武装的袭击后,立刻实施血腥报复,在“接官”的村子里屠杀了63名男女老幼乡亲,并焚烧了村里的房屋。

从那以后,坚壁清野进山“跑鬼子”,就成了村民生活的常态。

不久,八路军来了,赶走了祸害老百姓的土霸王,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不仅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还特别重视老百姓的利益,把全村老百姓都组织起来了,让家乡面貌一新。

老人家的哥哥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就是民兵,拿起武器,保卫家乡。他还成为八路军传递秘密情报的交通员。

老人家的父亲参加了“农救会”,因为养蚕,还加入了丝业公会,纥丝户联合起来与主家谈加工费。

共产党八路军最大的惠民工作,就是“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那年月,农民种地靠天吃饭,交给地主的地租又高,遇到灾年所剩无几。找地主借钱,那就是高利贷,一旦还不上,就得倾家荡产,买儿卖女。实行减租减息后,原有的地租额一律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借的钱,最高只能一个月计收一分半的利息。

农民的负担轻了,生产积极性高涨。

老人家那时是个孩子,参加儿童团的工作,多体现在《抗日儿童团歌》里: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

我们都是儿童团,

站岗放哨,又当侦探,

盘查行人,捉汉奸。

鬼子来了,我们就跑,

找到八路去报告,

领着八路,拿起枪刀,

打退鬼子,把家乡保。

儿童团的工作,还有歌词里没讲到的,连我都是第一次听说——反封建。

比如,发现村里某一“落后”人家秉持宗法礼教“婆婆虐待媳妇”,就组织儿童团员天天到他家门口喊口号。

发现村里某户人家给五六岁的小女孩“裹小脚”,痛得小女孩哇哇直哭,也组织儿童团员到他家门口喊口号。

老人家说:喊口号管用,那么多的孩子站在家门口喊,谁脸上也挂不住,就不犯了。

根据地的新人新事太多了——取缔大烟馆,公审杀汉奸,破除迷信“捉鬼”……

最让老人家难忘的,是1942年日酋冈村宁次指挥的拉网大扫荡。

老人家说,日寇扫荡一周前,村里根据胶东区委的指示,把粮食和值钱的东西藏到山上,坚壁清野。

解放后,海栖的奶奶告诉孙子:那时家里穷,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你爸上学就得让你伯伯休学回家干活。所以,你爸读书非常认真,学习成绩也好,特别爱惜书本。那年鬼子拉网大扫荡前,你爸把课本埋到南岗的一颗楸树下,被鬼子发现后,起出来撕了。你爸心痛得哭啊哭啊。我赶紧打了糨糊,把鬼子撕碎的书一页一页粘好。

这一次“跑鬼子”,除了老人家的哥哥在民兵队集中活动,一家人全跑散了,好在都跑出了鬼子的包围圈。

鬼子这次对我胶东根据地的拉网大扫荡,出动日军一万五千人,伪军五千人,历时40天,在离土堆村东南20来里的马石山收网。仅此一地,就有503人遭敌寇屠杀。

本来,鬼子的包围圈里已经围住了几千老百姓,是多支不同建制的八路军分队一次又一次突入敌军重围,将手无寸铁又惊慌失措的父老乡亲带出包围圈。其中最突出的是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六班十名战士。电影《马石山十勇士》就是讲述他们的事迹。

如今,“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巍然屹立在马石山的阳坡上。

1945年春,海栖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区委书记谈话时告知:如果回村,就找你自己的父亲接续组织关系。

老人家告诉儿子海栖:以前经常见你爷爷晚上找一些人来家里说悄悄话,还读书读材料,到这个时候才知道,你爷爷是党员。

图片3.jpg

1950年代刘进璋夫妇和儿子刘海栖

不久,老人家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译电。再后,随部队参加解放战争,参加抗美援朝。

图片4.jpg

刘进璋夫妇

刘进璋老前辈的一生,伴着《抗日儿童团歌》融入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历史大潮。耄耋之年,《抗日儿童团歌》依旧是他永恒的挚爱。

图片5.jpg

刘进璋夫妇的儿子、《风雷顶》作者刘海栖



//m.syxtk.com/wzzx/djhk/jswx/2021-07-10/7015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