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风声》鹊起,《风声》鹤立

作者:司马平邦   来源:红色文化网  

《风声》鹊起,《风声》鹤立

司马平邦

之前我说过《风声》票房超过13亿――过13亿有点难,过3亿看来没问题,不过话说回来《风声》这样的电影就不应该是很在乎票房的电影,它的影响和效应还在以后,因为它可能成为中国一种类型电影的发韧者,或者也可能是2009年中国电影的一个标志,别人不敢这么说,我敢说。

所以,我还是希望它有13亿票房,每个中国人都能为它花1块钱,反正我家的这几口人,我已经替他们为《风声》贡献好几个来回的1元钱了。

《风声》现在叫好叫座,中影集团《建国大业》应先脸红。

昨天带一个80后小朋友去看《风声》,对不起,他之前既不关心《风声》也不关心《建国大业》,两部他在传奇时代和宝丽宫分别看完,说《风声》太好了,《建国大业》快睡着了。

堂堂的中国电影集团,挂着“中国”两个字,拿着共产党给的垄断权利和投资,只是把历史教科书拆成一句一句地写成剧本,再靠权威或者威权找来172个明星,拍出一个《建国大业》,大业,大明星,开国大典,除了这些吓人的“大”它还有什么呢?对了它还为了讨好海峡那边的小马,美化和抚慰了一下国民党,让对方觉得1949年国民党失去大陆不是因为蒋介石太坏,而是天意。

电影人不干电影人该干的事,在钻政治空子上想办法,这就是我眼中的《建国大业》,似乎拿一个政协或者民主就把当年共产党3年战死上百万人的解放战争摆平了。

我说,它不过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摆拍。

然后以出品方的力量,推上全国影院。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你们想过没有。

现在,借着这个路子,韩三爷又要炒赶拍《建党大业》,依此下来,第三部肯定是《建军大业》了,反正是“建某大业”的路子,要让刚刚演过毛泽东的唐国强演袁世凯,虽然让什么演员出演什么形象这是电影的自由,但我还是听着用唐国强演袁世凯有开涮毛泽东的意味。

涮吧,把什么都涮在中影的锅里,没有人比中影权力大,但这种事做多了有人会不答应的。

所以,《风声》在思想深度上要深《建国大业》无数倍。

它诞生于一家民营电影公司,老板是两个军人家庭出身的男人。

它没有什么“大”,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大”的条件,但它真正关心的是人,是中国人,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变态的和清醒的中国人,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的良心,中国人的精神塑造。

电影里诠释的是“信仰”这个词真正的意义――我觉得娇小柔弱的周迅要比伟岸宏大的唐国强,他们在电影里所表现的精神,对现在的中国人,要有价值得多,有意义的多的多。

《风声》鹤立鸡群的时候,《风声》声名鹊起的时候,正看到什么《南京!南京!》又在向全国人民报喜呢,或者又是在什么国外的电影节上得奖或者获得慰安之类的事吧。

看看《风声》,《南京!南京!》们也真的该脸红。

哦,巧了,后者也是中影集团投拍的。

看了《南京!南京!》,我很长时候怀疑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后能够打胜,是240万日本军队杀腻了人把中国的烂摊子扔下回岛国度假了,如果没有日本人的恩赐,咱们中国人早被人家杀光了――不过现在确实正在流行一种腔调是当年日本人投降,根本不关中国什么事,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发挥了作用,否则毛泽东的持久战要持久100年。

《南京!南京!》为了说杀人者有人性,把被杀者说成除了等着被杀掉而毫无别的意志,那么多中国人似乎从一生下来就等着日本人来砍头,以被杀换取杀人者人性的彰扬。

看《南京!南京!》后不解中国人为什么能最后战胜小日本的人,那正好可以看看《风声》,看看斯时斯地,真正的中国仁人志士是如何抵抗日本的,看看一个那个点儿个头的小女孩,在民族存亡之际如何选择以死相争,如何把自己所有的智慧运用于对日本人和汉奸的谋杀,如何用求死的决心保护其他同志,让他们战斗到最后,赶走了日本人的。

并不是《风声》在自吹自擂地说我们这个民族是勇敢的有希望的,它只是如实地复述了这一切,因为在此之前,我们这个民族以几千万条性命代价终究没有屈服而把侵略者赶出国土――在人类历史上有多少民族曾被外族的屠杀慑服,翻开历史书比比皆是,而中国人没有。

再者,《风声》的艺术成功,也应让北京的学院派脸红一红。

导演,陈国富,台湾人,和北京电影的学院派没任何关系。

导演,高群书,河北大学新闻系毕业,就没在北京的学院里学过电影。

编剧麦加,简历里说他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任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编剧,可能沾了一点边。

主演周迅,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民族舞专业,基本没受过学院派表演的侵蚀。

主演张涵予,虽然198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但并没有当成演员,或者因为它不合乎学院派的路子,而只能混配音,1999年才在叶京的《梦开始的地方》和冯小刚的《没完没了》里演角色,是叶京和冯小刚这两个草根导演发现并提携了他。

主演李冰冰,199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来自上海,能在北京有今天一看就是身后跟着一条艰难打拚的路,1995年拍《无悔追踪》时她和王志文演一对父女,今天他们终于可以演对手戏了。

主演黄晓明,北京电影学院级表演系2000年毕业,算是正宗的北京学院派,但却一直以来被人说成不会演戏,好在有了两个非学院派导演弄出来的《风声》,让他可以在演技上翻身了。

美术指导,叶锦添,和北京的学院派没关系。

摄影,是《风声》最大的亮点之一,掌镜人是Jake,老外,我也不认识,肯定不是北京某电影学院毕业。

音乐,日本作曲家大岛满创作《风声》的音乐。

等等。

《风声》虽然产生于北京,但根本就不是北京的学院派电影,它有强烈的爱恨,有明确的价值体系,他在到悦外国人到国外拿奖之前一定先取悦了中国人,它是男人拍男人演的电影,它表现的事只是历史上一群无名英雄最默默无闻的几天,小事,但却真正的惊天动地,感天动地。



//m.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1867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