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阿凡达》的崇高和反战,更像扯淡

作者:司马平邦   来源:红色文化网  

阿凡达》的崇高和反战,更像扯淡

注:前天我写了人类不应为美国顶这个屎盆子》(真实的、虚妄的和扯淡的《阿凡达》),没想到遇到了一伙不知哪里冒出来的骂客,骂也就骂了,他们居然把美国人花35亿人民币拍的一部3D大片说成是中国的钉子户传记,靠,中国人的思想格局就这么没出息。

下面是看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相关评论,转过来,有褒有贬,但主题都在探讨这部电影的反战情怀,在我看来,《阿凡达》贵在反战,但也失在反战,因为它给出的一个结论是虚假的,是迷药的,是扯淡的。

一群原始人加一个现代人的叛徒就可以战胜一支庞大的现代化军队?

我相信,《阿凡达》的伟大,有反战的因素,但这也是美国人的自说自话而已,而中国那些把它当成钉子户传记来欣赏的人们,还有那些看了电影就想给人家下跪磕头的人们,真不知你们是怎么想的。

1.

占士金马伦(James Cameron)科幻电影巨作《阿凡达》(Avatar)全世界叫好叫座,右派人士却非常厌恶。跃然 3D画面上的环保、反美军和泛神主义意识,加上影射美国屠杀印第安人和伊拉克战争,都踏中保守派神经线,纷纷狠批《阿凡达》。

《阿凡达》的故事说地球人想开采潘多拉星的稀有矿产,要铲除外星人 Na"vi族原住民聚居树林。主角是个残障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负责用心灵控制阿凡达分身,混入 Na"vi族搜集情报,却恋上 Na"vi族公主,认同 Na"vi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最后领导 Na"vi族击退地球人。

澳洲保守派女评论家迪瓦恩(Miranda Devine)形容占士金马伦有个很简单方程式:“人类是坏蛋,高贵的野蛮人是好人,异教崇拜好,美国坏,美军是大坏蛋,资本主义坏,采矿坏,惟一好的士兵是叛徒。”美国保守派网志《大荷李活》主编诺尔蒂(John Nolte)狂轰《阿凡达》是部“道貌岸然的电影,充斥一元化角色和政治正确的陈腔滥调,情节无一不在意料之中。”

保守派《旗帜周刊》影评人波德霍雷茨(John Podhoretz),更指《阿凡达》“蠢得交关,是我所见最蠢电影之一”。他指《阿凡达》要观众认同美军被武装分子击败,表达深刻的反美主义。

影片刻画 Na"vi族崇拜大地女神,亦被批评反映了荷李活自由派的反宗教心态。杜西特(Ross Douthat)在《纽约时报》评论文章形容《阿凡达》是“占士福音”,推销占士金马伦把大自然当成神的泛神主义思想,他驳斥指接近自然的社会通常都野蛮残暴不值歌颂。

《阿凡达》中美军指挥官说要以震慑战术先发制人,以“恐怖对付恐怖”,影射反恐战呼之欲出(作者不知道)。

2.

这部电影老让我想美国的两场战争,一场是海湾战争,美国为了石油资源借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动用十几万兵力攻打伊拉克,可怜的萨达姆政权倾刻灰飞烟灭,而伊拉克人并没有象外星人一样在侵略战争中打败资源掠夺者,美国人成功接管了伊拉克这个潘多拉。

至今伊拉克人天天还汽车炸弹中惶惶度日,而美国也并未有表示放弃占领的打算。所以,看到卡梅隆的电影结局,我笑了,美国人竟然会中电影输掉侵略战争,这是美国好莱坞式的意淫吗?真的让感叹,谁叫伊拉克人不是外星人呢?

第二场战争就是今天的阿富汗战争,以反恐战争为名而发起的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面战争,让倒霉的本拉登至躲在山洞里,至今也不敢现身,阿富汗在美国式民主与自由的治理下,今天还是烂摊子,有美国人说阿富汉战争已经成新的越南战争,将拖美国的经济,但奥星星还是决定向阿富汗增派兵2万,好象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在全世界的稀嘘中,尴尬打了诺贝尔评选委员每人一个大耳光。

《阿凡达》中有两次一个外星人死亡纪念仪式拍得很“宗教”,很象张艺谋导演奥运会开幕式综合运用人海与灯光结合手段,搞得很艺术,但是我看了觉得很好笑,让我想起这种仪式有象些极端恐怖义主邪教的味道,难怪外星人能胜利,原因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来自于这里。于是,我深感卡梅隆的伟大,他用这部电影作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恐怖主义将战胜美国。

这部电影从电影高科技技术的层面上讲,真的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从情节与内容上,虽然相当的广泛丰富,但还是没有多少让人感动与思考的东西,还是浮于虚有其表,20分钟的打斗场面确实壮观,美伦美奂,但是有点太过于完美,没有一点战争的惨酷血腥。

一部电影后面,带着一个导演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潜意识,我想老卡是想借此大片对美国和全世界说,停止战争,停止掠夺资源,侵略战争是注定要被打败的,也就暗示说美国是注定在被打败的。

电影归电影,神话归神话,美国归美国,伊拉克归伊拉克,本拉登归本拉登,外星人归外星人,还有现实归现,美国人是不肯认输的,美国对世界的侵略战争还会继续,但美国侵占战争会失败吗?有点期待《阿凡达》继集,无论老卡是不是一个没有风度的老混蛋,希望他和他团队的想象让我视觉又再一次受冲击。(作者墨池涸)

3.

《阿凡达》在中国上映后,有位媒体人的评论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影片矛盾的是,用最先进的拟真技术讲了一个反技术的故事,砸了5亿美元说了一遍原始社会的美好。

原始社会好不好?笔者没待过不知道,但是笔者知道原始社会碰上技术先进的现代社会,是没法保卫自己的。这在人类本身的发展史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美洲的印第安人,随着有好几个欧洲国家的人踏着哥伦布的足迹,跨越大西洋来到美洲建立起贸易站和殖民地,开始面临巨大的灾难。技术上的代差,使得印第安人随着欧洲移民的西进,一退再退,最后只能居住在有限的保留地内。玛雅人,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有人直到现在都在控诉西方国家当时的残暴。其实,笔者认为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苛求当时的殖民国家温良恭俭让是不太现实的。然而真正让人恼火的,是西方国家现在却开始用田园牧歌式的幻境来麻醉世人。

文明之所以能自保,没有科技(包括军事科技)的支撑是根本不可能的。《阿凡达》虚构了一个觊觎潘多拉行星的公司,作为幕后黑手。实际上,如果潘多拉行星拥有对地球举足轻重意义的资源,这种涉及到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斗争,一个公司显然是太苍白了,肯定是地球整体力量作为后盾。这就如同历史上的殖民时代,东印度公司之所以显赫一时,还不是后面大英帝国的背影。

电影中,纳美人似乎很幸运,击败了人类侵略者。然而很不幸这只是一场战术性的胜利。纳美人击败的,不过是类似美国黑水公司这样的保安公司。电影中的人类武器,无论是西门森运输机、蝎式战机还是飞龙战机、单兵作战装甲AMP,貌似很强大,实际上也就是战术武器而已。如果如电影所述地球拥有了恒星际航行的技术,其战略级别武器威力之强大可想而知。

有网友就曾经说,还派个人下去这么费劲干嘛,直接开发基因武器,把所有纳美人放倒不就完了么。因此,如果《阿凡达》有续集,笔者倒真是为纳美人的未来担忧。毕竟西方国家开拓殖民地的时代,就是有武装到牙齿的军队作为支撑啊。即使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航母、隐形轰炸机、战略侦察卫星,这些战略级别的武器还不都是招呼上。

西方国家精心构建的“反技术”幻境,似乎在告诉大多数国家,应该放弃技术上的牛角尖,保留自己“可爱的原生态“,而对于那些想获得战略武器的国家,他们则严厉封锁、制裁。然而随着这种技术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领空、领海甚至是领土,霸权国家都将如入无人之境。他们会为了某个正确或不正确的目的,把你的原生态砸个稀巴烂。尽管会有数不清的“反思”出现,但对于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来说,一切都晚了。(作者郑文浩)

4.

这是一部很弱智的电影,韩寒却说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还“给出满分十分”。基于韩寒说事的风格,他说伟大我们未必就当真。再说,先入为主先伟大了这部《阿凡达》,进了影院你就会满地找“伟大”,找呀找,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字幕到影片尾部的最后一个字幕一直瞪大着眼睛,恐怕你最终还是没能找到,并且有所失落。

对《阿凡达》,韩寒很吝啬他的只字千金的语言,三言两语就“打发”了:五句成一段,用完了九个逗号也就完了事。因为简短,难免有评无点,也难免有点“社会主义就是好!就是好!”的逻辑影子。众所周知,韩寒说事一向是里外有别,对自己人一向骂不离口,对外人则是敬爱有加。骂与敬其实都是外在的东西,韩寒的内心还是“打是疼,骂是爱”,至于外人嘛,则是想略尽一下文明古国子孙的“薄仪”,故礼仪之。礼仪之话,岂可当真。

一部电影,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解释权”。《阿凡达》也难逃这个宿命。一棵大树,大树下是原居民,在树顶上空横冲直撞地飞来飞去的是外来人,大树下的原居民抵抗外来人的故事就是《阿凡达》的电影情节。为什么要抵抗?你看了就明白。陆川看了,看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李承鹏也看了,看出来现实主义的悲怆来。李承鹏在自己博客里一直肩负着现实主义批判者的使命,所以,《阿凡达》在他内心里就是一部“抗暴力拆迁”的钉子户教材。陆川一直用镜头来反思人类历史下的东方人的酸甜苦辣,颇具沧桑感的《阿凡达》自然也就成了陆川心目中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大片。

依我看,从《阿凡达》无所畏惧的掷钱和不计其长的耗拷贝上可以看出,卡梅隆始终是在着力刻画抵抗而不是刻意表述战争的原因,《阿凡达》的视觉盛宴主要都在抵抗上作想象力和高科技的文章。卡梅隆或许就是想向世人来说事的:当正义站在人民这方,再残弱的人民也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一个永远的人类理想。也是一个永远的电影主题。这两个“永远”注定了《阿凡达》的电影情节俗不可耐,甚至弱智。但永远高尚。

“因为野蛮强拆对于其它国家的观众来说,的确是一件超乎他们想象力的事情,也就是外星球和中国才可能发生。”如果外国人也看出了韩寒说的这种“精髓”,那么,其它国家的观众就很不幸了——花进口大片的钱去看一部好莱坞拍的中国纪录片——真是没看头!(作者老海)



//m.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1871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