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唐德亮长诗《惊蛰雷》反响热烈

作者:刘国震   来源:红色文化网  

  唐德亮长诗《惊蛰雷》反响热烈

  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 文学评论界给予高度评价

  广东著名诗人唐德亮的抒情长诗《惊蛰雷》2013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新文学学会、《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12月7日在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举办《惊蛰雷》研讨会。张炯、张永健、陈飞龙、叶延滨、钟进文、董学文、汤晓青、陈定家、高伟、熊元义、杨志学、王光明、谭五昌、特赛音·巴雅尔、丁国成、朱先树、李遇春、徐文海、崔志远、峭岩、杨四平、刘国震、崔柯、马涌等近30位著名诗人与文学评论家出席。与会者分析了《惊蛰雷》的思想与艺术特色,充分肯定了这部长诗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有论者认为,《惊蛰雷》气势磅礡,是我国诗坛的“平地一声惊雷”, 有“百科全书式的含量”, 是一部“黑马突围”式的“心灵史诗”,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感染力与穿透力。

  长达4600多行的抒情长诗《惊蛰雷》,从思想、文化切入,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世界近两百年思想文化的历史,涉及许多中外历史事件和上百个中外历史人物,表现了诗人追求正义抨击邪恶的良知、勇气和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是我国抒情长诗创作的一个重大突破与收获,也是“新左翼现实主义诗歌”的一部重要作品。

《惊蛰雷》研讨会由著名诗歌理论家,华中师大教授、博导张永健先生主持。

原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著名军旅诗人峭岩为《惊蛰雷》作者唐德亮题赠:“雷起于惊蛰,声震八极”。

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召开。

  附文:

  朱先树:平地一声惊雷

  ——长诗《惊蛰雷》读后

  自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诗歌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多元丰富的状态。而在满足了人们多样艺术需求的同时,关注时代,思考现实生活的诗歌精神却相对被淡化了。诗人唐德亮的长诗《惊蛰雷》的问世,的确如春天的一声惊雷,让万物甦醒,也让我们感到振奋。的确,我们的诗歌创作,也应当思考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1991年8月,一个存在了七十多年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解体,给全世界人民以极大的震惊,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二十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一事件的是与非,更产生了清晰的认识,面对当今,许多问题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诗人唐德亮以敞亮的心胸,宏伟的气派,写出了长诗《惊蛰雷》,从革命历史,以及思想斗争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鞭笞反动腐朽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以光明和希望,这的确是近年来,诗歌创作方面难得的好作品。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马克思这位伟大的先哲,一开始就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他和恩格斯一起首先看到了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源:“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的使命与责任”。于是他们写成了改变人类命运的《共产党宣言》。而列宁这个“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创者”,经过艰苦斗争,终于在推翻沙皇统治中,建立了苏维埃人民政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终于让共产主义势力成为世界革命力量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苏联的解体,“让历史的车轮/一夜倒转七十多年”,如今的中国,是个社会主义的高地,诗人生活在这个现实中,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也不平静。私有化、腐败、信仰失落、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盛行、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虚无主义等各种思潮冲击着这座社会主义大厦”。这不能不让诗人忧虑:“中国会不会重蹈苏东覆辙?”唐德亮的长诗《惊蛰雷》正是在这一点上引起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命运的深刻思考。

  中国长时期以来,一直处于封建统治,历史留下的经验教训也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随着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矛盾和斗争却永远没有停止过。先进的仁人志士和保守落后势力的对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种对立的思想文化的斗争也是尖锐的。中间虽然有农民起义,不断的改朝换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有辉煌却更有落后与倒退,这是不以人的某些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到了近现代,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俄苏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消灭私有制,让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逐渐走上共同富强的道路,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类光明之路。在毛泽东和革命先辈的努力下,终于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但人类历史的发展,的确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世界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解体了,面对现实,无数先烈的鲜血会不会白流?由于西方各种思潮和政治力量的反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大旗虽然还在飘着,但我们应该惊醒了,从这悲剧中学得知识,正确处理所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这也是刻不容缓的。从当前的世界形势出发,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正确的选择。正如诗人唐德亮在长诗结尾时说的,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种种复杂处境,“愿我们岿然不动/以大山的厚重/以青藤的坚韧/以大海的胸怀/以磐石的信念/以从大地出发,生长高山岳、丛林/高过珠峰的信仰之光/灿烂着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一个又一个/无边无际的彩色早晨……”。

  的确,这部长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和一般的政治抒情诗不同,它不是简单的歌颂,而是诗人心灵情感和认知的真实表达。有悲愤忧伤,也有对正义的歌唱和对光明的向往,既不是颂歌与战歌,也不是简单地歌颂与暴露的浅层描写。另外,这部长诗是用了较长的篇幅,表现的是大题材,大主题,尽力在克服驾驭中的种种困难,效果也是基本上是好的,也说明了诗人才智的确不一般。诗人心胸宽广,知识丰厚,虽然许多问题理解未必都深刻、准确,但也属难能可贵了。最后就是在诗的语言运用上,应当说都是诗的,特别是形象选择和灵动跳跃的表现方式,更充满了诗的韵味,读来让人咀爵回味,这是一种诗的语言风格,也是诗人才情的特点表达。

  当然,读了这部长诗,就我个人而言,也有不满足处。如果能在结构上更讲究些,或者按内容分出若干章节、段落、使全诗更显精致完美些。不当之处,望诗人和广大读者批评。

  作者简介

  朱先树,著名诗歌评论家,1940年出生,四川省富顺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分配在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工作,1972年调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1978年调中国作协《诗刊》社工作,先后任副编审、编审、编辑室主任、评论组组长编委。现为《诗国》主编。



//m.syxtk.com/wzzx/djhk/wypl/2013-12-15/24137.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