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内贾德“撒钱”式的惠民有弊端

作者:田文林   来源:红色文化网  

内贾德“撒钱”式的惠民有弊端

作者:田文林《世界知识》 2009年第17期


  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仅对穷人表示同情或简单地撒钱,是远远不够的。
  在一片争议声中,内贾德正式就任伊朗第十届总统,并开始组建内阁。毫无疑问,在经历了6月大选争端后,内贾德新政府未来面临的挑战可谓任重道远,如弥合因大选争端产生的内部纷争、围绕核问题如何与西方博弈等等。但长远看,经济问题才是内贾德新政府未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在过去四年中,内贾德一直以对内亲民和对外强硬著称,尤其是外交政策可圈可点,这恐怕是其再次高票当选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经济方面则乏善可陈。2005年内贾德上台前,伊朗经济形势就非常严峻,尤其是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最为突出,当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在15%以上,4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人口处于赤贫状态,4.5%家庭只有一个人就业,3.7%家庭完全靠社会救济。各政治派别都认为,伊朗经济“顽疾”亟需猛药“医治”,就连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要求政府优先解决经济问题。但内贾德执政四年,伊朗经济基本面并未出现根本好转,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反而呈现出节节攀高之势。据伊朗中央银行报告称,2008年~2009年伊朗通胀率从最初的15%增至30%。2008年中期伊朗公布的官方失业率为11.9%,年轻人失业率为24%。而实际数字远高于此。
  
  煞费苦心却未见成效
  
  内贾德上任后廉洁勤政,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善中下层民众生活的措施,如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下层劳动者工资和对中低收入家庭补贴力度,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发展资金,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范围,以及为妇女提供更多社会福利等等。内贾德如此煞费苦心地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为何经济基本面仍未见根本改善呢?仔细思量,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如过分依赖石油导致其他产业不发达,人口增长过快,国际制裁不断升级等等,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政策失误。
  不难看出,内贾德促进公平分配的政策有些过于简单化。内贾德上台后,正赶上油价暴涨,近五年油价年均上涨30%,2008年油价为2003年的3.5倍。2007年~2008年度,伊朗石油出口收入大约800亿美元,比哈塔米第一任期四年总和还多。这本来为伊朗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机。但内贾德奉行民粹主义,为兑现“将石油收入放到每个家庭的餐桌上”承诺,将大量石油收入直接用于政府补贴和进口支出:如住房、就业、面包、大米、药品、汽油等。据IMF统计,伊朗政府补贴和公益开支2005年~2006年度约合110亿美元,2008年~2009年达到250亿美元,占政府开支的28%。
  但这种“撒胡椒面”的做法,一方面因减少对生产领域投资,损害了经济长远发展能力,进而制约了国家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伊朗工业能力有限,目前能为伊朗赚取大量外汇的,除了石油、天然气产品,只有地毯和开心果、藏红花等低附加值产品。即使在能源工业领域,由于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伊朗每年都不能完成石油输出国组织确定的配额,汽油每年有40%需要从国外进口。没有像样的现代工业,直接影响了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而民众由于没有工作机会,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只能成为依靠政府包养的穷人。
  另一方面,在基本消费品(如食品、住房等)总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大量增加用于消费的货币量,势必要加剧通货膨胀。据伊朗住房部2008年7月称,房价增幅达到“历史性”的125%。一家网站称,伊朗食品类商品年通胀率达到50%。高通胀和失业率,将民众从政府补贴计划中所获的好处大部分抵消,使其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一些伊朗政要和学者也看到了内贾德经济政策的弊端。早在2006年,伊朗290名议员中有150名议员曾联名发表公开信,要求内贾德减少石油外汇收入依赖,并削减公共支出。同年,伊朗中央银行行长警告政府要防止通货膨胀失控。2007年7月,57名经济学家在给内贾德的公开信中,批评政府浪费巨额石油收入,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状况恶化。甚至连哈梅内伊也指责内贾德推行民粹主义经济政策,把大量石油收入浪费在补贴或免费发放的所谓“小额股票”上,而在保持经济持久增长方面所做不够。
  
  “掌勺者私分大锅饭”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内贾德无法真正触动权势集团利益。当初伊朗的巴列维国王就是因为搞裙带和垄断,才导致最终被伊斯兰革命推翻。然而,经过几十年掌权,当初矢志反对贫富分化的神权政权内部,也出现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据统计,伊朗大约有120个宗教基金组织。这些基金组织树大根深,不仅牢牢控制着石油出口,还从事建筑、航空、金融、汽车、食品、电子产品进口等所有赚钱的行业。有估计称,伊斯兰基金组织控制着大约90%的现代工业和剩余经济的60%。例如“被剥夺权利者基金会”拥有高达120亿美元资产,年营业额甚至超过国家税收。这些宗教基金会建立于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本意是负责管理查抄巴列维国王财产,并将其用于提高社会最贫穷阶层的生活水平的。但实际状况却是“掌勺者私分大锅饭”,且真正从中致富和受益的主要是担任高管的宗教领袖及其亲属。按照经济史学家奥尔森的说法,这种特殊利益集团的主要目的,就是重新分配国民收入,而不是去创造更多的总收入,因此他们的存在会导致全社会效率与总产出的下降。换言之,惟有打破这种垄断性利益集团,才可能使社会真正回归公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但纵然强硬如内贾德者,也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状况。内贾德上台后,虽然在2006年10月启动了“公平股份”改革计划,向低收入者廉价转让国有公司股票。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改革并未真正触动带有垄断性质的权势集团利益。内贾德虽非宗教人士,自身也非常清廉,但他本身是保守派,上台靠的也是革命卫队等宗教集团支持。他上台后不是削弱而是强化了革命卫队在伊朗的势力。而革命卫队不仅是伊朗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还是掌握伊朗经济命脉的庞大商业帝国,它掌管了560多家贸易公司,控制着伊朗一半以上进口和30%的出口,触角已经伸向经济各个领域,甚至连牙科医院和旅行社都有革命卫队的影子。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领域,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谁在生产资料占据主导,必然在财富分配领域获得最多。在不触动权势集团利益的情况下搞“惠民政策”,只能更多地在分配和消费等下游领域打转转,利用手中掌握的新赚得的石油收益,进行“撒钱”式的惠民,一旦这些钱花光了,民众生活便恢复到原有状态。因此这种政策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亲民政策扬汤止沸
  
  更吊诡的是,政府进行全民补贴意在让穷人受益,但实际上多数好处却被已占据更多资源的富人享受。统计表明,伊朗20%补贴流向了仅占伊朗10%人口的富有家庭,赤贫家庭得到的补贴不足4%,农村人口得到的只有13%。这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政府花费巨资进行汽油补贴,而实际拥有汽车(特别是大排量汽车)并能大量消费汽油的多数是有钱人。
  结果,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政府却为此花光了大部分财政盈余,甚至连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的“石油稳定基金”也将花费殆尽。政府以牺牲长远经济发展为代价,换来的只是民众的短期支持。这深刻表明,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仅对穷人表示同情或简单地撒钱,是远远不够的。不有力打击既得利益集团,任何亲民政策都只能是扬汤止沸。
  内贾德的经济政策能够支撑至今,很大程度归因于国际油价连年高涨带来的巨额收益。但随着国际油价日趋下跌,伊朗未来面临的经济挑战日趋严峻:一是进出口将很快出现贸易赤字。照目前的油价水平,伊朗每年减少200亿美元石油收入,而伊朗进口开支从2003年到2008年这五年间增加了三倍。据IMF估计,伊朗进口开支每年仍将增加80亿美元。即使进口支出计划不变,伊朗外汇储备也将在三年内降到危险水平。二是政府预算面临收不抵支的风险。据IMF估算,伊朗政府只有在油价达到每桶90美元时,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而2009年油价预计比去年下跌25%,政府收支平衡十分困难。由于内贾德政府支出仍不断增长,因此即使油价保持在2008年的最高水平,政府预算也将在2011年~2012年出现赤字。如果油价保持目前水平,政府预算2009年就可能出现赤字。这种不祥前景使内贾德既定的经济政策进退维谷:继续坚持补贴政策,政府财政难以承受,而且这种政策并不见效;停止或大规模减少补贴,则很可能失去多数民众的支持。2007年6月,伊朗曾试图实行汽油配给,结果愤怒的民众点燃了19个加油站,并打出了“打倒内贾德”的横幅。因此,尽管内贾德宣称未来将更多关注就业、补贴等民生问题,但如果延续上个任期的做法,伊朗经济前景委实不能乐观。



//m.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549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