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月16日拍摄的位于纽约曼哈顿的高盛集团总部大楼。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有人指责称高盛误导了美国,笔者觉得更深层次的不是高盛所犯"七宗罪"的事情,而是以高盛为首的华尔街金融投行使个人自由主义、金融化、证券化成为一种近乎全世界性的思潮。这种虚拟经济的思潮促就了金融系统流动性的泛滥,腐蚀了实体经济、致其衰落,并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以美国为例,美国制造业从巅峰开始走下坡路是在上世纪80 年代。那个时期短期利益主义开始腐触美国,当大型企业涉足金融业、房地产时,美国制造业便开始走下坡路。美国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之所以最终走向没落、破产,就是因为汽车已经不是它们的主业,在追逐"金融鸦片"的大潮中迷失了责任,金融部门成为了整个公司效益的唯一部门,汽车仅是它们造概念圈钱的工具。
拿没有申请破产保护的福特公司为例,从2001财年开始福特公司完全是依赖金融服务部门苟活,主业务成了金融服务部门,而汽车部门反倒成为拖了后腿的副业。昔日的全球汽车霸主美国通用汽车(还有克莱斯勒汽车)为什么最终破产?很大原因除了企业领导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僵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和忽视对汽车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开发与质量安全重视之外,就在于其金融公司遇到了次贷问题遭遇破产,而汽车公司又没有盈利能力,最终只有整个通用和克莱斯勒破产。有数据显示,美国企业60 %左右的利润集中在金融部门。
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竭力推动美国经济向实体产业回归,强调"实业是立国之本,创新乃强国之路",这实为奥巴马已经认识到"病在胃肠,不治将益深"。反观许多中国企业,走的正是许多美国制造企业曾经走过的路。当圈钱上市一夜暴富抵得过十年辛苦劳作时,当大把圈来的资金投向完全不符合招股说明书的幕资投向时,当妙股、炒房甚至假借套期保值的名义、涉足风险巨大的金融衍生品投资成为它们的主业时,中国企业的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前景何在!
目前美国企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短期利益最大化已经强烈地冲击了中国,同时,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首的美国投行也将"贪婪的鸦片"带到了中国,并严重地冲击了中国固有的企业文化,促使中国企业、中国人放弃了责任、执着与勤勤恳恳。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本应该立足长远做好主业,为职工为国家服务,但当下的现实是,国有企业投机性变强,国家主人翁意识丧失甚至不务正业。国企在金融危机中不仅涉足与主业不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损失百亿美元;还涉足房地产,涉嫌抬高房价。
2009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发表措辞尖锐的长文,直点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的名字,他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所遭受的巨额亏损与国际投行恶意兜售带有欺诈性的,设计复杂的高杠杆产品有很大的关系。"!
据统计,截至2008 年10 月底时,共有68 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浮亏114 亿元。其中有26 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 TC ) ,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这种所谓的"一对一"的选择交易,一方亏损才有一方赚钱,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实战经脸的中国央企"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哪里算计得过"久经考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资深外国投行。如果一味对资深投行抱着"莫名某妙的好感", "站着出去,躺着回来"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此外,中国央企通过大型商业银行,还大批购买了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国外投行设计的相关金融衍生品。
连央企都一心发展幕利的、来钱快的金融衍生品、房地产、酒店业,那中国的企业何以强?何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华尔街的贪婪、拜金文化已经深深地侵蚀了中国。
也许,这个时候需要重新再提"向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企业也是"产商融结合",但日本是以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商业、金融为辅,与美国金融立国下的"产融结合"有本质区别。"平成泡沫"以及破灭后的大衰退使日本人相信,金融系统流动性的泛滥不仅会导致金融危机,而且会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因为有过教训,日本各界对于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对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持谨读态度。根据2008 年1 月的统计,日本一共购买了140 亿美元美国次贷。在全球主要经济国家中,日本是最少的。日本制造企业更是不会上高盛等美国投行的当,随便碰触金融衍生品。日本前金融厅长官五味广文说,在日本,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而不是经济的主导,也希望盼望变革并回归实体经济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美国政府能够放下老大架子向这位来自远东昔日的敌人今天的盟友学习,拿出一百多年前的前辈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执政时反垄断的勇气,和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