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戴旭:丧钟为谁而鸣?--冷观美国反恐战争

作者:戴旭   来源:红色文化网  


摘自戴旭:C形包围


第三章 冷观反恐

第一节、丧钟为谁而鸣?--冷观美国反恐战争
 
导读:
2005年的时候,作者就预言美国反恐战争必然失败。和那些被美国话语洗脑的人不一样,作者始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观察,比如他认为"恐怖主义是霸权主义的影子",这就找到了病因,也由此成为本文的逻辑:只要霸权主义存在,恐怖主义就不会消失。
特别是作者提到,美国根本就是打着反恐的幌子,抢占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这只会激起更大范围的恐怖主义。
其实,仔细地分析一下,美国所遭遇的恐怖主义,只是*世界对它的不对称抵抗而已。而其他国家的恐怖主义,其实是这股针对美国发起的袭击狂潮卷起的逆流。
如果美国能够实现和*世界的和解,恐怖主义将会减弱,顺便地,其他地方的恐怖主义也将式微。
但是,美国人似乎不这么看,于是,本文断言,这也许会是一场愚公移山式的战争。2009年来自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巨大爆炸声,依旧折磨着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作者已经在另外的文章中预言,美国在阿富汗快顶不住了。
当今世界,谁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人?是美国。谁是惟恐美国不乱的人?是本·拉登。"9·11"事件四年后,人们普遍的感受是:恐怖主义是霸权主义的影子。自从这两大黑色的"主义"形影不离地走进21世纪,美国和世界就开始乱成一团,让好不容易走出20世纪50年核阴云的人们,又笼罩在新的阴霾之下。
2005年9月11日,纽约教堂钟声齐鸣。面对当年的废墟,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说,4年来纽约市的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反恐任务更加艰巨。同一天,大多数美国报纸都含蓄地认为美国未能实现预期的反恐目标。国外的评论则或奚落嘲笑,或尖酸抨击,让美国人又一次感到说不出的"痛"。西班牙《起义报》以数字罗列的的方式,历数四年来美国的反恐"成就":2000年美国本土以外的恐怖组织有43个,2004年有80个;2004年"基地"组织训练了18000名恐怖分子;2004年全世界共发生651起恐怖事件……
还是2005年9月11日这一天,美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一盘录像带,一名美国籍"基地"恐怖组织成员威胁将在洛杉矶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发动袭击一名自称亚当·加达恩说:"昨天,伦敦和马德里。明天,洛杉矶和墨尔本。
半个月前的8月27日,专门审查美军基地重组工作的委员会通过投票,同意五角大楼周围的大部分军事和情报机构搬到远离市区的地方。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正在规划将包括联邦调查局在内的一些敏感的政府部门,分散搬迁到华盛顿郊区。以确保下一次恐怖袭击发生时政府能够继续运作。
所有事情联系起来看,给人的印象甚至是:美国在退守。
"911"刚一发生,美国高层和社会各界就本能地将其与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相提并论。但是,当年的美国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将珍珠港事件的元凶山本五十六击毙,并彻底摧毁了实施这一阴谋的日本联合舰队,征服了制造此一阴谋的国家--日本;而现在四年过去了,美国既没有抓住"911"的罪魁祸首本·拉登,也没有摧毁他领导的基地组织,甚至没有改善美国的安全状况。
曾几何时,美国高举着反恐战旗,从阿富汗打到伊拉克,打散了塔利班和本·拉登,活捉了萨达姆,并制订10-30-30战略,踌躇满志,准备一年打赢五场战争。至今依然对伊朗和朝鲜剑拔弩张,并在亚太、台海和中亚地区咄咄逼人。
一边是连续实施世界性的战略攻势,一边却又在大张旗鼓地构筑最后的防线。怎么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先发制人的攻击性战略和举世无双的军事力量,没有取得应有的反恐成就,给美国和世界带来期望中的安全感?
而种种迹象显示,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比四年前显得更强大。那么,在过去的四年里,美国所谓的反恐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一步美国将何去何从?这场世界性的较量将如何演变?
一、道高一尺魔高一仗的较量:四年五个回合
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把4年来发生的针对美国及其随从的主要恐怖事件与美国的应对行动罗列出来,可以清晰地看出双方的攻防态势:
第一个回合: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对纽约发动袭击;
第二个回合:2001年10月20日,美国进攻阿富汗;
第三个回合:2003年3月20日,美国进攻伊拉克;
第四个回合:2005年3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西班牙马德里;
第五个回合:2005年7月7日和25日,恐怖分子两次袭击伦敦。
五个回合中,除了美国发动的两场战争以外,基本上都是基地组织在进攻(或反攻)。即使不算伊拉克不分昼夜的袭击,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恐怖活动,也几乎数不胜数。美国及其盟国枕戈待旦提心吊胆自不必说,余波所及,一些亲西方的*国家如印尼、土耳其等也未能幸免。
其实,只要将双方五个回合的较量做一个整体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表面上看起来,美国与基地组织的"拳击赛"似乎很热闹,双方高声喊杀,你来我往;但细一琢磨,双方除了在个别时间--2001和2003年;个别地点--伊拉克(阿富汗)战场--短兵相接以外,在其他时间和空间里,基本上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击溃了塔利班和基地分子之后,美国根本没有穷追猛打,把本·拉登捉拿归案,从而了结"9·11"事件的意思;反而别有用心地将军队进驻中亚数国,在那里搞起了颜色革命,和俄罗斯展开战略角逐,惹得当年大力支持其进攻阿富汗的俄罗斯极大不满。更有甚者,此后,美国又以反恐为名,进攻伊拉克。这一次连一向对其言听计从的联合国和欧洲诸盟友也觉得太过分。本·拉登袭击美国,美国却拿萨达姆试问,让人不得不感叹新一届美国政府外交手法的粗糙和保守分子的厚颜无耻。
这边美国"指桑骂槐",那边基地分子因为美国本土戒备森严,一时无从下手,于是就对美国的随从国们祭起了屠刀。从土耳其、到西班牙再到英国的首都,爆炸声此起彼伏。由于地理范围和时间间隔的扩大,使得美国和基地双方的过招看起来很像隔山打牛:一些军事理论家将美国在常规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总结为"三非"--非接触、非线形、非对称,其实,基地组织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对阵,才是真正的"三非"!
利用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美国已经找到用战场上的"三非"战胜军事对手的方法,但面对无形的对手的战略"三非",美国目前尚无法有效应对。美国《纽约时报日前说,在经过多年斗争之后,布什政府终于明白,反恐任务就长期而言除了是一场军事行动之外,也是一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在内的长期斗争。现在布什政府正在改变措辞,"反恐战争"已经被"反对暴力极端主义的全球斗争"这一新术语所替代。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表示,虽然目前美军方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反恐任务,但解决恐怖主义威胁的方法是"更多地采用外交、经济和政治手段,而不单纯是军事手段"。
从"战争"到"斗争",一字之差,反映出美国已渐渐意识到,将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军事打击作为国家安全策略和反恐战争原则,已快要走到尽头。伊拉克每天的爆炸声响亮地宣告着,美国只是打赢了一个伊拉克战役,而基本输掉了以此为标志的反恐战争。而面对当年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邪恶轴心--伊朗和朝鲜,美国表现出的百倍耐心实际上正无声地宣告--如德国《每日镜报》所说--布什主义的终结。今天,美国民众和学界对反恐前景越来越感到迷惘和困惑,反对伊拉克战争运动正在美国兴起,大有超过当年反对越战之势;同时,由于"卡特里娜"飓风的过于惨烈的破坏,更使美国人对小布什"攘外"胜于"安内"的做法感到厌倦。有人预计,随着"卡特里娜"飓风的过去,美国政治上将掀起另一场"倒布"飓风。当年老布什在海湾战争中创下赫赫战功,但仍然被关注自己生活状况的务实的美国民众抛弃,今天小布什又走上乃父热衷于海外建功的道路。以至于已经有人在悄悄地预言:小布什会在同一片沙漠上重蹈老布什的覆辙吗?  
二、美国反恐的"醉翁之意"
在美国,"9·11"事件一发生,这个商业国家的领导人和智囊们,就以一种商人式的精明,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的新机会。正如珍珠港事件给了一个美国充当二战渔翁,收获欧洲、亚洲和世界海洋控制权,从而奠定霸权基业的机会一样;此次高举反恐的大旗,也必将为美国建立全球帝国,占领世界地理和政治制高点提供一个完美的借口。怀揣着这样深远的动机,美国向着阿富汗的方向进发了,并很快挺进到梦寐以求的全球战略要地中亚。本来本·拉登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中,但美国却生拉硬扯地把萨达姆与恐怖主义捆在一起,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又抛出"中东*样板"的说辞。从"9·11"到伊拉克,不仅地理上偏差甚远,法理上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此一罔顾民众鲜血而眈眈于石油--国内政治集团和美国利益的*动机;其捏造、栽赃、强词夺理的无耻手法;其一意孤行,置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于不顾,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蛮横,均为二战后世界各国所无与伦比。 很显然,从一开始美国就根本没有把基地组织当成主要对手,其所谓的"反恐"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美国的醉翁之意在哪里?如果说四年前阿富汗战争开始时人们还将信将疑,今天,当美国一脚站在中亚一脚站在中东,一手指着伊朗,一手指着朝鲜,一会示意日本大闹亚太,一会又对印度频送秋波的时候,人们应该看出些端倪了。
小布什政府被称为战争政府,上任三年连打两场大仗。必须指出,小布什进行的那两场战争并非简单地是在为自己政府创造"政绩",而是符合美国收获美苏当年冷战成果、全面压缩俄罗斯世界势力范围的大战略的。南联盟被美国撕碎之后,苏联超级大国的"遗体"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伊拉克、伊朗、叙利亚成为苏联留给俄罗斯硕果仅存的政治遗产。趁俄罗斯崛起尚早"一统江湖",毕其功于一役,将为自里根和老布什总统以来美国称霸世界的夙愿画一个完美的句号。所以,在美国政客的逻辑里,不管有没有生物武器,不管和本·拉登有没有关系,伊拉克都应该被拿下。只有如此,才能为解决伊朗和叙利亚提供前进基地,为彻底扫除苏(俄)势力,打下基础。总是有些天真的理论家批评美国不放弃冷战思维,可是,冷战给美国带来如此巨大的战略红利,而美国尚未完全掠收冷战成果,它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悠关霸权事业的思维?它不仅不会放弃,在可以预计的时间里,它仍然是以此思维处理和各大国的关系。俄罗斯是美国主要的现实敌人,不管俄罗斯怎么对美国表示善意,它都不能改变这个宿命般的定位。因为这是维系北约的需要,因此也是美国控制欧洲的需要。美国怎么会为了俄罗斯这一个朋友,丢掉整个欧洲呢?美国宁愿忍受俄罗斯是目前唯一有能力在军事上威胁它的国家。它要做的是,不断地逼迫、挤压以至最后肢解俄罗斯。美国进驻中亚和占领伊拉克以及下一步改造中东的首要目的,均在于此。
美国醉翁的眼中另一个目标是中国。中国的迅速发展是美国的一块心病。美国惟恐中国乘它遇到战略麻烦的时候,在台海出手,从而洞穿其精心构筑的全球联盟体系,并进而威胁到其对亚洲的统治地位。不管中国怎样表示永远不称霸,无意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美国也不肯接纳中国为"朋友",最多是表示不视为敌人。究其原因也和俄罗斯一样,美国在亚洲也需要一个对手,以维系美日同盟和美日台、美日韩澳新等诸多联盟。
美国大战略的如意算盘是:以俄、中为现实和潜在敌人,从而维系和控制欧、亚盟国,再利用欧亚联盟,围堵、瓦解"现实和潜在敌人"。让双方鹬蚌相争,自己悠闲做渔翁。
美国如此南辕北辙地反恐,除了越反越恐,不会有其他的结果。这已经被今天的事实所证明。对伊拉克的入侵,对*国家利益的肆意侵害,不仅促使更多的激进分子投到本·拉登的门下,也使许多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一些"另类"投身"恐怖事业"。人们只看到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打得有声有色,而没有看到在那轰轰烈烈的战争场景背后,基地组织的"蓬勃"发展和对美国及其随从开展的战争同样"有声有色",发生在伦敦的爆炸案只是最新的证明。
已经有许多的声音在指责美国反恐不力。其实人们没有想到也不可思议的是,也许这正是美国希望的结果。美国的战略家们知道,基地组织不管怎么壮大,其实力仍然是有限的,不会对膀大腰圆的美国造成伤筋动骨的危害。一旦恐怖分子大幅削弱或消失,则美国继续实现国家利益的借口将不再存在。在全球帝国的征途上,美国下一步要走的棋还很多,它仍然需要反恐这面大旗,因此也需要众多的恐怖分子继续成为名义上的敌人。这就是美国虽然在反恐上没有多少作为,却拼命推进军队向信息化全面转型的根本原因。伊拉克战争已经证明,美国的隐形飞机、巡航导弹、航空母舰在对付恐怖分子时没有用武之地,但美国依然在加强这些常规军事力量方面不敢稍懈。关注过伊拉克战争的人们都对美国的震慑战、心理战、舆论战和斩首行动、向心突击印象深刻。但是,所有这些与反恐何干?一个年轻的美国兵野蛮地把年迈的萨达姆按在地上,摆出美国式的强力姿势;但是,美国兵真正应该按住的是本·拉登。在最应该展现其英雄主义的阿富汗的深山密林里,美国士兵在哪里?
三、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谁的脚?
像2001年的"911"事件一样,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世界一如既往地给予了声援,同时异口同声地对恐怖分子进行了道义谴责。但是一位名叫乔治·加洛韦的英国议员8月5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一番即兴演讲,却让全世界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他说:伦敦爆炸案的制造者的确滥杀无辜,但这与英国参与入侵伊拉克和英国对待*世界的外交政策不无关联,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崛起是西方外交政策的直接产物。"我们的国家在满世界杀人放火"。他对伦敦地铁内和"布什空军在费卢杰街道上"实施的滥杀平民行为致以同样谴责。 他还说布什是世界上"头号恐怖分子",而且布什和布莱尔"从数量上看"比伦敦爆炸案的凶手们手上"沾染更多鲜血"。
伦敦市市长利文斯通7月20日在英国广播公司(BBC)访谈节目中,也毫不客气地谴责了美英两国的中东政策。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伦敦炸弹攻击者的动机"时,利文斯通说:"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履行对*国家的承诺,让他们能有自主权统治他们的国土,不干预*事务,仅是向他们采购石油,而不是控制石油的输出,我想伦敦爆炸案也就不会发生了"。 利文斯通最后说:"如果你的土地被外国人占领,投票、自治、工作等基本权利都被剥夺,而且长达三个世代,我想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英国,我们也会有很多人成为自杀炸弹袭击者。"
两个英国政治家理性的声音比那些空泛的反恐议论和道义支持有价值得多。如果美国人早一点有这样的认识,或许不会有"911"事件;如果"911"之后美国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会有今天面对更多新的恐怖时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果美国政府不是以反恐的名义把大批军队和资金用于伊拉克,那么当卡特丽娜吞噬新奥尔良时,美国就不会反应如此迟钝,以至于那里变成*、杀人、抢劫、哀鸿遍野的人间地狱。
这两个英国声音的出现证明,全世界再也不愿意附和美国的一面之词了。美国可以在战场上做到单向透明,但它不能在正义的评判席上也做到单向有理。即使是美国最亲密的盟邦,也开始意识到不能继续毫无意义地为美国的霸权政策付出高昂的鲜血代价了。
四、迎接新恐怖风暴:第四次世界大战还是核弹?
"你们撤出我们的土地、停止盗窃我们的石油和财富、停止支持*的统治者之前,休想得到安全。"这是2005年8月4日伦敦爆炸案发生之后,*半岛*台播出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赫里的讲话。
由于西方长期以来的政策失误,更由于美国近期自欺欺人的所谓反恐,世界就将迎来新的一轮大规模恐怖袭击风潮。发生在英国伦敦和埃及沙姆沙伊赫的爆炸只是这一恐怖风暴来临的一个信号。
如果对四年来世界反恐大势做一个简洁形容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美国进退失据,基地攻势如潮。
在四年五个回合之后,已经有人在预言第六个回合谁先"放马过来"的问题了。在美国,一批右翼智囊一直在鼓吹"第四次大战"。前美国中情局局长、现任当前危险委员会副主席的伍尔西,是这一提法的始作俑者。在前捷克共和国总统哈维尔和前西班牙总理阿兹纳尔已同意主持一次国际会议上,伍尔西在题为 "第四次世界大战:我们为何要战斗 ? 我们与谁战斗 ? 我们如何战斗" 的讨论会上,强烈主张向包括伊朗毛拉、伊拉克和叙利亚复兴党及*瓦啥比教派 ( 基地组织是该教派的一部分 ) 在内的"*法西斯主义"发动一次世界大战。平时很少抛头露面新保守派的教父诺曼·波德霍雷茨也特意参加了这次会议。此人更是极力鼓吹以"第四次世界大战"来应对美国在中东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他称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的战术是"如何进行此类战争的一个样本",伊拉克战争后他建议政府尽早对伊朗展开行动,说"一旦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成功 , 整个地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波德霍雷茨最惊世骇俗的主张竟然是以色列利库德集团的长期观点:那这些中东国家都是在奥斯曼帝国衰落后人为捏合而成的 ,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 ( 国家 ) 可以在第四次世界大战中被肢解"。
在伦敦和埃及的沙姆沙伊赫爆炸案发生后,"第四次世界大战"又一次被提起。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伪命题,其荒谬程度与将伊拉克战争定义为反恐一样。故各国政府均不予置评。美国政府虽没有公开认同这一学术提法,但其令人咋舌的强硬政策比之右翼智囊们的第四次世界大战却有过着而无不及。据2005年9月11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五角大楼已起草了一份调整有关核武器使用学说的文件。文件设想,指挥官在获得总统批准的情况下,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恐怖组织所发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采取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行动。草案还包括使用核武器来摧毁敌人的核生化武器库存的方案。
美国是越来越让世界不安和迷惑了。美国天下无敌的常规军事力量已被证明不适合于反恐,难道玉石俱焚的核弹就能让恐怖分子灰飞烟灭,让恐怖主义烟消云散?
果然,看破美国用意的基地组织毫不理会美国的虚张声势,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展开了新一波的血腥袭击计划。就在"9·11"四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巴基斯坦的美国快餐店发生了连环炸。美国《世界网络日报》,根据美国国会反恐怖和非传统做战特种部队前负责人约瑟夫·波丹斯基,提交美国政府官员的一份秘密报告称,"基地"密谋在10月份对美国、意大利、荷兰和俄罗斯同时发起所谓的"大斋月袭击"恐怖行动。报道称,两周前,情报机构截获并破译了"基地"首脑之间的秘密通讯内容,在一封扎卡维写给拉丹的信中,扎卡维道:"我想下一步草拟好的袭击计划已经送到了你的手中,或者仍在前往你那儿的路上。真主保佑,让我们祈祷奥萨玛特遣敢死队能够完成它们的目标……我们等待你关于下一步计划的命令。"报道称,为了发动"大斋月袭击"计划,"基地"分别在拉美、巴尔干半岛和车臣境内成立了三个前线指挥部。针对欧洲的袭击目标是由"基地"组织成员在巴尔干半岛酝酿的,针对俄罗斯的袭击则是车臣境内的恐怖分子策划的,而袭击美国的前线指挥部设在了拉丁美洲一个三国交界的三不管地带。
美国早就知道它自己的强大,但它现在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脆弱。美国情报官员最大的担忧是,"基地"组织可能会丧心病狂,使用从黑市获得的核武器袭击美国。美国情报官员相信,"基地"已经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获得了至少40枚核武器,包括核手提箱、核地雷、核导弹弹头等。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9日报道,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城市一名24岁的大学生在沙特*求学期间,竟然秘密加入了"基地"组织,并且密谋回国后就雇神枪狙击手干掉小布什,或干脆用"自杀炸弹"将小布什炸成碎片。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8日说,"基地"恐怖网络遍布全球各地,以色列也难防"基地"恐怖网络的渗透。孟加拉警方8日突击了已被取缔的极端组织"圣战大会"在首都的两个秘密据点。据路透社报道,其中一个据点是一家工厂。警方称,他们从该厂中搜出大约200枚炸弹、一些炸弹制造材料、数件武器、面具和宣扬*圣战的文件。
基地组织同时还在悄无声息地建立着世界性的网络帝国,通过正风靡世界的信息技术培养着前赴后继的队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格外关注美国军队的信息化能力和 "转型",以此作为自己军队新军事变革的样板,但大家都忽略了基地组织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所包含的全球破袭战的军事战略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总有一天会意识到美国"养虎遗患"的危害--美国的军事霸权正在"哺育"着这一世界文明的畸形怪胎疯狂成长。现在基地组织已经掌握了信息网络技术,一旦他们真的掌握了核武器或破坏性更大的基因武器,我们现有的一切关于安全的观念,将全面颠覆。
美国宁肯搬走五角大楼附近庞大的机构,也不想搬动最应该搬也最容易搬的恃强凌弱的霸权政策。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向披靡的军事胜利的势头,在朝鲜和伊朗面前嘎然而止。在这里,美国失效的不是武器和技术,而是战略。这是美国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第四次世界大战的叫嚣让人匪夷所思,看看伊拉克的今天,那种所谓的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也是可以预期的。欧洲著名的防御及反恐问题专家、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弗郎索瓦·埃斯堡就严厉批评伍尔西等人关于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提法;而试图以核武器来对付恐怖分子的想法更是疯狂的,俄罗斯就认为美国此举只能鼓励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伊朗日前已经公开宣布要与兄弟的*国家分享核技术了。要么是美国根本就不想真心反恐,要么美国就是一如既往地另有所图,美国以如此不切实际的方式,沿着既有的错误道路变本加厉地走下去,世界除了看到一轮又一轮恐怖风暴的来临,还会再有其他的预期吗?这是一种恶性的互动。美国会得到它秘而不宣的战略收益,基地组织也会继续从美国的霸权行动中受益,只是美国及其盟国的平民,以及世界大多数无辜的国家还要继续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二节、论伊拉克战争之持久战
 
导读:
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作者是中国空军某指挥学院战略科研部"伊拉克研究小组组长",此战后,作者连写三文,其中与刘亚洲将军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对话,脍炙人口。这是战后两周年,作者就伊拉克战争所写的又一篇文章。此文中作者毫不含糊地断言"美国正在失败并且已经失败了"。到2009年美国公布宣布从伊拉克撤军,结果已经被作者言中。
作者写军事评论文章,一是分析独到,二是总有预测,而且预测基本上都是准的。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两周年时,美国自认为尚未摆脱困局,而世界公认的是:美国陷入了伊拉克游击战的泥潭。这些看法都没有准确地反映出这场战争的真相。其实,2003年的战争只不过是美国和萨达姆的战争,2005年的战争才是真正的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在新伊拉克战争中,我认为美国正在失败并且事实上已经失败了……
一、2003年"结束"的是战争第一阶段--美国与萨达姆的战争
在那片产生了《一千零一夜》等古老神话的地方,2003年的春天诞生了一个最新的军事神话:区区十余万的美国及其仆从军在不到20天的时间,就事实上占领了一个世界中等强国。
但是,当美国总统大喜过望地当即宣称战争已经结束时,这个"最新的军事神话"不幸成了真正的神话:2005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整整两周年这一天,在伊拉克城市基尔库克附近,一队美军巡逻士兵遭到炸弹袭击, 1死3伤。路透社立即报上最新统计称:迄今已经有至少1514名美军官兵在伊拉克丧生。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和讽刺性的事件,因为再过一个月,就是美国总统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两周年的日子。我不知道这位正在奔向上帝的美国军人以及此前他的1500多名同伴们,是否相信他们统帅关于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的宣布。
我以为,并非职业军人出身的小布什一定搞错了。当他2003年5月1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时,结束了的只不过是伊拉克战争的第一阶段。当时,美军的伤亡是300多人;而"战争结束"至今,美军的伤亡已超过那个数字5倍。
在纪念伊拉克战争2周年时,布什说:伊战是"自由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是,这是一块什么样的"里程碑"呢?除了一千五百多名战死的军人,美国的伤残军人已超过1万。战争经费已突破3000亿美元,而且还在没有尽头地增加着。伊拉克已成黑洞。布鲁金斯学会的外交政策分析家迈克尔·奥汉隆说:"美国人需要对这类里程碑式事件加以注意,因为这是对军人的牺牲表示敬意以及重估战略的一种方法。"
美国的下一块"里程碑"在哪里?
二、真正的伊拉克战争刚刚开始并进入战略相持
现在小布什总统应该知道,从古至今,战争的开始可以是单方面宣布的,但战争的结束从来都不是单方面说了算的。
全世界都承认美国第一阶段军事闪电战的"辉煌"战果,并将此作为新世纪的军事教科书。美国信息化的军事体系,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式武器,当其以饿虎扑羊般的战争结果同时展现出来的时候,的确让世界发出了一阵又一阵惊呼。
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初期阶段的军事胜利,除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之外,说明不了太多的东西。它甚至没有超出60多年前一位中国战争大师对一场战争的一般性观察:入侵者的战略,必将是实施闪电战。如果我们能坚持三年或更多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坚持下去就很难了。说这话的人是毛泽东,毛泽东说的是日本军。那时是1937年,日本已占领大半个中国,并雄心勃勃地准备三个月灭亡中国。一片悲观的亡国论声调中,毛泽东说,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刚刚开始。
今日的伊拉克情势,和当年中国抗战初期的情形,何其相似乃尔--当时的日本军也攻下了中国的首都,也成立了傀儡政府,日本也一厢情愿地宣布了胜利。但是,日本胜利了吗?虽然类比这两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战争未必贴切合适,但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任何相似的战争都必然内含着一样的规律。看待今天的伊拉克战争,我发现无论是从政治或军事战略的角度,都完全用得着毛泽东当年《论持久战》的观点。
美国在20多天的初期进攻战中,击溃和消灭了40多万的伊拉克正规军。但是,在两年的占领时间里,却"培养"出了20多万的新敌人,仅仅是出现在全球媒体中的伊拉克抵抗组织就有:"穆罕默德军";"统一圣战组织";"纳塞尔军"; "*辅助者"……多如牛毛的反美武装除了制造了数不胜数的爆炸事件之外,还在纳杰夫、费卢杰、摩苏尔连续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城市阵地战,这是萨达姆的正规军所没有过的军事表现。
一些西方军事专家在分析了一系列巧妙的伏击和爆炸事件后惊呼,针对美国的"典型的游击战"已经开始。
反美武装由于在伊拉克战争第一阶段基本处于孕育或蛰伏期,几乎没有受到美国强大军事力量的重创,这使其有足够的锐气和实力在萨达姆的正规军倒下之后,紧接着与美军展开第二阶段的较量。对美军而言,由于第一阶段的胜利来得如此迅速,以至于不得不以主要的精力忙于迅速恢复秩序和清除前政权残余势力。反美武装正好"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在这一阶段不仅连续实施了绑架人质、打击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国际机构驻伊拉克目标--以制造声势;还策划了如对美国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那样的袭击事件。就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和政治影响力而言,可以说反美武装旗开得胜。美国在和萨达姆的对阵中毫无疑问大获全胜,但和反美武装的交手中,却一再失手。这一攻防态势的转换,成为我认定今日伊拉克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依据。
但是,伊拉克的战略相持,既不同于中国当年抗日战争,也不同于越南战争时的战略相持。伊拉克国小,人少,全部国土沦陷,没有战略后方做依托,没有足以消耗掉强大无比的美国实力的综合资源,故不管战略相持阶段进行多久,伊拉克反美武装都不会迎来如中国1945年那样的战略反攻阶段。由于没有大国长期不间断的道义和物质支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领导核心和相对理想的适合游击战的地理条件,伊拉克反美武装也不会有当年北越那样的军事成就。
就是说,战略相持阶段是伊拉克战争的最后阶段,对于交战双方都是。这是鲜血和耐心的较量。西方军事家评论说:美军的当务之急,是最大程度地抑制抵抗力量在第二阶段的发展,并尽快地将其削弱到第一阶段的水平。2003年1月开始的那种攻势作战必须继续……
曾经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任职多年的美国军事专家甘格尔认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可能要持续10年之久,需要数不清的生命和资金投入。
可是,真要有这样一个准确的时间就好了。2004年11月,悲观的小布什一不小心说出了真话,他说他看不到伊拉克战争的尽头,什么时候能够获得战争的彻底胜利,只有天知道……
三、时至今日,谁在"震慑"与"畏惧"?
今天的伊拉克战争与两年前判若两"战",当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
伊拉克战争进行之日和"胜利"之时,伴随着全世界的高度注目和美国添油加醋的宣传,一个名为"震慑与畏惧"的军事理论名噪一时。这部由美国退役将军厄尔曼于1996年完成的研究报告,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激赏,因此成为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军的军事战略指导,因此也成为世界各国解读伊拉克战争的钥匙。
让人印象深刻的斩首行动,即是发端于此战略的战术行动。
美军在20多天的时间里,就粉碎了伊拉克军队的正面抵抗。美军以雷霆万钧般的"震慑",的确让萨达姆政府和它的共和国卫队和其他正规军事力量感到"畏惧"。伊拉克战争初期的进程和结果,几乎完美地证明了这一军事理论的实用价值。可以说,这是继海湾战争的"五环打击"理论之后,美国十年来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与频繁的现代战争实践相结合诞生出来的、最适合拥有太空、信息、远程机械化技术和力量等巨大军事"代差"的美国,对其弱小的对手实施不对称打击时,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大的战果结束战争的理论。
就军事意义而言,"震慑与畏惧"堪称信息化时代的"闪电战"。但"震慑与畏惧"理论和希特勒的闪电战理论一样,都没有回答战胜以后的占领怎么办。因此,这两个理论在相距六十年后,陷入的是同一种困境:长期的游击战。
事情已经很清楚:美国现有的以空中力量为主的武装力量体系,和以远程、精确的空中打击为主的军事理论,是为了快速打败一个国家、而不是为了占领一个国家准备的。所以,无论是空袭利比亚、空袭波黑、南联盟也好,美国的胜利都堪称辉煌,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驻有军队的国家,美国的胜利都不是那么彻底的。李际均将军评价他们是"胜而不利"。美国已经找到了超越军事对抗,直接赢得战场胜利的办法,但在不签定战争结束协议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胜利,美国还在摸索中。越南战争是一场军事上满载而归政治上仓皇失败的实践。伊拉克战争又呈现出这样的"流产"征兆。美国解决不了这一困扰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世纪难题,它就无法仅仅凭它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军事力量,真正接近那个诱人的全球帝国梦想。
美国打胜了伊拉克战役,但不能打胜伊拉克战争。我现在不能不遗憾地说,"震慑与畏惧"是一种虎头蛇尾的理论。它的重大设计缺陷今天是由伊拉克的反美武装在证明着,明天就会被美国全面的战略困境所最后证实。
美国现在的情形好比一只老虎面对一群蝎子的围攻。
此时此刻,还会有什么样的"震慑"可以让对手"畏惧"?
吊诡的是,倒是伊拉克无处不在的反美武装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时间里进行的没完没了的袭击,正在对美军和美国产生"震慑",而透过前线美军那沮丧的表情和美国高官谨慎的表态,我还看到了一种隐藏得很深的"畏惧"。
可笑拉姆斯菲尔得还在那里制订更像现代战争三板斧的"10-30-30计划"。这是对"震慑与畏惧"理论的变本加厉,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击溃或击倒的学说。一场20天打胜的战争,却在两年的时间里,变得前景不明;一场计划中的70天的战争,又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四、美国陷入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口号与动机的名不符实
2003年进行的是美国和萨达姆的战争,今天才是真正的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
迹象表明,美国已准备接受持久战的现实。2005年1月,拉姆斯菲尔德就派退役陆军四星上将加里·勒克前往伊拉克,"对美军的伊拉克政策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全面评估"。同时,美军还将聘请一个智囊机构对世界各国的游击战进行研究,估算伊拉克游击战持续的时间和美军的对策。
美国不会轻易撤出伊拉克,正如一只老虎不愿意吐出来已经咽到胃里的兔子,虽然它很难消化。美国想使伊拉克成为中东*的样板。现在这个样板,在前政权的废墟上刚刚盖起了一幢毛坯房,还没有来得及装修,美国怎么会离开?
还有,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和乌克兰橙色革命以及吉尔吉斯最近的一系列成功,"蓄势待发的黎巴嫩雪松革命"等,也给政治和军事困境中的美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一面是最初军事胜利的激荡,一面是最新*成就的激励,美国注定还会在伊拉克的沙漠中坚持下去。
这构成了伊拉克持久战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因素是伊拉克方面的。客观地说,今天的伊拉克战争,并不是伊拉克的"人民战争"。萨达姆不是伊拉克全民真心拥戴的政府,这在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分崩离析时,多数伊民众袖手旁观的情景中已可看出。伊拉克人民当初既不愿为他而战,怎么会在他已经垮台并做了阶下囚之后,反而会为他而战?
今天,伊拉克仍然没有一个事实上的政治中心,能够把四分五裂的伊拉克人民,号召、团结在一个旗帜下,一致对美。这也是伊拉克反美武装在军事上不被世界看好的主要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眼下四分五裂的伊拉克反美武装在政治上也不被看好。
由于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动机和目的并非主要为了全体伊拉克人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伊拉克人都感激美国。美国摧毁了专制但并没有秉持正义,其迅速的军事征服并不等于民心征服。伊拉克遍地的枪声和爆炸声,就是戳穿美国谎言的手指。
真正的抵抗刚刚开始--美国人两年前的战争只是在行军,现在才是作战。
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后问题如山,但国内矛盾无法掩盖更不能替代民族矛盾。任何一个伊拉克政府,都不可能永远使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长久地服务服从于美国。这一点决定了伊拉克人反对美国的战争的必然性。反美武装也许不一定能打出一个独立的崭新的伊拉克;但他们可以把美国统治伊拉克的美梦,打得百孔千疮。
美国既然坚决不走,越来越多的伊拉克人又不欢迎、不屈服,战争除了持久地打下去,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五、结果:美国必败的深层次分析

美国必败。我毫不犹豫地这样断言。

为速决战设计的战争,却得到了持久战的结果,从战略上说,美国已经先输一着。美国国防部许多官员承认,伊拉克难以对付的叛乱活动令他们始料未及,现在已经破坏了美国的军事战略。《洛杉矶时报》说:美国在一场老式的、代价高昂且旷日持久的占领行动中陷入困境。针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战略失误,五角大楼正在开始进行全面检讨以制定美国武装部队的未来战略,美军事实上已经摒弃了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战争的战略。

除了现行军事战略被迫彻底改变,新伊拉克战争还对美国的军事转型造成釜底抽薪的结果。《华盛顿邮报》报道,一份 2006 财政年度国防预算内部文件反映出 , 美国国防的重心明显从未来武器的研制转移到了当前的战争上。为了满足陆军的"朴素需要" ( 例如坦克履带和装甲 ),曾经备受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青睐的空军和海军将被迫放弃一度被视作军队未来之所在的某些高科技武器项目的研发工作。其中包括空军梦寐以求翘首以盼的F/A-22"猛禽"高级战斗机项目、秘密的海军驱逐舰项目、一个现代化运输机群计划和下一代核潜艇研制计划。甚至总统布什甚为重视的导弹防御计划的经费也将削减50亿美元。美国还计划减少一个航母群。与之相反, 到 2011 年 , 陆军地面部 队--拉姆斯菲尔德曾打算裁减其人数并降低其重要性的军种将得到额外的 250 亿美元经费。可以说,是伊拉克反美武装和他们进行的持久战,救活了奄奄一息的美国陆军,但是却极大地"杀伤"了一直以来担当战争主力的美国空、海军的未来。这也是算是报了伊拉克战争初期的"一箭之仇"。

"血腥和漫长的伊拉克战争"(美联社语)让驻守的美国军队疲于奔命。15美军当年进攻可以摧枯拉朽,但作为占领军却成为广袤大漠中几处孤零零的沙丘。有人开出了药方:如实施有效的占领需要50万兵力。但问题是:从哪里调这50万兵力?国际上是不会有国家出了,美国自己已经捉襟见肘。在伊拉克战争初期担当主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和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队,已经重披战袍,再赴战场;而在频繁的调动中,美国陆军后备队已快"退化成一支支离破碎的军队"。

除了军事上的评判标准,从政治的角度看,美国也正在失败: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最初发动伊拉克的理由彻底丧失;而虐俘激起的世界公愤,更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软实力"。

最主要的,在1月30日大选中上台的什叶派不是美国的"意中人",而是亲伊朗的什叶派--这和美国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在有些美国人看来,这种结果甚至不如萨达姆继续执政。

美国的战争联盟急剧萎缩,趋于瓦解。2005年3月,意大利宣布从伊拉克撤军,这使已经或宣布撤军的国家增加到14个。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说:逊尼派发动的游击战给伊拉克造成的不稳定局面成功地让欧洲出现了怀疑态度……继西班牙、荷兰、匈牙利、葡萄牙和波兰撤军之后,美国人除了英国这个特殊的盟友,依靠的是一些小国如丹麦、斯洛文尼亚、立陶宛和拉托维亚的象征性支持……美国被迫在日益孤立的国际背景下继续自己的任务。

秋风萧瑟之下,美国政客也颇灰心。新保守派、著名的*人士--美国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理查德·铂尔说:在军事行动开始后第21天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这是一个胜利,在此之后就犯下了一些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继续占领伊拉克。应该立即把伊拉克还给伊拉克人民。这是迄今最响亮的一声马后炮。

全世界的反对浪潮风起云涌不减当年。3月19日,数千人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举行抗议,高呼"这是一场侵略战争,""布什已经用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是一名战犯。"抗议的声浪还席卷了日本、中东和欧洲各地。反战声中,小布什的支持率一降再降,让人止不住担心:伊拉克会成为好战的共和党新保守派的政治滑铁卢吗?

美国军队士气低沉,前线士兵大批开小差,并起诉美国政府;后方美军官兵的离婚潮流和逃避兵役以及优秀青年军官纷纷离开军队等等,都严重影响着士气。

局势越来越糟糕,但形势还在一天一天地明朗着:时间拖得越久,美国就越难免越南战争的覆辙。当年,伟大的毛泽东在越南战争结束后说:如果美国在越南可以被打败,那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被打败。这句话也适合正犹豫徘徊在伊拉克的美国。如果它最后在反美武装的枪口逼迫下不得不走,那就不仅仅是个21世纪的军事笑话而已了,它将承担严重得多的政治后果:美国的军事威慑将变的不那么可信。世界将会出现更多的伊朗、朝鲜、古巴和委内瑞拉,美国辛苦经营多年的全球帝国体系,还没有成型就将彻底崩盘。

美国当然不会逃脱失败的命运,但伊拉克反美武装也不会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他们会从一个暴君手下解放出来,但又将陷入内战的危险之中。由于这种外力暴烈的、短暂的解放,使其来不及孕育国内和谐和*的文化和力量。无政府主义必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在伊拉克盛行,而这种危险甚至比美国的侵略更加巨大。美国帮助伊拉克除掉了一个魔鬼,却打开了一个魔瓶。

当年出于对越南战争失败的愤怒和绝望,美国著名诗人金斯伯格写到:如果一千年以后还有历史,它将这样记载:美国是个讨厌的小国,充满了狗*。要是金斯伯格活到今天,他又该怎么描述那个正在伊拉克战争中失败的"讨厌的小国"呢?

附记:

当2009年6月我在整理这篇写于三年前的文章的时候,美军作战部队,正在整理行装,准备撤出伊拉克城镇。美国新政府已经宣布,将在2011年底撤出所有美军。这样,美国人这一仗算是彻底失败了。它所得到的,只是以数千具尸体和数万军人的残肢断臂,换取了一系列石油合同和武器订单而已。它不仅给伊朗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还向伊朗连续伸出橄榄枝。它扶持的新政府由于宗教信仰和伊朗一致,因此两伊关系非常密切。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但又不得不看。

美国人要走了,多么不甘心。伊拉克战争检验了美国正规军的军事能力,但同时却暴露了美国战略能力的低下。越战已经过去了近40年,美国依然打不赢游击战。这让它面对伊朗的军事选择时,犹豫再三后放弃了。当年毛泽东在美国从越南撤军后说,如果美国在越南被打败,那它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被打败。

果不其然,正是看到它的这个弱点,朝鲜变本加厉地开始欺负美国。美国不仅在伊拉克被打败了,它现在在东北亚也正在被打败。朝鲜不仅连续进行核试验,还把导弹对着它的基地射--这就像一个人对着自己撒尿一样,面对这样的侮辱,美国的选择是求助于联合国。

伊拉克给它留下的教训,可让世界琢磨许多年。


第三节、血的四年:伊拉克战争的证明


导读:这是接着上文展开的,不同的是,作者在这里开始讲道理了,实际上就是在给美国人上课,告诉美国人,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地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的。

2007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四周年时。四年来,美国因为伊拉克战争而改变了世界,但伊拉克战争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就在这剧烈的双向互动中,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一些新迹象出现了。

一、"胜利"昙花一现,美国正面临越战式溃败的前景。

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最后结局,时至今日,世界舆论的主流看法已没有太大分歧:在昙花一现的"胜利"过后,只是美国和美军撤出早晚的问题。而关于"撤出早晚"的寓意,布什总统不久前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的访谈节目中已经泄露天机:如果现在美国的政策不变,就会"慢慢地失败",而立即撤军则将使"失败加速到来"。2005年当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落成时,就有西方外交官讥笑和当年驻南越的大使馆的屋顶一样,非常适合接运撤退人员的直升机降落。

首先,美国在伊拉克遭遇到一个几乎无解的军事难题。2004年的时候,一个叫威廉·林德的美国学者就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进行和即将面临的大规模战争是"第四代战争",而"第四代战争标志着回归到冲突的文化世界,而不仅是回归到冲突的国家…… 在伊拉克进行的战争……仅是一根燃向一座军火库的导火线……美国占据伊拉克的时间越长,军火库爆炸的机会将越大。如果一旦爆炸,只有上帝才能拯救我们"。美国目前还没有破解这种新型战争的办法。这不是一道仅仅从军事上可以解开的方程。布什总统曾于2003年5月1日就宣布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现在这位从未亲自参加过战争的总统终于知道,从古至今战争可以单方面宣布开始,但却不是单方面宣布结束就可以结束的。从战争"结束"至今,已有三千多美军战死,受伤人数达万人。几乎每死一个美军,遥远的美利坚合众国都要抽搐一下,但伊拉克反美武装和普通人,已经把战争当做一种生存状态,不在乎时间和鲜血,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但貌似庞然大物的美国却没有这个底气。美国总统布什今年1月决定向伊增兵万。但对于43万平方公里燃烧着的沙漠来说,这杯救火之水何济于事?

其次,伊拉克战争的"黑洞"正在抽空美国人的钱袋子。据华盛顿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计算, 迄今美国投在伊拉克的钱已达到或超过当年朝鲜战争费用的3610亿美元,很快将接近越南战争。美国的经济学家已经在争论,当伊拉克战争的开销超过一万亿美元的时候,美国是不是可以承受的问题。

再次,外交上美国在伊拉克空前孤立,形影相吊。去年3月19日,全世界的反战浪潮风起云涌,今年更炽。与这一形势恰成映照的,是当年浩浩荡荡的多国联盟今天已经分崩离析,超过千人军队的国家只剩下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就是这零星的几个铁杆喽罗也迫于本国民众的压力,表示将尽快撤出。

最后,美国现政府在国内也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困境。始作俑者拉姆斯菲尔德已经"下课",当年力主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其他美国"鹰"们也"众鸟高飞尽";美国军队已出现捉襟见肘的兵力调动和士气严重低落的问题;国会与政府之间,国会两院之间,围绕伊拉克政策已屡次发生争吵和政策争执。回想当年美国政府和国会同仇敌忾的气氛,今天的一切令人不禁唏嘘。


最近驻伊拉克美军承认,伊拉克已进入内战状态--这就更麻烦了。美国最初入侵伊拉克的理由被自己一一否定之后,现在连这硕果仅存的*成就也开始风雨飘摇了。美国本已骑虎难下,现在更是进退两愁。许多美国公众和美军官兵抱怨这场战争"看不到尽头"。其实,怎么看不到尽头呢?四十年前越南战争的痛苦一幕正以"昨日重现"的方式渐次然而迅猛地浮现出来!当美国2004年宣布萨达姆倒台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响彻伊拉克各地的枪声爆炸声不是更稀疏而是更密集的时候,不少人就已经预言美国陷入了越战式游击战的泥沼;到萨达姆2006年底被绞死而反美武装气焰更盛,连美国人也不再怀疑这一预言的可信性。虽然布什曾对一位共和党大老表示"即使只有劳拉(第一夫人)和巴尼(爱犬)站在我一边,我也不会撤军 ",只怕形势比人强。反抗美军占领的枪炮声,像一把频频落下的铁锤,敲打在美国财政汨汨渗血的血管上,也敲在共和党不断下滑的民意支持率的玻璃板上。白宫发言人约翰德罗3月13日曾证实,五角大楼正在拟订一项最新计划,以备在目前"大举增兵"战略失败或遭国会"修理"的情况下,将美军分阶段撤出伊拉克。彼得雷乌斯承认,单纯依靠军事行动已不能结束伊拉克目前的混乱局面,包括多方政治谈判在内的非军事手段将对伊拉克局势产生重要影响。毫无疑问,美国已在为伊拉克战争准备"后路"。 问题在于,在美国最信得过的军事手段尚且无效的情况下,"政治谈判"又会有多大作用?看来,在体面的失败和狼狈地溃败的"两败"之间,美国目前还没有拿定最后的主意。

二、美国错估形势迷信武力,再现"纸老虎"原形

美国绞死了萨达姆,但并没有绞死伊拉克的反美抵抗;绵延不尽的伊拉克反抗力量虽然没有力量把绞索套在美国总统的脖子上,但却在一点点地绞死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和单边主义。如果说越南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越南有着社会主义阵营做后盾,有着中国和苏联直接的经济和军事支持,伊拉克反美武装力量则几乎是在世界"反恐"的全面孤立下,和人多势众的美国单打独斗的。美国无力战胜对手,完全找不到任何军事上的借口。

造成伊拉克大局糜烂、自取其辱的根源,乃在于美国错误地判断了世界形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以为自己称霸世界的障碍已除,于是恣意妄为,"9·11"事件发生后,又以反恐为名,大肆扫荡前苏联的的势力范围,抢占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不惜重拾西方殖民者的衣钵。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听了布什1月10日关于伊拉克战争新计划的演讲后指出:"此次演讲反映出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严重误读,美国在伊拉克正如一股殖民势力,但殖民时代已经结束。在后殖民时代发动殖民战争是自招失败。这是布什政策的致命缺陷"。

美国犯的第二个错误是高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凭借与苏联对抗时留下的巨大军事遗产,美国二十年来打遍全球,其中在南联盟还带领新"八国联军"创造了零伤亡胜利结束战争的先例。然而,细观之下,这些军事成就的取得,其实还是当年美军的老套路。凭借强大的国力和技术优势,美军在现代历史上一直都善于打拳击式、对撞型的速决战。面对一系列牛刀杀鸡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范例,世界惊呼美军信息化的战力如何了得,并由此掀起一场新军事革命。但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战、人数不多且完全没有受过现代战争培训的伊拉克反美武装,仅仅凭着古董式的轻武器和原始的路边炸弹,就像针刺气球一样地戳穿了当代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管多么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精确制导炸弹,都无法摧毁战争的基本规律。由曾经率领101空中突击师进入伊拉克的美国陆军学院参谋长戴维·彼得乌斯将军,2006年编写美军新战地手册时,已开始强调"道义力量",认为"丧失道义合法性,必将输掉战争",警告驻伊美军"动用的武力越多,效果就越差……最佳的武器就是不开枪"。可惜的是,美国高层目前似乎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弦更张的意思,一些右翼智囊不着边际地鼓吹攻打伊朗,进行"第四次世界大战",五角大楼则还在沉迷于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和实施"一小时打击全球"计划。

伊拉克战争证明,美国在越南的学费算是白交了,四十年后,美军不仅依然没有学会打太极拳式的持久战,也没有完全从迷信武力的幻觉中清醒过来。但是,随着伊拉克战争的丧钟越敲越响,当初好战的布什政府的确变的"温柔"多了,这从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一再让步和伊核问题上的色厉内荏,以及面对查维斯挑衅性的外交布什高挂免战牌等诸多方面,都可得到印证。毛泽东当年说,如果美国在越南被打败,那就说明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打败。今天美国的对手们就是这样看待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的。在美国,它自己可以认为这是适当的政策调整,而在它的敌人们看来,却是美国已露出"纸老虎"的原形。由于伊拉克战争的损害,美国自冷战胜利以来积累起来的大国形象已经千疮百孔。如果它最后在反美武装的枪口逼迫下不得不走,那就不仅仅是个21世纪的军事笑话而已了,它将承担严重得多的政治后果:美国动辄在世界上指手画脚的军事威慑将变得不那么可信。

三、世界进入单极化与多极化战略对峙的转折点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政治和军事力量达到顶峰的标志,也是美国霸权野心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2003年以前,世人看到的是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美国,但2006年人们看到的"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是美国的对手们。如果从整体上观察,二十年来一直进行全球战略进攻的美国,现在正在陷入各种反美势力的全球反包围。这一切的背后,正是美国军事信用破产的直接结果。上世纪美国在越南战场失败,直接导致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今天历史似乎又在重演。当年毛泽东说美国"十个指头按着十个跳蚤,一个跳蚤都捉不到"。现在,美国在伊拉克连反美武装这一只"跳蚤"也按不住,更不用说基地组织在全世界的无数只"跳蚤"和被美国认定为"邪恶轴心"的"跳蚤"。美国的政治和军事手指没有十个,而那些现实的和潜在的"跳蚤"却有数十个之多。

种种迹象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已经横行二十多年的美国单边主义战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单极化的政治形态,也终于开始发生逆转。随着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等被美国压制已久国家的强烈反击,一直被锁定为主要军事战略对手的俄罗斯也开始对美国"亮剑"。加上老欧洲原有的厌美国家越来越大胆地说"不",世界上多极化与单极化战略对峙的时代,事实上已经到来。美国去年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曾经警告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拉克等一大批中东国家、绝大多数中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处在"战略十字路口",前途未卜,值得警惕和防范,其实正反应美国有心但无力抑制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忧虑。


第四节、短期内美国不会打伊朗

导读:

2004年是美国对伊朗动武呼声最强烈的一年,美国军方还透出已制定"将死计划",准备快速灭掉伊朗;更有军方学者,用计算机模拟了全部战争过程。几乎全世界的战略分析家都认为美国对伊朗的战争箭在弦上。

但作者在《中国国防报》发表文章说:"美国对伊朗不过是一场战略心理战而已"。

一位中国将军提醒作者此言冒险,万一美国开战,岂不影响自己声誉?

作者于是又写下此文,详解美国短期不敢打伊朗的道理:

如果美国强行开战,必将把石油价格打到天上,那样,俄罗斯将会迅速复活苏联。等美国从伊朗撤军的时候,一个强壮得多的对手,已经等在那里。美国的战略家会做这样的傻事吗?

2004年岁末,当世界进入寒冷冬天的时候,关于伊朗战争的话题突然火爆起来。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阿比扎伊德将军口头警告"伊朗人不应忽视美国的海空军力量",说"没有人能从军事上与美国抗衡"。他甚至提到了美国的核打击--这可是一张不轻易动用的王牌。与此同时,美国也以实际行动向伊朗发出了警告:一是美军正在距伊朗边境45公里的阿富汗一侧修建大型空军基地,一是宣布向伊拉克大举增兵。素有美军急先锋之称的第82空降师重返战场,老搭档101空中突击师也在准备中。

和山姆大叔的"骂骂咧咧""揎拳撸袖"相呼应,以色列一位战略家直言不讳地说:以色列将在三年内对伊朗发动"防御性战争"。不应小看以色列很艺术的军事表态。这个在两次海湾大战中都保持沉默的中东军事强国,这个贯于以突然行动而不是外交辞令行事的铁血国家,此时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谓意味深长。

伊朗毫不示弱,一连串十分强硬的政治回应之后,是各类军事演习的频繁展开,12月3日更举行了有二十万兵力和包括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导弹等几乎所有重型兵器参加、范围达十万平方公里的空前规模的三军联合军事大演习。代号为"神圣追随者"的演习想定,美军从伊拉克和海上两个方向侵入伊朗,伊朗军队迅速集结并奋起反击,打退敌军。

伊朗民众士气高涨。2004年12月2日,约200名蒙面男女在德黑兰*,宣誓自愿成为人体炸弹,以袭击以色列和伊拉克境内的美国人。这是伊朗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激情代表。

到了2005年底,一切都更进一步。美国一边进行着最后的政治斡旋,一边开始认真的军事准备。哈佛大学的政治学者已经断言2007年对伊朗开战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以色列如果不是沙龙突然中风,调门可能更高。欧盟也开始对伊朗强硬起来。但伊朗不仅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还几乎关上了外交解决的大门。

强者蛮横,弱者倔强。美以的言行和伊朗的态度,似乎在验证着人们关于伊朗战争的猜测,并为这一急剧生温的焦点火上浇油。人们不由得想到2003年那个不寒而栗的春天。以至于每一个谈论世界政治和军事话题的人都无法回避这样的疑问:伊朗战争会发生吗?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一、美国、伊朗交恶的由来与美国20年前的大阴谋

问题的源头要回溯到二十年前。自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以来,美伊关系一直势同水火。为此,1981年美国以高超的国际阴谋唆使愚蠢的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让*世界最强大的两大国家力量自相戕杀。此后,伊朗渐成美国夙敌。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小布什总统更将伊朗与已成死敌的伊拉克和早就是世代死敌的朝鲜并列,宣布其为"邪恶轴心",仇视之意,几近刻骨。2003年美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一反常态以大规模陆军参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时美国就已经在动伊朗的脑筋了。陆军是美国之"足",占领伊拉克除了改换政府的"政治任务",下一步势必将以伊拉克为跳板,以各种手段分化、瓦解直至强力扫除伊朗、叙利亚等"绊脚石",以推行其雄心勃勃的"大中东计划"。现在正是这个"下一步"渐渐逼近的时候。20年前美国使两伊互成鹬蚌,今天,这个"渔翁"要走过来拣走已经筋疲力尽的猎物了。伊拉克战争刚结束,美国的大拳头立即挥向叙利亚--当时怀疑萨达姆藏身在此。战争结束一年之后,美国终于回过味来,意识到伊朗才是"两害相权取其重"的首选。于是,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与这一问题紧接着的是对伊朗动武的议论。熟悉国际事务的人们清晰记得,在伊拉克战争之前,朝鲜核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但直到今天,美国也没有在正式场合发表过军事"警告",倒是朝鲜不断地对美国发出类似警告。不是美国有意"厚"朝薄"伊",而是在美国新一届政府的考量上,伊朗的政治、经济和战略价值超过朝鲜,而外交阻力、军事风险系数却又大大小于朝鲜。

二、伊朗战争的一般逻辑:美国到了肢解苏联尸体收获冷战成果的时候。

世人关于伊朗战争的"期待"和担心,是有道理的:一则好战的美国小布什政府连任,使其先发制人的战略和改造中东的危险计划得以继续,*色彩强烈的赖斯接任国务卿,只会为马力强劲的美利坚战车加大"油门"。小布什政府被称为战争政府,上任三年连打两场大仗。乘胜追击再下一国,为本届政府锦上添花的诱惑实在巨大。特别应该指出,小布什进行的那两场战争并非简单地是在为自己政府创造"政绩",而是符合美国收获美苏当年冷战成果、全面压缩俄罗斯世界势力范围的大战略的。南联盟被美国撕碎之后,苏联超级大国的"遗体"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伊朗、叙利亚成为苏联留给俄罗斯硕果仅存的政治遗产。趁俄罗斯崛起尚早"一统江湖",毕其功于一役,将为自里根和老布什总统以来美国称霸世界的夙愿画一个完美的句号。所以,在美国政客的逻辑里,不管伊朗有没有核问题,它都应该被"消灭",核问题只不过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前动手的借口。同时,攻灭伊朗,还有从石油上遏止中国、控制欧盟的战略效益。有此诸多战略上的好处,为什么不打?二则以伊拉克战争得胜之师大军压境,虎视眈眈,当前美军对伊朗的军事态势空前有利,且有铁杆盟友以色列拔刀相助,军事胜利把握很大;三则唇亡齿寒,伊拉克灭亡,伊朗顿失前敌。而目前国际政治格局失衡,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阻止美国,更没有六十年前西班牙内战时主持正义的国际力量武力介入的氛围,伊朗只能面临孤军奋战的困境。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结果不问可知。伊朗既灭,叙利亚将成美以囊中之物。正是看到这一世界政治寒冬的冷酷事实, 12月19日古巴全国举行了 "2004战略堡垒大演习"。在空袭警报的回荡声中,400万古巴人军民展示了"抵抗和战胜帝国主义入侵的能力"。

一、军事打击伊朗的强烈呼声和具体计划:会出现伊拉克战争的翻版吗?

鉴于此,一些欧洲和美国人在坚信美国军事能力的同时,也毫不怀疑美国的动武决心,甚至设想了攻打伊朗的三种具体方式:"斩首领导人"、"清除核设施"、"推翻伊朗政权"。 美国著名的军事情报网站"全球安全信息网"更刊登了一篇绘声绘色的分析报告说:美国或以色列空袭伊朗的规模,应与2003年美军对伊拉克的空袭类似,以B-2隐形轰炸机和F-117隐形战斗机,同时对伊朗展开立体式的猛烈轰炸。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麦德森透露,布什政府已经确定了具体打击目标:位于波斯湾畔的布什尔核电站、位于中部的重要核设施、伊朗最高领导层成员以及德黑兰等地的伊朗军队指挥部。最新一期的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说,美国国防部已完成了摧毁伊朗核武计划的模拟战争演习。计划设想对伊朗的战争将分三阶段进行:先对掌管着伊朗的核和导弹项目的革命卫队基地进行一天时间的空中打击,然后对300个可疑的伊朗非常规武器地点和支援设施进行空中打击;第三阶段,美军从伊拉克、波斯湾北部、阿塞拜疆、阿富汗和格鲁尼亚四个方向同时进入伊朗,两个星期包围德黑兰,扶持一个亲美政府上台执政。

从白宫传出的消息还说,一旦开战,以色列轰炸机将携带美军提供的巨型掩体炸弹,同美军一起攻击伊朗。

这几乎就是伊拉克战争的翻版。事实上这也是美国和以色列最拿手的现代战争方式:空中打击为主,快速地面占领。

一些较有影响的美国政界和军界人士也极力鼓吹对伊朗动武,认为错过2005年,伊朗的核设施将开始运行,美国军事打击伊朗的"时间之窗"将会关闭。

此情此景和一年前的此时此刻惊人相似:作为美国战争机器中重要部分的舆论系统,先行预热和启动。甚至连炒作话题也和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别无二致。

但是,历史真的会重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幕吗?

二、清晰而坚硬的"美国犹豫":投鼠忌器与力不从心

和大多数西方军事理论家的预言相反,我以为美国目前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机率很小,特别在今年不现实,尤其是第三种全面入侵的极端方式几乎就是不可能的--除非美国疯了。美国越是说得煞有介事,越是让人觉得虚张声势。拂去惯于遮盖真实意图的美式战略烟幕,可以看到沙漠瓦砾一样清晰而坚硬的"美国犹豫":

首先,伊拉克问题远没有达到"解决"的程度,美国这只超级老虎的肚子里,装不下两头"沙漠驼鹿"。惨烈的费卢杰之战和巴格达每天不绝于耳的爆炸声证明,它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消化伊拉克。伊战以来,美军伤亡已经超过一万余人,而这个数字还在没有尽头地增加着。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战斗意志和能力,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战争意志和新的战争计划。12月20日在白宫举行的年终新闻发布会上布什承认,面对伊拉克残酷的死亡场面,美国人的信心动摇了,"炸弹袭击者显然起到了作用"。美国一手策划的伊拉克大选尚未开始,其国内宗教和民族冲突的内战苗头已现,"黎巴嫩"化当然是伊拉克人的不幸,那又何尝不是美国"中东*化"的失败?也许白宫主人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不能不屑一顾。在此之前,美国对伊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特别是入侵和占领,会不会使伊拉克国内的什叶派拿起武器支援伊朗,从而彻底搅乱伊拉克局势,使两伊变成一个战场?而如果美国采用前两种规模有限的"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行动,整个以色列和大部分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将面临着伊朗弹道导弹的有效反击。伊朗没有核弹头,但是有化学武器。这种反击,完全存在着使战争迅速升级的可能,从而使美国的双脚都陷在两伊酷热的沙漠里。那些蒙面的伊朗男女"自杀炸弹",提前昭示了美国国际反恐"越反越恐"的悖论。普京几天前在印度指责伊拉克已成恐怖分子的"孵化"基地,进攻伊朗,其实是"孵化"基地的再扩大。而美国借世界反恐之名行自家霸权之实的真面目进一步显露,霸权主义制造恐怖分子的事实愈加明晰,将带来怎样的国际反弹?已经有报道指出, 13个国家将在2005年初或尽短的时间里,从伊拉克撤军,伊战联盟正面临彻底解体。此时,若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打伊朗,会有多少国家附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行动,这是美国的战争计划者不能不考虑的。

其次,以色列参战,将在*世界引起怎样的民族反应?新仇旧恨,拔出萝卜带出泥。

最后,伊朗人口七千多万,是伊拉克的三倍,165万平方公里领土且拥有完整的常规军事力量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朗经济强劲,其国内政治基础巩固,同仇敌忾。美国在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之前,已对其进行了十二年制裁,又借联合国核查之名翻箱倒柜,把伊拉克的每一个角落都侦察得一清二楚。但所有这些战争之外的巨大优势,美国目前对伊朗都不具有,美军根本不能指望以现有屯驻中东的兵力兵器发起进攻,会出现伊拉克战争时摧枯拉朽的场景。对这样一个未知数尚多的对手实施风险巨大的战争行动,美国现有的军事准备远远不够。此外,伊朗国际形象也远非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可比,一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于切身利益和国际道义的考虑,更加不会使美国图谋轻易得逞。美国愿意再付出一次类似欧洲分裂的国际政治代价吗?

除此以外,乌克兰的政治问题几乎使美欧、俄重开冷战,而本·拉登的"核"反击已获得宗教允许;*得寸进尺,欲拖"大叔"下水等等烦恼,也都是让美国分心的地方。

这还不算美军逃兵在加拿大政治避难、前线士兵开小差、集体起诉美国国防部等等后院"火警"。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美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没有记起越南战争的往事了。连续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胜利,冲昏了某些美国军人的头脑,也使不少美国的右翼政客产生了近似狂妄的技术迷信。他们已经习惯于看着别人血流成河把玩零伤亡和低伤亡的巨大胜利。也许只有美国的鲜血才能让他们自己清醒过来。伊朗就是一个可以让美国流血、流很多血的地方。我不相信精明的美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美国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解决伊朗?

美国肯定有着搞掉伊朗的意图和决心,但不是立即,更不会首选军事手段。利比亚不战而胜的样板对美国有着不能忽视的心理期待效应,另外,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长期经验,也完全适用于伊朗。我的判断:美国将会施加包括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外交围困、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在内的综合压力,以促使伊朗从现有立场退步,先冻结其核计划,然后再相机逐步削弱伊朗的综合实力。在伊拉克问题获得基本解决的时候,美国在保持国际政治高压和经济制裁的同时,可能会对伊朗采取有限的军事行动,以削弱伊朗国家力量。待伊朗虚弱、孤立得和伊拉克类似的时候,那时才是一举使用武力彻底解决伊朗问题的时机。美国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战略心理战而已,是对伊朗长期围困性综合战争开始的前奏。这是一个没有刀光剑影却又暗隐深沉杀机的序曲。它不值得焦灼,但不应该忽视。


第五节、即将打破苏军纪录:美国还将在阿富汗挺多久?


导读:

美军在阿富汗苦寒的山沟里已经9年了。当年苏军正是在第十年的时候,收拾行囊,扛着尸体和骨灰盒仓皇离去的。美军还会坚持多久?

和苏联一样--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为了进入印度洋,美国打阿富汗是为了控制中亚的里海油气田。阿富汗的军事力量,和两个超级大国的军队从来不在一个级别上,但是,苏军已经失败,按照作者的观点,美军也必将失败,这是因为阿富汗民众已经把战争当作一般生活状态。他们可以祖祖辈辈打下去。哪支军队可以做到这一点?

从军事上说,塔利班都是不穿军装的军人,这让那些昂贵的现代化武器系统,事实上无所用之。尽管美国目前还在向阿富汗增兵,但那些跟着美国人到处挨炸弹的欧洲人,似乎已经有点支持不住了。这和伊拉克战争后期的情况一样,正是因为众盟友的纷纷散伙,最后彻底影响到美国的战争决心。

美军在阿富汗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了,几乎肯定要打破苏军在阿富汗坚持十年的纪录。

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2008年圣诞节来临前的这个冬月是百年来最寒冷的。先是12月3号孟买大爆炸四百余人伤亡,作为追随美国的代价,印度流下第一滴血;接着是12月7号,塔利班武装袭击巴基斯坦白沙瓦市,烧毁驻阿富汗北约联军后勤转运站160多辆军车。这是两个互相关联、遥相呼应的事件。美国已经知道,策划孟买袭击的武装分子,得到了塔利班或"基地"组织的援助,加之正规军后勤线几乎同时被大规模攻击,说明中南亚地区潜伏着巨大的恐怖袭击"能量"。迄今为止,美国自2001年在世界展开的反恐战争,一直是在两大地域--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大战场--正规的军事战场和本国及盟国城市。但是,12月初一周内的两大事件让人们看到美国在两大反恐战场,同时遭遇重创。

如果我们稍放大一下视野,再看看伊拉克,还能感到更刺骨的寒意:美国已经和伊拉克政府签订协议,答应在2011年以前全部撤出;而英国将先走一步,2009年6月全部撤出伊拉克。遥想当年小布什政府左右开弓,大军摧枯拉朽好不威风。仅仅8年过去,两大战场中战绩最辉煌的伊拉克即将鸣锣;而曾经占尽优势的阿富汗战场,现在又噩运连连。不要小看了白沙瓦的大火。让我们想想中国历史上的官渡之战,一支小军竟敢断一支大军的粮道,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喻示?曾经在世界上耀武扬威20多年的美军,曾经在十年前科索沃战争中不可一世的北约大军,面对一支只有轻机枪和火箭筒的非正规军,竟然连自己的后方都保护不了,这又表明了什么呢?如果联想到今年今年7月初,3架"支奴干"军用直升机被塔利班完整劫走,反复搜索仍踪迹全无;8月,塔利班一次伏击击毙击伤31名法军,让爱出风头的萨科齐赶到阿富汗吊唁;11月,武装分子劫持 "悍马",并开着它耀武扬威地兜风;烧毁12辆美军后勤卡车。今年以来,塔利班重新掌握南部重镇坎大哈,并不断"北伐",在距离首都喀布尔几十公里的地方设置据点,切断从喀布尔到阿富汗南部地区的道路交通,并抢夺大量军用物资;阿富汗现任总统卡尔扎伊也不得不私下和塔利班展开谈判……就忍不住想到阿富汗正发生着重大的战略转折:塔利班在发动反攻!孟买和白沙瓦袭击事件表明,塔利班已经将阿富汗战争扩大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让我们的视野再放大一些。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冲突,迅速演变成俄美(西方)战略对峙,美国至今处于下风;而金融危机不合时宜的爆发,则让美国多年来咄咄逼人的政治、军事气势几乎泄尽。有人在说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是美国最大的烂账,"次贷"只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不是炸药包。其实,两大战场的颓势和金融危机是互为因果,并在恶性循环着。很多人都被美国和欧洲在金融危机中的手忙脚乱迷住了眼,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却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趁火打劫的战略良机,于是迭出重手,忙上添乱、火上浇油,让美国焦头烂额。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是一个不可小瞧的"狠角色"。当年靠着2美元的水果刀制造出 "911" 惊世骇俗事件的恐怖分子,又一次让世人大开眼界。

毫无疑问,这两次事件在全球军事和政治领域的非主流舞台上,悄悄地展现了出了一个基本明确的态势:那就是美国8年前领导的反恐战争,正在全面持久战中败下阵来。观察美国反恐战争,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直接对比双方的军事力量。这已经导致西方传统军事学原理,无法解释目前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弱攻强守"的"反常"现象。由于美国和西方长期把持世界话语权,反恐的口号下掩盖了太多的真相。现在是该适度还原世界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如果把政治、军事和其他所有要素联系起来看,美国及其率领的西方军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的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充满宗教和文明冲突意味的"新十字军东征"(布什在伊拉克战争之初曾脱口而出这句话)。双方对阵的每一个"战士"背后,都站着无形的文明、信仰。绵延几百年的十字军东征无功而返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文明"和灵魂层面上的战争只有血腥杀戮而没有最后征服的结果。抛开种种遮掩可以看出,今天两个战场上战争的实质正是无形的灵魂与信仰之战,武器只不过是双方的战场"道具"。 近代史上西方靠着武器的先进几乎占领了全世界,而正是因为遭遇到"灵魂"阵地的阻击,西方军事力量始终无法完成在*文明地区的征服。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美军和北约联军,虽然在现代化武器系统上先进于伊拉克反美武装、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好几代,但却不能战胜对手,还导致美军和北约联军目前在正规军事战场,由最初的攻势渐渐转为守势和防不胜防。

在"精神"这个根本原因之外,是军事上的其他基本规律在起作用。首先,美国和北约联军没有遵循"兵贵胜不贵久"的古训,劳师远征陷入持久战,以致师老兵疲。美国和北约联军昂贵而庞大的武器系统,对于分散且平民化的对手无所用之,其对国力耗损巨大的弱点却暴露出来,而后者无此顾虑,一个失血的巨人和一个健康的小孩捉迷藏,谁能玩到最后?由于阿富汗苦寒贫瘠,美国和北约联军无法因粮于敌,必须自备后勤,这就给对方以可趁之机,反成软肋。其次,美军和北约联军为维和而来,而伊拉克反美武装、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皆以战争为生存常态,前者以生为要,后者视死如归。双方的意志力谁更持久不用比较即可分出。前者必须经常轮换,而后者可以祖祖辈辈打下去。谁更适应战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适者生存"的规律在这里意外地发挥着作用。有这样一个数据:今年塔利班通过鸦片贸易获利5亿美元左右--这可是在全世界封堵下完成的。这就是塔利班"生命力"顽强的证明。一方面是美军和北约联军后勤不济,一方面却是自己的自给自足。

现在看,美军和北约联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当时都犯下了同一个战略错误:只有击溃,没有歼灭。这等于只捣毁了"老鼠窝",而把"老鼠"赶了出去。在"精神"的凝聚下,这些"老鼠"又重新集合并繁殖发展,卷土重来。但这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战略错误:美国和北约联军的强大军事力量,并不是为这种"隐形敌人"准备的,正如高射炮可以*但不能消灭蚊子一样。新任美军驻伊拉克司令已经意识到只凭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问题,而我认为,美国人很快也将意识到阿富汗战争可能更麻烦。

跳出对阵的双方看,伊拉克战争也好,阿富汗战争也好,其实都是直接服务于美国全球大战略的"战略性战争"。前者是出于拔除俄罗斯国际政治据点,控制石油打压欧元的所谓"大中东计划",后者则是为了提供驻军中亚的接口,以推动北约东扩,挤压、肢解俄罗斯的大战略目的。从这一宏观视角解读,不难判断美国下一步的战略动向:由于伊拉克战争已经部分完成战略目的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急需,美军将在几年内逐步撤出,但将留下重返机制;而在阿富汗,尽管局势恶化,美军不仅不会撤出,还会大力加强。这是因为随着俄罗斯的迅猛复兴,美国已重新把俄罗斯确定为主要战略对手,今后一切战略的核心,都将围绕俄罗斯来设计,格鲁吉亚冲突和目前打压石油价格的举措已经把这一趋势展现出来。作为主要角力的舞台,中亚和东欧的战略地位将日益凸显,因此阿富汗的反恐大旗,不仅不会因为塔利班的反扑而倒下去,反而会因此更高的竖起。奥巴马还没有上台,就宣布将增兵阿富汗4000人。这点兵力对于眼前的战争形势只不过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政治信号。美国可能已经知道,它在军事上赢不了塔利班。但美国的着眼点本来也不在塔利班,它要的只是阿富汗战争为它提供的政治和地理的"战略支点",以"项庄舞剑"。如果只是单纯的美国和北约联军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战争,8年的时间不算短,再有4年阿富汗战争的时间就超将过越南战争,有着惨痛教训和商人化实用主义的美国,在金融危机的当口不会不考虑撤军问题。但出于扼制苏联复活,策应独联体加入北约,统领北约和欧洲的美国大战略考虑,美国决不会推倒自己千辛万苦垒起来的阿富汗--中亚--东欧--北约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尽管它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正走在当年苏联折戟沉沙的老路上。

由于美俄战略较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决出胜负的事,可以肯定的说,美国和北约联军的阿富汗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最近美国准备把北约联军后勤基地转移到中亚的考虑,就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可以从伊拉克的泥潭里拔出自己的一条腿,但还将在阿富汗滚烫的釜底上咬着牙坚持。美国到底能站多久?喜欢说变革的年轻的美国新总统也许会给世界一个说法。


第六节、2009年:世界军事主舞台不在中东而在中亚


导读:

这是一篇全景展望式的文章,发于2009年初的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上。其时,中东战争正打得热火朝天,但是作者却断言本年度世界军事舞台不在中东,中东现在的一切都是在拉开大幕,真正的舞台在中亚。就像拳击比赛,重量级选手上场之前,先有几个轻量级的选手上场活跃一下气氛一样。而今已临岁尾,作者的预言已可以印证:俄美几个回合过后,美国已宣布放弃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而俄罗斯也同时宣布撤销部署瞄准美国反导基地的导弹。这些举措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比中东那种血火硝烟深刻得多。

同一时间,北约最高司令警告说:北约可能与俄罗斯在北极发生战争;而俄罗斯立即修订军事学说,毫不含糊地说要首先使用核武器,而且只要是自己的朋友请求,俄罗斯将毫不犹豫地使用军队。

两个小孩打架没有多少人担心,要是两只老虎怒目而视并且跃跃欲试,那人们会是什么感觉?

中东和中亚的情势类此。

以色列与哈马斯打得起劲,还发起了地面战。可以说以色列拉开了2009年的世界军事大幕。但遗憾的是,这一年的军事主角,却不会是它。随着以色列开始地面战,这场以搜寻哈马斯战术导弹为目的的战争,也就接近尾声了。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以色列害怕打持久战。而地面战最容易导致持久战。在对哈马斯和真主党的前两次地面战中,以色列都吃了亏。所以,以军以坦克扩大一下空中轰炸效果,吓唬一下哈马斯,撞撞、压压,就得赶紧走。不然,哈马斯就会从废墟中钻出来,其他外援的武器或基地组织也可能会钻出来,那以色列军就难以脱身了。别看以色列人说的硬气,不打服哈马斯不撤军。兵法讲"合于利则行,不合于利则止。它的坦克在加沙转一圈就得回去。由于哈马斯军事反击能力有限,更由于巴勒斯坦人的分裂,哈马斯不会追击。以军一走,战事就结束,以后就转向外交扯皮。连带地,2009年世界军事开幕式同时结束。俄罗斯有军事专家说,这场战争会引发世界大战,日本有军事评论员也说会引发第五次中东战争。我认为都不会。首先,以色列没有挑起地区乃至世界大战的意图,这也是美英支持它的原因。美国政府交接在即,新中东政策正在酝酿之中,美国不允许、以色列也不会此时搅局。以色列此战就是要把哈马斯手上的导弹摧毁掉,免得它用来轰击以色列的核设施和核武器库,这是致命的危险。它并不想将战火扩大到其他地方。而以色列在中东的主要对手之一的叙利亚,既无战胜以色列的实力,更无和以开战的打算。伊朗和美国及西方的问题还在纠缠中,对以色列加倍提防,虽然嘴上强硬,但实际上更不愿意主动招惹以色列。叙、伊不打,谁会动手?以色列正是看到中东无人管,国际上还有人支持自己这一点,所以,放手大打哈马斯,其猛烈和血腥程度为历次中东冲突所罕见。正是由于没有外力介入,所以此战来得快,去的也快。

南亚,印度对巴基斯坦气势汹汹,剑拔弩张。但我断定,它不敢打。别看它装的跟真的一样,中国特使去调解它还故意不接待。其实,真放开了它,它也就泄气了。原因很简单:双方都是核国家,不会最后分输赢的。再说,打巴基斯坦师出无名。孟买是恐怖分子干的,怎么能让巴基斯坦政府负责呢?印度强行开战,只能对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釜底抽薪。巴军再也顾不上帮美军打塔利班了,所以美国不同意印度打。印度敢不给美国面子吗?印度的战略是在大国间搞战略投机,和美国闹翻,不符合这一战略。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三,它还要看看邻居干不干。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印度应会三思。总之,印度就是摆个样子给它的老百姓看看而已,平息一下公众的怒气,然后找个台阶下。 所以,印度那边也不是2009年的主要军事舞台。

真正的军事舞台在阿富汗。这是由美国的既定战略决定的。奥巴马还没上台,其对外战争政策已露端倪:那就是从伊拉克撤军,向阿富汗增兵。从拔掉俄罗斯世界战略据点的意义上说,美军在伊拉克已经完成使命,但中亚事关美国和北约战略全局。美国的既定目标,是成为世界帝国。为此,必须首先包围和削弱当今军事实力最强,最有成为超级大国潜力的俄罗斯。美国近年来的颜色革命、再中亚国家驻军、北约东扩、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俄格冲突引发俄西对抗等,都是美国大战略下合乎逻辑的展开。这个过程刚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美国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把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拉入北约,彻底肢解独联体,然后继续围裹俄罗斯。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就是为它的中亚战略提供接口的。如果我们回顾一下21世纪的短短8年可以看到,正是以反恐为名的阿富汗战争,使美军进入了中亚;而上述的一切变化,正是始于美军进入中亚之后。2008年俄罗斯全球发飙,战略轰炸机和航空母舰全球巡航,还跑到美国后院演习,闹得世界上"冷"风嗖嗖。美国政府更替,但设计国家利益方面,是不会有大的调整的。双方在中亚的较量将继续。而这一背景,决定了阿富汗的战事还将继续。

阿富汗来说,最近两年来,塔利班反击力度空前,占领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迫使总统派出特使和他们谈判。2008年底竟连续焚烧北约联军后勤转运站数百辆军车,现在又逼近首都喀布尔。这种形势,也迫使美国必须考虑在新政府上台后在阿富汗有所行动,压制塔利班的气焰,鼓舞联军的士气。这就是美军宣布近期向阿富汗增兵的原因。鉴于此,我预料阿富汗在2009年会有较大规模的战事。阿富汗已经打成了持久战。美国的攻势赢不了战争,但会让这场战略拉锯战再多几个回合。

至于中亚,由于俄罗斯在格鲁吉亚战争中的凶悍表现,某些小国直接向俄罗斯发起战争行动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当同样是因为俄罗斯的凶悍,将加剧这些国家的离心力,从而加剧政治层面的暗斗。军事是政治的继续,不是炮火硝烟的代名词。所以,尽管没有刀光剑影,但依然扣人心弦。

中亚之外最吸引人的要数索马里国际舰队搜剿海盗。对于世界军事格局,这只能算是个花边新闻。因为索马里海盗的根源在于其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各国去再多的军舰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索马里不是世界战略要地,故大国政治家不会在这里花心思,此话题因此将很快失去新闻价值。



//m.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896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