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缅甸惊变24小时,美国的举动实在不同寻常!中国躺枪

作者:无影刀   来源:补壹刀  

缅甸惊变24小时,美国的举动实在不同寻常!中国躺枪

无影刀

  果然,美国第一时间出头了!

  缅甸惊变,世界震动,事态仍在急剧发展之中,远未明朗。美国的干涉性表态,并不让人意外,但人们同时对美国在缅甸事变中能起到建设性作用丝毫不抱希望,反而觉得它只会让事情更糟糕。

  相对而言,大家更关心美国表态之后的实际行动。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制裁和干涉已经在路上了,它们将如何影响缅甸事态的发展,牵动人心。

  缅甸是中国山水相连的邻国,美国对缅甸的行动,自然也受到中国人的高度关注。

  1

  14个小时内,美国政府围绕缅甸事态发了三份声明。它们分别来自白宫发言人、国务卿布林肯,以及拜登本人。

  白宫发言人专门指出了这一点,并说这代表了美国政府“有序”。

  白宫和布林肯先后要求缅甸军方“纠正行为”,释放被扣押的人。

  拜登最新声明则再次强调了“民主”,称缅军方行动“是对缅甸的民主和法治过渡的直接攻击”。拜登威胁,会考虑对缅甸施加新制裁。

  拜登还说,“美国注意到在这个困难时刻与缅甸人民站在一起的人们。我们将同我们在整个区域和全世界的伙伴一起,支持恢复民主和法治。”

  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表明美国和缅甸人民站在一起,而用了上述句式。美媒的这个疑惑让中国躺了枪,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说法是要传达讯息给中国,是给中国施压。

  白宫发言人对此不置可否。只是说,这是对该地区所有国家发出的信息,他们要考虑如何“适当回应”。

  这显然是在向非西方阵营施加压力。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的声明在用词上也耐人寻味。提及缅甸时,它们交替使用了“Burma” 和“Myanmar”,在声明标题上,无一例外用的都是“Burma”。

  它们虽然都指缅甸,但却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Burma”是缅甸在1824-1948年处于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名称。

  所以,“Burma”在国际政治中,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

  昂山素季一度使用“Burma”,当时的政府认为那是挑衅,要求她停止如此称呼缅甸。

  1989年,缅甸军政府改将国名英文改为“Myanmar”,并解释“Burma”还带有种族主义色彩,因为它只代表了缅族人,而忽略了其他100多个民族。

  2011年希拉里以国务卿身份出访缅甸,“Burma” 和“Myanmar”都没有提,而是称之为“这个国家”。2012年奥巴马出访时,跟昂山素季说话时用了“Burma”,和时任总统登盛会面时,则改称“Myanmar”。

  不同的词,就是不同的立场。

  美国显然是知道这两个词背后的历史和政治意涵的,声明中交织使用肯定是刻意的。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白宫发言人争辩说,美国官方使用“Burma”来称呼缅甸,只不过有时候出于礼貌采用“Myanmar”。

  无论怎样,这都是对缅甸的冒犯,或许,是一直以来的冒犯。

  2

  即使威胁要对缅甸实施新的制裁,但美国政府迟迟没下“政变”的定性。与此同时,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也没有在官方声明中使用这个词。

  不过,英国和欧洲领导人却笃定地给这次事件贴上了“政变”的标签。在美媒的相关报道里,“政变”也是毋庸置疑的定性。

  美国官方的举动实在不同寻常。

  据说,这事在政府内部有很大争议,以至于拜登政府里“一片混乱”。但最终的定性如此“谨慎”,不是因为缅甸有多重要。

  根据美国《对外援助法案》规定,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军事政变或任何通过政令废黜民选政府首脑的行为,美国就必须限制对那个国家的援助。

  然而,缩减对缅甸的援助,会大大影响美国在缅甸发挥影响力。

  根据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的数据,自2001年以来,美国对缅甸的援助总计2.16亿美元,而其中高达1.75亿美元来自USAID自己。

  USAID称,主要援助项目包括粮食援助、选举支持和为民主机构提供的资金。

  我们很难获知这些钱在这三个方向上是如何分配的,但按美国的尿性,后面两个项目的资金应该少不了。

  还有,去年8月,美国驻缅甸大使馆声称,美方为支持缅甸大选向相关组织和政党提供了4600万美元的援助。

  这个声明很快遭到打脸,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当时表示,没有收到美方哪怕一美元的捐款。之后,缅甸25家政党联合发表公开信,要求美国透明地公开钱款去向。

  所以之前的2.16亿美元援助,显然也是存疑的。

  这些钱究竟去了哪?据美国一位民主党议员说,美国对缅甸的援助的确没有给政府太多,它们中的大部分流向了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

  至于这些组织用这些钱去干了什么,就是我们熟悉的戏码了。

  此外,美国一旦定性并断供,也会让自己的介入丧失转圜空间。

  说到底,不说“政变”,还是想要为之后可能的明火执仗、深入介入缅甸事态留下空间。

  没安什么好心。

  3

  不愿定性“政变”,美国政府还有另外的纠结。

  他们担心,一旦切断对缅甸的援助,会将缅甸推向中国;但如果迟迟不定,置之不理,又违背了美国所谓“推动缅甸民主化进程”的承诺。

  这些说辞背后,是美国想继续深深扎根东南亚攫取利益,无论是经济的还是地缘政治的。

  一位东南亚专家说,拜登政府现在急于插手缅甸局势,有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是,特朗普执政4年事事“美国优先”,也疏远了东南亚。而拜登想要重振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缅甸局势可能会是一个推行“民主政治”的抓手。

  但这次,美国可能不会那么顺利了。

  “美国对缅甸军方领导层的影响力有限”,华尔街日报也看到了这点。

  美国曾在1997年到2016年对缅甸实施过近20年的制裁,但如果再进行那种广泛的经济制裁,可能会有损美国在缅甸人那里的观感,而且也会明显疏远他们。

  目前看,美国不会轻易这么做。

  还有一个现实是,美缅双方的贸易往来相对较小。去年1-11月,美国从缅甸进口的商品额仅为9.69亿美元,最大的部分是服装和纺织品。这个数额在美国进口市场中排在第70位。

  出口方面,2019年美国对缅甸的商品出口额是3.47亿美元,在美国出口市场中位列115。

  美国想在缅甸发挥经贸影响力,看来很难。

  在“民主”和“人权”的运用上,现在看来也并非是好时机。

  一方面,美国对昂山素季的认知在这些年发生了巨大转变,也导致了美缅关系的变化。

  昂山素季上台前是西方眼中的“人权女神”,本来希望她上台后成为西方所谓“民主价值观”在缅甸的种子。

  但他们没有等来预想的发芽。上台后昂山秉持了务实的路线,成了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没有按照西方的脚本走。

  在缅甸国内民族问题上,昂山素季与西方有重大分歧,招致西方猛烈抨击,昂山素季随即成了西方实现自身在缅利益的“绊脚石”。

  如今,西方的“民主人权”在缅甸没了抓手和代理人。

  另一方面,这次缅甸局势事出对大选结果的不承认,而美国却也刚刚发生类似事件,导致1月6日的国会暴力事件。

  显然,民主实践丰富的美国这次没做出什么好榜样,美媒甚至都觉得,这为美国在世界上推广民主与法治价值的时候,增加了难度。

  此时满嘴“民主人权”,缅甸人敢信吗?



//m.syxtk.com/wzzx/xxhq/yz/2021-02-04/6753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