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新殖民主义论”缘何在西方兴起

作者:贾慧舫   来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5  

  “新殖民主义论”缘何在西方兴起

 

  贾慧舫

  [摘要]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怀有偏见。从一百多年前的视中国为“黄祸“,到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红色威胁”,改革开放后针对“中国崛起”又喊出:“中国威胁论”。近期,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合作,西方又打出“新殖民主义论”。这一系列态度的变化,都源于中国的发展进步,打破了西方对世界格局的垄断局面而发出的叫嚣。面对西方新的诋毁言论,更需要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自身进步。塑造中国新形象,家大舆论宣传力度,掌握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由于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霸权的傲慢,自诩为“山巅之城”的美国和“上帝选民”的美国人从来不讳言,他们的民主制度是世上最好的,对外宣传也是传播美式价值观。在世界各地传播美式价值观。美国长期以国内法凌驾国际法之上,长期以来,美国由于其成熟的政治制度被认为是“自我纠错”能力极强的国家,多年来,一直对外宣介美国价值观。但是,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了萧条中。面临经济困境的美国,同时又被迫卷入了新的中东战争,国际关系陷入困境,失业率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选民抱怨政府未能兑现承诺。美国霸权的衰落日显明显。[1]

  而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一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成长,在世界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一枝独秀,保持着强势增长态势,为此,西方世界感到困惑。既想中国经济增长,能提供西方更多的发展机会,又担心中国发展撼动了它们独霸世界的局面。针对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发展打破了近代来西方对世界的垄断格局,在舆论上渲染“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以此来歪曲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形象。这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使西方世界深感不安。而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其既有的政治经济格局,使其危机感增强,优越感动摇。

  一、“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的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面对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出现了失业率大增,就业低迷,社会发展滞后甚至负增长的情况。经济的衰退,引发了选民的不满。为了转移民众对政府治理不力的怨怼,西方世界就将舆论转到崛起中的中国,误导民众中国是扰乱世界经济形势的祸首。是中国制造侵占了发展机会,抢占了西方民众的就业岗位。以此转移民众对政府不满的视线。日见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西方舆论宣称,中国只对非洲的自然资源感兴趣,而且在攫取非洲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剥削了非洲人民。西方国家从这个角度指责中国积极影响非洲事务、积极介入非洲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是为了获得非洲的石油和市场。[2]中非关系的发展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妒嫉,他们给中国扣上“新殖民主义””、“掠夺资源”等各种各样的帽子,来破坏和阻挠中非关系的发展,而一些非洲国家老百姓由于受西方媒体的宣传蛊惑,并不完全了解中非合作的现状和全貌,对我们有一些误解。[3]造成了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的演变进程

  (一)黄祸论。一百多年前,中国清王朝闭关锁国,社会积贫积弱,还处在西方列强肆意宰割的局面。以优等民族自居的西方世界,将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贫弱的国民视为“黄祸”。认为中国无论是强大还是衰弱,中国人的自强,甚至是不怕吃苦的勤奋精神,都会对西方世界构成威胁。历史上欧洲人认为:在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史中,中国在不同场合“被认为是富庶与贫瘠、发达与落后、聪慧与愚笨、美丽与丑陋、强大与虚弱、诚实与狡诈——西方人赋予她的互相对立的特性的不计其数。”中国更恰如其分的象征是龙,而不是龙。[4]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文明更多的是专制、停滞、堕落、威胁性的邪恶文明,中国人更多的是一个懦弱、愚昧、奸诈、残暴、怪诞的低等民族—一个等待西方“拯救”或“惩罚”的中国。[5]

  (二)中国威胁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封锁制裁中,打下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西方一直担心:在中国红色政权的示范效应下,东南亚国家会产生红色政权的多米诺连锁反应,称中国为邪恶国家,恐怖中心,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打击压制。特别是苏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谷。面对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方视为红色威胁,再次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论调。这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新殖民主义论。2008年汶川地震的全国救助体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29届奥运会的举办,奋力拼搏,团结、和谐合作的中华民族精神举世瞩目。特别是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致使西方持续低迷,政治不安定因素增多。而中国的经济仍然增长强劲,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增强。这和西方选民对政府无力扭转危机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中国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在非洲进行投资发展,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带来了财运,但是因触及了西方一百多年来在非洲的既得殖民利益,而遭到了西方的指责。将中国在非洲的发展看作是“侵略”,是新殖民主义。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领土的侵占。实质上:这些言论正好道出了植根西方世界的殖民心理。非洲近代以来,一直是西方掠夺廉价资源,然后在返回来倾销高价商品的殖民国。事实上,近十多年,西方对中国参与非洲发展的许多惊慌和恐惧,都是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上的,与事实并不相符。中国的对非经贸合作和援助,对于非洲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对非洲大陆的拥抱是战略性的、有计划的、长期的,而且仍未充分展开。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巨龙在基本上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让上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国发展经验本身,是除投资、贸易和援助之外送给非洲的更重要的礼物。[6]

  三、如何应对西方的诋毁言论

  (一)树立文化自觉、制度自信的态度,迎接挑战。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用世界上7℅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本身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而且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加大舆论的宣传力度,改变西方世界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硬实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从而消除西方世界对新兴中国的负面报道造成的偏见。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为世界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大,经济实力不断进步,提供给世界合作发展的机遇更多。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要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自古就爱好和平,推崇和谐、合作、和而不同,秉承的是兼爱、非攻的传统文化基因。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自古奉献给世界推动历史进程的四大发明,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崛起,正是对世界和平注入的和平元素。

  (三)掌握世界舆论话语权,塑造中国新形象。针对西方世界垄断世界历史进程,掌控话语权一个多世纪的现实,中国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正确的、有深度的解析,来指导未来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自信,及时总结新鲜经验,在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的认识和研究,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从而使我们党和人民在世界形势波谲云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理性自觉和清醒,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航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7]在国家交往中,中国要注重塑造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在与外界交往中,传播中华文化。使得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能够融合、一体化。对冲突也有缓冲制衡作用。而人的交往则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体形象越来越突出,其走出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最终汇聚成的中国人形象,这是更实在,更具体,更具代表性的形象。[8]中国人的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则为外国人称道。

  (四)加强“中国机会论”的宣传。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进步,为世界前行注入了活力。要大胆宣传:中国的发展在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安定团结问题。中国制造为世界贡献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有能力进行消费,为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合作的优秀传统,追求进步,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都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安定因素,是中国带给世界的机会。

  综上所述,中国面对西方世界的垄断话语权,应不断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发展的观念来加眼光加强舆论宣传。指出:西方世界针对中国不实的歪曲宣传,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利益西益需要。从打破了他们独霸世界,盘剥外族资源、奴役其他落后地区,获取最大利益的局歪益的不平衡心态,而对中国产生敌视心理。要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文化自觉,树立公民综合素质,不断塑造国际新形象。传播优秀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加大对新形象的宣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更离不开中国。

  注释

  [1]张志新.“山巅之城”遭遇中东滑铁卢美国霸权的傲慢与衰落[J].人民论坛.2012,(29)

  [2]温家宝.在埃及记者会上驳斥新殖民主义论[N].新华社,11-9

  [3]卢沙野.中国在非洲“新殖民主义”论没事实依据[J].人民网,2

  012-01-1

  [4][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常绍民,明毅译:第一版[J].时事出版社,1999:1

  [5]施爱国.傲慢与偏见-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05

  [6][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贺文萍译.北京.国际在线,2012-08-29.

  [7]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报》李琪2012-10-26

  [8]纪硕鸣:香港《大公报》百姓才是中国形象代表,2011-12-1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80期,摘自2013年第5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m.syxtk.com/wzzx/xxhq/lm/2013-09-26/2305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