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故国人民有所思——在苏联解体25周年走访俄罗斯

作者:徐安琪   来源:红色文化网  

导读:又想到了导游给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件事:俄罗斯治安不好,苏联解体以后,加盟国失业率高,很多青年人来俄罗斯混,这些人长得更接近中国人,当地华人称之为“二毛子”,他们有的找到了工作,比如在工地上班,还有的则游手好闲、开始行窃,常以中国旅行团为衣食父母,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人。

作为成长在“美国热”中的一代人,在舆论的导向下,我和我的同龄人从小就对美国充满向往。俄罗斯,过去二十年,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很大,但不太重要的国家。前苏联的记忆我们没有赶上,何况,那都是过时的、失败的记忆。2010年大学毕业之际,我们三分之一的同学赴美、英留学,没有人走向俄罗斯或其他非西方文化圈的国家。但这几年,中俄关系明显升温。两次大阅兵的相互捧场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两个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肩并肩,崇拜普京的中国老百姓不在少数,对道路自信的强调让我们不仅仅把眼光盯向西方,尤其是身边有朋友专门研究苏联解体与意识形态问题,加上一些文艺作品的影响,俄罗斯在不知不觉中再次成为了心目中一个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国家。此次,赶上八月的最后几天,初秋之际,我参加了这次赴俄罗斯的行程。来了才突然发现,今年正好是苏联解体25周年。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不知俄罗斯人民,怀恋前苏联否?不知当下俄罗斯人在想什么、相信什么、追求什么,一个大国何去何从?

历时一周,看了文艺名城圣彼得堡和首都莫斯科,因为不通俄语、对俄罗斯历史了解得很不系统,在很多地方又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混迹于国人之中,所以能够看到的,自然免不了肤浅。但毕竟在现有条件下,出来看一次,也总是聊胜于无,况“一落叶知天下秋”,以管窥豹、窥到的豹斑总是真实的,故写下这些所见所闻。

一、“卖柑者言”:同行者的话

过去的旅行中,我很少与团里的大爷大妈们进行交流。在昔日的印象中,这些稀松平常的聊天,远不如多去认识几个外国人、或是了解当地的情况。或者交流,也限于团里的知识分子。但是,最近看的几本反映中国老百姓和改革题材的小说,诸如农村问题、国企问题,让我认识到了过去自己巨大的局限性。文艺是人民创造的,走进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扎根于我们的土壤,否则一切观察都是空洞苍白的。于是,这一次,我就不仅把视角放在了国外,而是同样注重倾听同行者的声音。改变了视角,出行的第一天,就有了非常大的收获。

这一天,我先是在飞机上碰到一位山东大妈,六十多岁。大妈在两个小时的航程中,给我唠叨了一路,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到反腐,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青年人的担忧,从中国的社会问题到对外交的认识,她的见地,比多少电视上的专家、学者都要深刻,这着实令人震惊。(后来我写了一篇《大妈的话》,见后文附件)“有钱了,就想当官,于是用钱去操纵政治,当了官,还想当大官、当领袖,可是领袖只有一个,怎么办?只有让国家分裂,划分出很多区域,这样每个区域都要有一个领袖。苏联解体,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我觉得萨达姆就是一个民族英雄,美国审判他,加一个罪名还不容易吗!”“我与普京是同龄人,但他是国家元首,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人与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多少人都劝我别关心这些国家大事,安生点,该带孙子了,可是,要让我不想这些,做不到。我改变不了什么,就不能说吗!我不能看着祖国在年轻人一代中出问题。”快下飞机时,我知道大妈退休前在山东东营一家国企干后勤工作。大妈来俄罗斯是因为崇拜普京。

抵达了圣彼得堡,我又与团里的一位大爷聊上了。大爷年近七十,长一副金刚怒目之相。“姑娘,你是做什么的?”大爷问我。“做文艺工作的,杂志。”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还有文艺吗?你告诉我,咱们这三十年有什么文艺?我怎么只看到一个钱字。还有扭曲的东西,浮夸的东西。”大爷的话,可谓字字诛心。“嗯,您真是批评得好。我们的杂志还是比较正能量的。”我说。“什么叫正能量,姑娘,我是老同志了,听不懂这些,你给我讲讲。”大爷说。“……”“这些词语,反映不了本质问题,谁的正能量!这些年,知识分子的虚伪,我看透了。不过,最近拍的一部电视剧《谜砂》不错,很现实,反映了很多东西,胆子也很大。”大爷说。“姑娘,你做的工作,很重要,得先把过去三十年里的错的东西给批判了,才能去创作新的东西。记着多报道点反映现实的东西。看你了!”大爷最后跟我说。后来我了解到,大爷退休前也在一家北京的大型国有企业做设计工作,搞了大半辈子。大爷来俄罗斯,是想看看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与两位国企退休工人的交谈,给我上了一课。不禁想到了《郁离子》里的《卖柑者言》。他们的爱国、忧心、敏锐、一针见血、热情、正直,还有他们的认识水平,都让我惊讶,更让我汗颜于自己这些年都观察了些什么、在追求些什么真理,为什么连身边这样的人、这样的群体都错过了。过去从来没有理解为什么工人阶级就是党的先锋队,这一次终于稍有所感悟了。我们的国家,得以发展,难道不就是因为有这些关心国是、目光如炬、在自己的岗位上一辈子兢兢业业的人们!

二、意识形态:“没有列宁的列宁格勒”与“复活的莫斯科”

同行的很多老同志,都是带着苏联情结,去寻找列宁的,可是,在圣彼得堡,也就是苏联时期的列宁格勒,十月革命发生的地方,压根就没有看到列宁,也没有看到前苏联的影子。“我们看了《北京青年报》上的广告,说是红色之旅,才报名的,怎么来了看不到一点红色啊!微信群里,好多老同志问我,看到列宁同志了吗?我不知该怎么跟他们说啊。”团里一位退休的大校说。“您告诉他们,红色变成蓝色啦,您看,大海不就是蓝色的吗!”我打趣道。大家都笑了。

在圣彼得堡待了四天,我有一种奇特的感受:俄罗斯意识形态=沙俄+现代化+普京。而红色的74年历史,仿佛湮没在其中,竟看不到了,“事如春梦了无痕”。

整个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建设的城市,美丽的涅瓦河,喀山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冬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还有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无不打上了沙皇时代的烙印,彰显着那个时代的辉煌。涅瓦河畔,高高耸立着的,是脚踩着象征着瑞典的蛇、骑着马朝向北方的雄姿英发的彼得大帝。这尊造像的张力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感,蓝黑色的涅瓦河通向波罗的海,此刻,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三百年来的俄罗斯,从未变过。

导游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很热情。他以一种近乎崇敬的口吻,讲述着彼得大帝和他家族的故事。从这种崇敬的口吻中,可以一窥人们对这个昔日王朝的态度。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沙俄时代的遗产,游客稍有过越,则横眉冷对。彼得大帝的功绩当然厉害,学习欧洲、开疆扩土、改革弊政、励精图治、稳固皇权,与此同时,他家族的女人们也为人津津乐道。先后两位叶卡捷琳娜,都不是普通女子,前一位堪称情色传奇,以立陶宛农妇跻身后位、成为彼得大帝之妻,后一位出身德国王公,最后发动政变成为著名的女沙皇,在沙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圣彼得堡流传着的,还有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风流韵事,什么“三千面首”之类,很多一听就是讹传。但从这些戏谑调侃之言中,仍能感到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和认同。

沙俄的王族关系和血统,非常混乱,争夺权力则无所不用其极,要按中国人的说法,可谓“三纲尽乱,五常全无”。但这样的王朝,为什么还能称霸欧亚?粗探究之,一是君王尚武,几任沙皇不管内部怎么争斗,都以开疆拓土为己任,二是“全在朝中任佞贤”,包括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可谓“以色会贤、以贤辅政”,任用的全是能打仗、思想开明、忠君爱国的人士,因此,国力迅速强盛起来,要点恰恰在后者,而非前者。

还听到一个故事,是说喀山大教堂的喀山圣母,三次显灵,以下大雪的方式助力俄罗斯的胜利,第一次是在伊凡雷帝时期,沙俄与蒙古汗国交战,大雪扑灭了大火,第二次是俄法战争时期,寒流让拿破仑的军队冻死过半,第三次是二战期间,列宁格勒全城被希特勒的德军封锁,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气温骤降,拉多加湖结了厚厚的冰,朱可夫令苏军开车从湖上抢运了补给,以神鬼莫测之机打败了德军。

朱可夫的这段故事,可算是苏联时期的辉煌了,关注二战史的人们也都很熟悉。但这样的叙事方式,彰显的当然是“神明护佑勇敢的俄罗斯”。

总之,在圣彼得堡感受到的,就是“伟大的沙皇,神圣的主上”,没有批评和怀疑。之后,就是过渡而来的现代化和到了当代对普京的崇拜。

到了冬宫,有人想起了《列宁在十月》里的著名片段“占领冬宫”,也喊了一嗓子,引起了一簇兴奋。可是导游说,那是假的,当时实际上只冲进了四个士兵。大家有点愕然。虚无的是历史,还是谣言?亦或都不是?

圣彼得堡里有一尊雕像,外表酷似斯大林,但底下还有一只卧的骆驼。是斯大林吗?有人说是,有人说是一位早期的外国旅行家,导游也拿不准主意,最后,大家急匆匆地离开了。只有几位老同志非要延宕一会儿,说哪怕不是也要留个影。

行程的后两天,我们来到了莫斯科。站在狭小而壮观、浓缩着俄罗斯历史的红场上,能够看到朱可夫像旁边的一尊大门:复活门。二战期间,经受斯大林检阅的红军直接开赴了二战战场,是何等勇猛,战士们一个个从复活门走过,寓意是来日能够活着回来。

看到这一幕场景,不禁想到了俄罗斯著名的文学作品《复活》。复活是《圣经》里一个重要的主题。站在复活门旁边,看着这宏伟的莫斯科,我的脑海中猛地跳出一个主题:“复活的莫斯科”。

苏联解体了,莫斯科复活的,首先是上帝,也就是东正教的主。俄法战争博物馆旁边,一座占地面积不大但外形特异、历史悠久的教堂,如今祷告的人络绎不绝,一个个虔诚得旁若无人,而在斯大林时期,因推行反宗教、反神学,这里曾被改造成了厕所。一时一世,一地之境遇,竟如此不同。离红场不远的,是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高耸入云、金碧辉煌、圣洁巍峨,有“咫尺天堂”之感,成为了莫斯科河畔一道圣美的风景,这是叶利钦斥资3亿美金修建的杰作。“修那么多教堂干嘛?花那么多的钱,有意义吗?看来看去净看教堂了。”同行的几位大妈质疑着。可是,苏维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共产主义死了,除了上帝,什么还能来号召和统领一个这么大的国家的人民呢?

当然,大街上还有着马克思雕像、也有列宁的,但这些并不是中国团队计划内的参观点,人们如同在圣彼得堡看到普希金、柴可夫斯基的雕像一样,感觉这是一座被名人和历史装点的城市。只有几位老同志,在车上不顾一切地隔着窗户拍照。

苏联解体了,莫斯科复活的,还有“民主”,或者说西方话语体系下民主的政治体制。但是,俄罗斯的经济并没有复活。叶利钦时代,休克疗法让失业率激增,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俄罗斯的经济一落千丈。普京上台后,打击行业寡头、抑制物价上涨、强大军事国防,才让经济好了起来。如今的超市里,物价并不高,一些物品国内的还要便宜。很难想象,如果俄罗斯没有普京,会成为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了上升到信仰层面的普京,俄罗斯还剩下什么信仰。

正值一年一度的军乐节,红场上陈列着相应的设备,拍照的各国游人很多。红场的角落上有好几个摊位,里面充斥着套娃、钥匙链、普京头像的衣服水杯等纪念品。我在一个摊位上买了一些钥匙链,卖主叫来一位会说英语的大叔来帮衬着翻译,看我买得多,他们要送我一个画着莫斯科夜景的冰箱贴。我换成了一个斯大林头像的,他们惊讶地看着我,之后,那位会说英语的大叔大概明白了我的偏好,对我用英语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的纪念品都有。”是的,面对中国人,这可能是不错的产品。“你们还相信他们吗?”我用英语问道。大叔哈哈地笑了起来,摆摆手,祝我好运。

瞻仰列宁墓的人们排成了队,中国面孔最多。仅有一个多小时的活动时间,我没有赶上去瞻仰。远远地,看到这些熬到退休或挤出了假期,自己掏了腰包,不远万里,前来看列宁和前苏联的国人,我感觉一股泪水从心里流过:苏维埃已经成为了历史,国际共运也到了前所未有低谷,历史“终结”了,但它必将复活,它的信徒在中国,它复活的希望在中国。不知列宁在世时有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以后,在他的墓前络绎不绝排着队的信徒,是中国人延续着十月革命的“香火”,继承着苏维埃的道统,是这些远方的布尔什维克们和老百姓们,最惦记他老人家。

在这座人们我行我素的城市,飙车与堵车交替着,咖啡的味道和教堂里祷告的回响飘荡在街道上,莫斯科河畔美不胜收,让人不禁沉醉于此。不知还有没有人缅怀着历史。那个面积大得吓人、左右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大国,已经不复存在。当年,毛主席站在列宁山上,说“这就是中国的未来”。如今,列宁山已改回原来的名称“麻雀山”。可以想象,比起五十年代一穷二白的中国,已经高楼林立、大国气象俨然的苏联是怎样一种神话般的存在。与其说它是老大哥,不如说它是导师,与其说中国是小弟,不如说是学生。

今天,斯大林时期的哥特式建筑系还耸立着,号称“斯大林七姐妹”。但反宗教、反神学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提起这段历史,甚至觉得很可笑。是啊,延续了千年的宗教怎么能反?祖宗之法,怎可破之?但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二十多年前的苏维埃的人民如此痴迷地沉浸于上帝的恩赐,诚然信仰无可厚非,我也无权去评说东正教,但我不禁觉得,再让历史往前走几百年,人们或许会发现,斯大林对这个民族的贡献,是独步古今、不可湮灭的。

“俄罗斯历史上经历了三个王朝,第一个是留里克王朝,第二个是罗曼诺夫王朝,第三个是前苏联,现在是第四个,俄联邦。”导游说。

十月革命总指挥的司令部,叫斯莫尔尼宫,是一个教堂。薄暮时分,冒着大雨,我跑进了那里,想追寻一些当年的痕迹。教堂里面没有几个人,一位身着緇衣的牧师在前面祷告着,发出奇异而通灵的声响,听着有点吓人。我悄悄地走到角落里,一位慈眉善目、老态龙钟的俄罗斯老奶奶看着一个卖东西的摊位,里面摆着很多东正教的书籍和纪念品。我知道,想在这里看到关于十月革命的纪念品,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仍忍不住向柜台仔细瞄了几眼。只有神学。于是,我挑了几张教堂的画框。看到我对这里的物品感兴趣,老奶奶特别高兴,她一丝不苟地包好,用笔记下账,特意给了我四个塑料袋,给我树大拇指。临走时,她还拿出一本《圣经》,问我要不要这个。我很礼貌地摇了摇头。老奶奶一定不明白我为什么来到这里,她越是那么认真,我越是有点难过,竟觉得,自己就是单纯来看看教堂,不也挺好。错的,该是我的初衷,而不是这里的现实。

复活的莫斯科,没有悲歌。俄人不暇自哀。但不以悲哀为悲哀,是否又是更大的悲哀?莫斯科繁华依旧,麻雀山风景更佳,四分之一个世纪已悄然过去。中国人民有所思。

三、尚武精神:天上的双头鹰与地上的和平鸽

莫斯科河畔,彼得大帝战舰的雕像十分醒目。这个民族的勇敢,从未消逝,这是不变的基因。

走进克里姆林宫,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几门大炮,对着你,“燕台一去客心惊”,确实让人为之一震。立着的炮,是俄罗斯自己的,而立的炮底下还躺了好多门炮,这是俄法战争时期俄国从法国缴获的。不错,克里姆林宫,为战利品而存在,为国家荣誉而存在。炮的对面,是一栋现代化的大楼,叫做会议大厦,地面上有三层,地下有七层、可直通克格勃。大楼的顶端,耸立着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鹰身上是一位图腾式的虚构英雄人物,鹰一头看向东方,一头看向西方,象征着征服东西方的土地。再回忆起圣彼得堡彼得大帝雄视瑞典的雕像,一个战斗民族的鲜明个性,就被生动地勾勒了出来。这些认识拼凑起来,还是有点让人震惊。很难想象,如果把类似的情境移到中国,比如,在中南海门口放上中国的兵器和缴获的日本战利品,会引起多少议论。如果中国天安门广场上画一块元朝版图,称昔日我之国土,一定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然,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况,不可类比。总归,俄罗斯做得出来。

在俄罗斯待了几天,我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对大海、海军和战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作为在中国的农耕文明熏陶下长大的人,我对大海有着一种天然的陌生感,想到海军、海战,尽管知道祖国的军队日渐强大着,但仍然有一种很强的不安感。对于战争,或许是我们的民族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太多屈辱,或许是我们的胜利常是以太多的牺牲为代价,或许是我们国家三十年没有动武,或许是承平日久、“小确幸”惯了,尽管知道很多光荣的历史,但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强烈恐惧感,这是我这一代人的普遍感受。当然,没有人不珍爱生命,这种恐惧无可厚非,但恐惧的本身就已经矮了对手半截,所以恐惧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在俄罗斯的这几天,或许是沾染了涅瓦河畔几百年的海洋文明的气息,或许是莫斯科河畔的战舰砥砺了精神,或许是被这个战斗民族的个性所感染,我好像能够试图站在一个发祥于海洋文明的强者的角度去看待海洋和海军,看待战争,此时,想到的,更多是荣誉、英雄、勇敢、强势、胜利、扬眉吐气、政治的意志,想到的是与海洋融为一体的完美战术和大海给予的力量,突然发现自己的恐惧小了很多。这是从一个军事强国里捕捉到的一丝气息。

其实,俄罗斯的战斗性,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更体现在国民性层面。这是一个爱好飙车、酗酒的民族,几瓶伏特加灌下去,不需要几分钟,有人喝多了就干起架来。这体现的,当然不是什么文明的东西,但恰恰,是某种尚武精神。观看当地的民族歌舞,有一曲斗鸡舞,男女双方后面都别一个鸡尾巴,两人相互进攻,看谁能先摘掉对方的尾巴,台上的男女演员打得不亦乐乎,女演员刚才给人的印象还是优雅文弱的,几分钟后却大相径庭,台下的中国观众们都被这种勇猛惊呆了。国营珠宝商店门口的保安腰上别着手枪,穿着西装,戴着墨镜,神气得很,拿派地跟游客们挥挥手,俨然一副“老大”的样子。至少眼前这个保安,与很多为了谋生、别无他长而去当保安的国人有很大不同,他的自信告诉我们,他享受这个拿这枪的守卫者的角色,以此为荣、以此为时尚,这是一种近乎于自负的骄傲。

尚武精神,好吗?这种精神,可以治东亚病夫的病,也可以让东方睡狮醒来。克里姆林宫的地上,常有成群的鸽子在觅食。“双头鹰翱翔在空中,和平鸽蹒跚在脚下”,这幅场景让人难忘。或许,只有天空中的雄视,才能换来地面上的和平与岁月静好。亦可解读为,鸽派和鹰派,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中国古人早有一句哲言:“国家虽大,好战必亡。”扩张性的尚武,欠缺正义,必然招致失败。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举世哗然。今日的苏联,已经亡党亡国,其原因不能归结于好战,但此话用在苏联身上,也并不完全牵强。

但中国古人还有一句话:“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一定适合中国。或许,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四、“占领”飞机、火车、酒店的中国人

出发那一天,我们乘坐的是夜间的航班,也是俄罗斯的航空公司,整一个500人的航班,里面除了空乘人员,全是中国人。十个旅行团的客人们,占据了飞机。到了圣彼得堡火车站,连续几节车厢都是中国人,在站台上站队就站了一大片,站台上往来的俄罗斯人都惊呆了。到了莫斯科郊区的奥运村酒店,这是一组巨型的接待酒店,因为中国人的入住而灯火通明。否则很难想象谁会让这里住满。到了冬宫,里面中国人也不少。此行,真是看到中国人占领了飞机、占领了火车、占领了酒店,还“占领了冬宫”。这种浩大的势力,让每一个旁观者震撼,让世界瞩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

到欧洲、美国旅游的人,一般都是出于对西方的向往。到澳大利亚、非洲的人,更多是出于休闲或猎奇。但来到俄罗斯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种爱国的情怀、对党的寻根和对历史的追忆。为了一种情怀,为了了解自己党的故事,自己掏腰包,来到异国,比他们本国人更热爱他们的近代史,更崇拜他们的领袖,这是多么不可思议。但中国人,做到了。

此行中,我接触的一些俄罗斯人,讲诚信、守规则,但是,可以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热情,远不如中国人对他们的了解和热情。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负、强势、严肃,在商言商,而国人们,则更多用一种兄弟般的情怀看待他们。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有,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实话说,我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们,像中国人这样谦虚、友善、重情义、勤劳、永远更能适应环境、能够没日没夜的劳作、具有牺牲精神、能够隐忍自我、能够忍辱负重、把希望留给孩子和后人。或许是我们太屈辱了,也或许是我们的文化太具有包容力了。

国人这样的性格,让人喜,让人忧。喜的是国人到了哪里都能生存,韧性强,处处逢源,忧的是这种性格过于柔弱,容易挨欺负或被人忽悠、利用啊!承平日久、过于压抑,吃亏是迟早!这或许就是中国的“肥大”。

但是,又该到哪里去找比这些更好的人民呢?尽管有人市侩,有人随地吐痰,有人乱扔垃圾,有人为了一点小事与他人计较不休,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人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人已经精明得无与伦比,有人看不起其他国人,但大家的爱国之心,进取之心,谦虚之心,负重之心,无不聚集着一个民族复兴的能量啊!人民是需要引导的,人民是需要教育的,人民的能量,需要导向和释放!

又想到了导游给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件事:俄罗斯治安不好,苏联解体以后,加盟国失业率高,很多青年人来俄罗斯混,这些人长得更接近中国人,当地华人称之为“二毛子”,他们有的找到了工作,比如在工地上班,还有的则游手好闲、开始行窃,常以中国旅行团为衣食父母,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人。

听到这里,我能够确信一定发生过很多真人真事,但也不禁想到了二三十年前中国人给世界的印象,又不禁想到了香港人对大陆人的印象。行窃者固然可恶、可耻,但中国和中亚国家、东欧国家的人民之间、青年人之间,如果有了根深蒂固的隔阂,有了歧视,有了鄙夷和误解,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对于昔日的中国,因为物质贫困而遭受精神屈辱的事情,我们自己经历得太多了。未来中国的战略,一定是“合纵”,沿着一带一路的足迹,中国的青年人,首先要团结的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

21世纪,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复兴,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五、历史不会给一个民族很多机会

站在莫斯科,总是要想到北京。复活的莫斯科,复兴的北京。

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思考两国的差异,能感到,中国人民聚集的能量,显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充分。但这些能量能否调动起来,则不在于人民自身,而在于政府,在于官员,在于党。俄罗斯已经跌倒了谷底,现在正在普京的带领下走着上坡路。中国未来的二十年,相较之下,却不好预测。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比俄罗斯都要多。我们的希望和困难,也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民族。

中国的复兴,在领袖,在官员,在人民。领袖具有偶然性,所幸今天的习近平已经证明偶然性是存在的,这也是中国复兴的历史机遇。官员和人民具有必然性。领袖是关键点,官员是难点,人民是重点。

有这样的人民,国家不崛起,真对不住人民。

要崛起,就要强大我们的军事。要强大我们的军事,就必须有国家荣誉。商业不可大于荣誉。一个年轻人们奔波于生计、惦记着自己小日子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一个官员们算着自己帐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中国,必须从重商主义的倾向中拔出来。那些对中国崛起指指点点、阴阳怪气、整日盯着苹果手机上的股票、唯利是图、对西方文化俯首帖耳、早把房子买在美国并为自己留好后路的商人们,纳再多的税,也没有资格成为这个国家的精英,他们没有发言权,中国结要复兴,他们必须靠边站。

恢复我们的国有企业,让最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再次成为国家的主人。

华夏的复兴,是儒家文化驾驭下的兵家道术,是王道下的天兵惩腐恶,不比一些其他的民族,以弱肉强食为天则,以打击近邻为胜利,以毁灭他人为强健自己的办法,把自己民族的强大建立在其他民族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强大,顶多是再次成为“列强”。八国联军、英法联军、希特勒、东条英机就是前车之鉴,这样的强大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弄不好就毁灭了自己。然而我们的复兴也绝不是一味地与各国亲善,向各国输血、送钱、陪笑,对自己则喊着“和平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爱和平”,这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这种意识是对一个民族的阉割和慢性自杀。中国的复兴是什么?如果说美国是号称国际警察的世界霸权主义头目,中国,则应该成为国际大侠,保卫自身、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人民解放军,解放的是世界的人民,每一次正义的战争,都是一次对腐恶的替天行道。这是真正的义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要让人民爱好政治,把国家复兴当做己任。

今天的俄罗斯,再也无法具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机遇了,很多事件,是不可逆的。历史不会不给一个民族以机会,但绝不会给一个民族很多机会。

看过军事专家戴旭写的《C型包围》、《盛世狼烟》,这些警世的文字,绝非是杞人忧天,字字都写在了当今的国际现实上,堪称泣血箴言。面对C字型的包围圈,中国怎么办?必须突围。如果说,当年毛主席运用人民战争的思想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那么,今天中国的突围,必定是一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突围,只有发动起人民的力量,祖国才可以突围,只有人民才有智慧突围。如果盛世狼烟不可避免,那就让这狼烟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们准备好刀、枪和现代化的武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中国是一个龙的民族。龙,是吉祥的化身,但它从不怕战斗。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战于海,或跃在渊。龙战于空,飞龙在天。

“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人类的危机解决,中国有责任提供出路。多么希望有一天,世界各国的元首聚集于北京的香山上,看着无与伦比的北京城,无不羡慕和佩服地说道,“看,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徐安琪 9月2日于北京



//m.syxtk.com/wzzx/xxhq/oz/2016-09-05/3983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