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彭光谦:谁是乌克兰战场的胜利者和失败者?

作者:彭光谦   来源:华语智库  

  乌克兰战事进行了两个多月,战场似呈胶着状态。对于这场较量的性质和走势如何判断?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声称“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俄军”,“俄罗斯已露败象”此言一出,舆论为之谔然,对此言论无不表示震惊和质疑。

  俄罗斯真的失败了吗?到底谁是这场较量的胜利者?

  1、不管战事如何发展,乌克兰已注定成为这场较量的牺牲品。

  乌克兰战事表面上是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进行的,实际上,乌克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交战方。乌克兰战事实质是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进行的一场世界霸权扩张和反美国霸权扩张的世纪性较量。乌克兰只不过是战场所在地,是美国刻意投放的诱饵,充其量是美国的牵线木偶,只作为美国的代理人而存在。除了躲在地道里的“高参”和情报人员,美国没有公开派出正规作战部队出战,没有打算在战场上为乌克兰流一滴血。而是唆使乌克兰人为美国当炮灰。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曾一度实行较为平衡的内外政策。但在某些拿着美国护照的政客操弄下,一头栽到美国的怀里,甘当美国战略扩张的工具,当美国的替死鬼。有人鼓着肚皮预言乌克兰战后将成为欧洲强国,这种催命式的预言太夸张了。大象打架,草地遭殃。战争打下去,美国华尔街不一定受到战火袭击,但乌克兰肯定死伤枕藉,满目疮痍,百业凋零,只剩下苍烟落照,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十年八年,不一定缓过劲来。能说它是胜利者吗?

  2、欧洲在美国裹挟下,抛弃“欧洲自主”的历史夙愿和地区利益,为美火中取栗,损人不利己,输得干干净净。

  冷战后,美欧共同利益渐行渐远,美加强了对欧警惕和控制。美极力将欧洲纳入美国称霸全球的大战略轨道。美国对欧洲采取了既防范又利用、既打击又怀柔、既联合又分化的方针,迫使欧洲就范。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出台欧元,美认为动了了美元的奶酪,毫不犹豫地发起美元对欧元的战争--科索沃战争,几乎将欧元窒息在摇篮里,至今没有缓过劲来。

  欧洲领导人不满欧洲的从属地位,表示“跪了半个世纪不想再跪了”,甚至酝酿建立独立的欧洲军队,但只是嘟嚷一下而已。这次美国极力拱火的乌克兰战事,其目的不只是削弱俄罗斯那么简单,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绑架与控制欧洲的战略意图图。对此欧洲麻木不仁,被美国人卖了还替美国人数钱。在美国裹挟下,出钱出人,深陷战争泥潭。欧洲利益被出卖,欧洲自主意识被进一步扼杀,输人输阵,这是欧洲引颈以盼的结果吗。

  3、美转嫁国内矛盾的企图破产,策划生物战争的黑手被抓,战场“大鱼”被活捉,假面具被戳穿,美国连底裤都输掉了。

  2017年5月卡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去世前尖锐指出:“美国文化上的衰败,政治上的分裂,财政上的通胀,使帝国根基动摇,倒下去只是时间问题。”美国这次点火浇油,推动战争就是帝国“倒下去”之前的垂死挣扎。

  美国是乌克兰战争真正策划者、煽动者、组织者、指挥者和出资者。尽管美国使尽全身气力,紧急送人、送钱、送枪,但没能扭转战局。美军的武器成了俄军的战利品,美国派遣的军事顾问当了俄军的俘虏。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雪上加霜,美国国内矛盾和统治集团的内斗更加尖锐化。

  尤其令美国绝望和恐惧的是,俄军胜利攻克藏在乌克兰以灭绝人类为目的的生物实验室,掌握美国长期抵赖的秘密研制生物武器的大量铁证。使美国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恶面目抖落在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是帝国阴谋的大破产,是帝国本质的大暴露。他们等来的将是全世界人民对这些鬼魅魍魉的正义审判。

  4、俄顿挫美国全球战略扩张锐气,维护了边境安全,成功缴获美谋图灭绝人类的罪证,赢得了这场军事政治仗的阶段性胜利。

  加紧推进全球地缘战略扩张,建立美国治下的全球秩序是冷战后美国的基本国策。从1997年到2020年美国控制下的北约5次东扩,成员国由早期的12国扩展到30国。在俄南面形成对俄的C形包围圈,把刺刀顶到了俄罗斯的脑门上。美国著名学者米尔斯海默指出:“北约东扩动了俄罗斯的红线。当你把熊逼到了墙角,还用木棍去戳熊的眼睛,是一定会被报复的。”这是俄实施战略反击,勇敢打响世界反霸斗争的第一枪的根本原因。

  美扩张在先,俄反击在后,美挤压俄战略空间在先,俄刺破美包围圈在后。俄罗斯实施防守反击,以进攻性行动力求达成战略防御目是被迫的。俄实施反扩张、反围剿、反霸权的正义行动得到了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的支持。衡量一场战争的胜负,不只是简单比较攻防态势、人员伤亡、阵地得失,更重要的是看作战行动的目的和政治属。俄罗在这场较量中,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不惜民族牺牲,不仅守护了俄罗斯自己的国家安全和战略边疆,而且捣毁美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的巢穴,揭露美国反人类的邪恶嘴脸。

  这是俄罗斯的胜利,也是当代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不管未来还会面临怎样的考验,俄罗斯业已取得的辉煌战绩,将光耀史册。



//m.syxtk.com/wzzx/xxhq/oz/2022-05-15/7541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