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思考与反思

作者:青年赵文凌   来源:青年思考  

人物简介:索尔仁尼琴(1918-2008年),出生于苏维埃俄国克里斯落瓦尔茨克,是俄罗斯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短篇小说作家、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持不同政见者和政治犯。

他经历丰富,从苏联出生在到被流放再到触怒勃列日涅夫剥夺苏联国籍,又几经波折在西德美国先后生活,于苏联解体前夕恢复国籍,苏联解体四年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传奇的一生见证了苏联的诞生也看到了苏联的灭亡,他即批评了苏联也批判了西方,他即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是俄罗斯20世纪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一、青年时期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年出生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克里斯落瓦尔茨克的哥萨克炮兵军官家庭,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担任军官的父亲因为事故在他出生6个月前就去世了,幼年的他经历了俄国内战的动荡不安,但毫不影响他考入罗斯托夫国立大学与此同时又考入莫斯科文史哲函授学院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得斯大林奖学金。由于他炮兵家庭出身,194123岁毕业后的他随即应征入伍,但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官至中尉连长,1944年他英勇作战获得两枚勋章官至大尉,前途光明,没有意外他就会得到赏识步入上层。

二、受到监禁

正是这样一个人却没有步步高升,因为一份死人秘信被判处流放八年之久。194526岁时他在一份私人信函里戏虐的称呼当时的president斯大林为留着小胡子的人,被秘密警察查获并遭到审查逮捕,以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在前线很快就接受审判,随后罪名成立获刑8年。

1953年这位年轻人得以获释,开始他的新生活。索尔仁尼琴获释后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境内开始了他的新生活。而他先后在位于苏联卫星国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劳改营开始劳动改造,后来他因为性质特殊被转入一个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特别劳改营在这里他从事矿工、砖匠、铸造工等多个繁杂的工作高强度的劳作。

特别劳改营劳动期间,因为他特殊的原因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后来因为癌症几度可能死亡,但他坚韧的性格让他活了下来。在劳改营的生活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为一封私人信件却让他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让他得以窥探到苏联的另一面以及思想上对异己分子的严密监控。

1956年,苏联新president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的暴行,使得斯大林的形象开始倒塌,也让这位远在他乡的流放者得到了上帝的眷顾——苏联政府解除了他的流放。但走出劳改营的他没有畏惧强权,毅然作出抗争,他在高压审查之下致力于揭示和记录劳改营里高强度的体力劳作和各种精神折磨直到被彻底消灭的实况,不但撕开遮羞布也向世人揭示了残酷的真相,1957年苏联政府正式宣布索尔仁尼琴无犯罪事实,恢复他的所有名誉。

离开集中营恢复名誉以后,索尔仁尼琴前往了梁赞市的一所中学当起了一位数学老师,夜间秘密写作。

三、流亡海外

1962年,索尔仁尼琴将揭示劳改营真实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投往苏联《新世界》杂志。很快这篇文章收到杂志主编赏识和帮助,主编通过特殊关系得到了赫鲁晓夫的亲自鼓励和亲笔批示。(一方面是因为苏联二十大秘密报告在全国各地散发下达揭示了繁荣高度之下的苦难,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希望扳倒这位前领导默许了公开批评斯大林从而出现了苏联六十年代末开始有短暂的解冻文学时期,他的作品才得以发表。)

因为赫鲁晓夫的原因,小说在《新世界》杂志上很快就出版发表,一夜之间,这位曾经集中营的罪犯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苏联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由于苏联官方希望拉拢这位索尔仁尼琴,于是让他加入了苏联作家协会。但随后索尔仁尼琴就遭到了挫折,他希望进一步发表自己更大尺度的小说《癌症楼》但这需要作家联盟的批准才能批准,虽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该作品最终还是被拒,要求索尔仁尼琴对其小说进行修改并删除可疑言论和反苏联的暗示。这是他又一次对苏联体制的反抗。

由于1964年激进的赫鲁晓夫被保守的勃列日涅夫替代,使得短暂的文学氛围再次变得更加紧张使得索尔仁尼琴这样刺骨的著作不得不停。但并不能阻挡渴望真相的人民,所以又以手抄的文稿在地下刊物(苏联的计划经济和审查制度使得日用品短缺但黑市却一直存在)的形式得以延续而且传出国。

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因为发表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秘密的检查制度,触怒了作家大会并遭到谴责大会通过了他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使得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1968年他的作品《癌症楼》和《第一圈》突然在西方发表,索尔仁尼琴在西方声名大噪,但因此遭到苏联官方批判。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随后在1970年代他逐渐成为苏联持不同政见者。7月世界艺术与进步协会的50余名活动家联名向瑞典皇家学院提名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当局获悉这一消息后通过官方渠道向瑞典政府施加外交压力但诺贝尔奖金评奖委员会不顾苏联的抗议,于1970108日通过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尽管索尔仁尼琴有前去领奖的意愿,但由于苏联当局对他的危险和种种限制,他并未如愿前往瑞典领奖并未成功。这也把苏联和平盛世的另一面展示在世界上了这也让他置于危险的处境。

1973年他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在法国巴黎出版,这一作品彻底触怒了苏联当局,忍无可忍的苏联当局19742月下达命令将索尔仁尼琴以叛国罪名被逮捕入狱,当时苏联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随即签署命令。这一次他没有之前的好运,这一次苏联高层震怒,剥夺国籍将他驱逐出境。但坚韧的索尔仁尼琴和他在集中营时一样不屈服,至此他也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有意思的是他临行前立下誓言:我将活着回来

先是前往西德,然后定居瑞士,最后得到美国公民的身份前往美国流亡。期间他没有停下批判的脚步,又开始不断指责西方社会堕落文化奢靡,在哈佛大学演讲他公开批评西方的思想,在受到争议后依然我行我素,这份批评没有阿谀奉承也没有赞美谄媚西,只有那份真实。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无原则的没有主见之人,他的笔下仿佛不在乎什么东方西方他眼里只有那份现实

四、回到祖国

他看到苏联即将倒塌,在海外20年流亡生活让他早已厌倦,终于199112251939分苏联改革失败走向解体。他在三年后,1994527日决定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祖国俄罗斯,实现了20年前离开时留下的预言我将活着回来

这一次他回来不再是受到审判逮捕和驱逐出境,而这一次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但回来之后的他看着并没有像曾经期盼的那样,国家会走向民主、走向法制、停止腐败和对人民的压榨,恰恰相反的是,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比前苏联更加的腐败和盛行物质主义,俄罗斯的青年们逐渐走向迷茫,社会死气沉沉缺乏民主,他憎恨的前苏联的高层们摇身一变继续掌控着国家,这也让他改变了之前的看法更多的是痛心疾首。

在他最后的这几年里,正如他出生时那样,这个国家动荡不安没有进步、充满雾霾,这让这位曾经的反苏急先锋开始思考和反思。在不久后,俄罗斯总统叶尔钦要颁给他的、象征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索尔仁尼琴对这种荣誉不屑一顾,还公开说道: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

索尔仁尼琴不止让苏联感到不快,也同时让祖国俄罗斯也感到尴尬。200883日深夜,这位不畏强权,苏联现实主义文坛的泰斗索尔仁尼琴由于心脏衰竭在莫斯科溘然长逝,享年89岁,就这样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而他的祖国却依然风雨飘摇。

这位前半生致力于推倒苏联的文坛作家,把一切都归于苏联体制的问题。当苏联体制真的倒塌,他以为一切都终结了,这样会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带来新生。经历20年的流亡生活也让他看到了西方的真面目,当再回到久违的祖国,他更多是内心复杂而不是喜悦兴奋。他发现,他穷极一生批判这个社会,而解体之后只不过从落后、贫困又走向了贪腐、奢华。东欧剧变后,他的作品不再激进尖锐而更多的是反思,这位曾经的苏联头号敌人更多是后悔。



//m.syxtk.com/wzzx/xxhq/oz/2022-11-30/7889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