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毒云之下,美国政府和媒体却在制造死一般的“寂静”

作者:申鹏   来源:平原公子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被“流浪气球”吸引的时候,一场巨大的灾难被美国人压了十天。

  2月3日,俄亥俄州,一列货运火车脱轨,几十节车厢超过十万加仑的剧毒氯乙烯泄露并且发生爆炸,铁路沿途居民严重受害。

  这集我好像看过,丹泽尔.华盛顿的《危情时速》……

  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大英雄、负责任的政府、有良心的企业来拯救列车,只有警察逮捕、殴打那些说真话的记者和民众。

  

  氯乙烯,又名乙烯基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2H3Cl。氯乙烯常温下呈气态,无色,有醚样气味,微溶于水。其引燃温度为472℃,爆炸上限和下限分别是33%和3.6%。

  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氯乙烯被列为1类致癌物,也就是目前人类划定的最容易致癌的一类物质。不仅如此,如果吸入氯乙烯量过大,人体还会产生急性中毒、肺部损伤乃至死亡。

  燃烧虽然能够分解氯乙烯,但没有什么大用,因为氯乙烯燃烧会产生氯化氢,产物中还可能形成光气(碳酰氯,COCl2),这两种物质的毒性甚至比氯乙烯还大。

  不但当地50年内不能住人,有毒物质还会继续像大气和水中扩散,危害整个地球生态,氯乙烯慢性中毒,会增加癌症发病率、新生儿畸形率……这是在对全世界放毒。

  这个国家的政府和警察不但隐瞒真相,压热搜,还逮捕了报道此次事件的记者,殴打曝光的群众。

  

  这个国家怎么了?吃亏的为什么总是人民?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一定是体制的问题。

  这只不是天灾,这是人祸,这是从上到下崩塌式的渎职、腐败和草菅人命。

  这个国家只有在电影里才能表现出众志成城、舍己为人、救助民众的精神…这个火车脱轨有毒物质泄露的事件,好像拍过电影吧?是的,救世主和人民的英雄只存在于电影里。现实中,他们只会把民众踩在脚下。

  剧毒在城市和乡村中扩散,污染这土壤和大气,有毒物质甚至飘到了平流层,危害整个地球的大气环境,这是全球顶级的环境灾难,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还严重。

  然而,他们的军警依然在堵人民的嘴,他们的媒体死了一样沉默。

  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一点热度都没有,还搁那儿炒作流浪气球、不明飞行物呢!

  不愧是地球之癌!恶之花盛开的土地!

  火车脱轨,50节车厢的剧毒气体泄露、爆炸、污染,酸雨腐蚀,大量动物死亡……污染大气和水,毒害全世界,放在别的国家,公知们得按着脑袋要求反思、道歉了吧?

  “你家地板漏水淹了楼下,不得道歉么?”

  日本福岛排核污水,美国俄亥俄放毒气,论“地球之癌”的程度,不分上下。

  10万加仑的毒气直接泄露,还有更多的在燃烧,产生更多的有毒物质,当地的天空里已经形成了可怕的酸雨云,雨水开始腐蚀玻璃,河里的死鱼大片大片翻着肚皮飘起,牲畜和宠物接连死去,人们开始纷纷逃离……但谁也不知道,这些接触了氯乙烯污染的空气和水的人们,未来会怎样。

  

  这次泄露形成了巨大的毒烟毒雨。这几天已经随着雨水蔓延污染了周边大量土地,空气、水,最远已经有 100 公里之外的动物死亡,有毒物质流入密西西比河将会导致百万人的饮水被污染……

  氯乙烯是一级致癌物,半克就能让大老鼠瞬间死。500ppm就能让成人肌肉畸形,孕妇胚胎中毒畸形。吸入氯乙烯还可能导致脑癌、肺癌、血癌等。

  美国现在的处理方法就是放任毒气燃烧,但氯乙烯燃烧时会产生光气、二噁英和氯化氢等有毒气体,二噁英同样是致癌物质,致癌性更强。而光气是一种剧毒气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作化学武器,可致人呕吐和呼吸困难,在最急性接触中甚至可能直接导致死亡。

  有人说这会废了半个俄亥俄,有人说这会影响1500万人的引用水,但我觉得大家格局都小了,因为这可能只是个开始,美国体制积累的负面效应正在开始释放......这不只是天灾,这还是人祸,铁路基础设施老化多年,强制解散铁路公会,铁路工人被裁员,两党斗争官僚主义敷衍塞责,一起造就了这场历史级的大灾难。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虽然现实中千疮百孔,但美国这个“利维坦”的舆论封锁还是固若金汤的。

  这件事放在别的国家,那简直就是惊天动地、解体变色的节奏了,这国怎、定体问、我陷思先得来一套。

  然而整整十天过去了,推特热搜还是打气球和超级碗,媒体、社交平台安静如鸡……不是没人报道,不是没人说话,只是报道的记者被殴打、逮捕,说话的人都被堵上了嘴。

  

  接下来,大概会告诉大家,只是“大号废气”,“我们要学会和氯乙烯共存”吧?然后岁月静好,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论“言论自由”、新闻管控,还得看美国。

  对了,氯乙烯虽然可怕,但它确实有“芳香味”……杨舒平说得对,美国到处都是“香甜的空气”。



//m.syxtk.com/wzzx/xxhq/bm/2023-02-14/8021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