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我们不是神仙,但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作者:王 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们不是神仙,但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5.jpg

1954年,修建康藏公路的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资料图片)

 6.jpg

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内,序厅穹顶上的党徽分外醒目。(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没有公路,交通闭塞,党中央制定了“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方针,要求尽快修通公路,促进西藏经济建设,方便人民交流往来。

1951年5月,康藏公路(后改名为川藏公路)正式动工,在参加修路的解放军战士面前,有14座终年积雪的雪山。物资短缺、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工具简陋,筑路条件异常艰苦。到了秋冬,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下,积雪一两米厚,冻土一米多深,铁镐砸下去只见一道白印子。

敏拉山皮康崖,百米峭壁如刀砍斧削,直插云霄,民谣唱,“飞鸟难过皮康崖,神仙到此也咬牙”,当地藏民说,“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

负责该段的十八军某部二连官兵发誓:“我们的战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徒手攀上陡壁,从崖顶用绳子吊着人悬空打眼放炮,山风吹来,人像铃铛在空中晃,就这样一点点开出一条刚能站住脚的小道。经过全连两个月艰苦奋战,终于在这段悬崖上修出了公路。

修筑全长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总共牺牲三千余人,平均每公里牺牲官兵至少1.5人。

1954年底,雅安到拉萨的康藏公路正式通车,改变了两千多年来西藏不通公路、没有汽车的历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开始在西藏部队中流传起来。

1962年10月,该部奉命开赴前线。在一次突袭战中,面对敌军的凶猛火力,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阳廷安中弹牺牲,副班长上,前赴后继往前冲,六班8名战士牺牲了7名,为全歼敌军打开了通道。

“阳廷安班”的英雄壮举震撼了各参战部队。1963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作战情况汇报时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为了理想信念,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挺起革命者的脊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

1964年,全军各部队正准备庆祝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纪念活动,一些文艺单位多次向亲历长征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约稿。

深思熟虑后,肖华决定写一部组诗。他认真研读毛泽东著作、诗词,以及老同志的长征回忆录,从长征历史中选取了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12个典型场景,采用中国古典诗词风格,每段诗歌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共12行68字,一诗一韵。

肖华一进入创作状态就什么也不顾了,即便生了病,还经常通宵达旦。回忆起牺牲的战友,他一边流泪一边写,稿纸上沾满了泪水。

经过反复修改,1964年11月,十二首诗定稿,以毛泽东《长征》一诗的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题。1965年4月,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其中10首诗谱成了一部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正式公演,立即轰动全国。

经历过长征的人,才能从心底里流淌出这样经典的作品。《长征组歌》始终激荡在亿万人民心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1985年5月,69岁的肖华经检查诊断为胃癌并伴有全身转移,病重期间,护理员经常播放《长征组歌》给他听以缓解病痛。有一次护理员问他,“《长征组歌》那么长,您最喜欢哪一句?”肖华脱口而出:“革命理想高于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进入新时代,理想信念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一切困难,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m.syxtk.com/wzzx/sdjl/jfjgb/2019-09-25/5887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