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三代人从军70年 爱党爱国到永远

作者:高  明 郑晓林 李菖鹂   来源:搜狐网  

三代人从军70年 爱党爱国到永远

   郑晓林 李菖鹂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高明、郑晓林、李菖鹂)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忘不了英雄王成。“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王成对着步话机振臂高呼那一幕,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但你也许不知道,王成的原型之一赵先友就是土生土长的乐亭人,他们一家三代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故事,同样让人心潮澎湃!

  1947年,年仅18岁的赵先友已经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游击能手和支前模范。次年,他与青梅竹马的恋人陈连华结了婚。新婚的甜蜜,并没有牵绊住这个小伙子火热的救国之心,短短的几个月后,他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解放军。离家后的4年中,赵先友参加了滦东、新保安、太原、兰州等几十次战役,每次都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三次荣立战功,并被直接提升为干部。他并不知道,远在家乡的妻子已经给他生了个儿子,常常托人给他写信,翘首期盼一家团聚。可由于他四处征战,没有确切地址,那一封封写满思念的信始终没能送到他的手上。

  1950年,赵先友所在部队解放了宁夏北部各县后,便进驻在宁北的黄渠桥。野战军号召全体指战员“下定决心扎下根,建设大西北!”此时先有已当上了排长。1950年先有参军近三年,家中音信皆无,也很惦念家里人。当时因部队比较固定,便给家里写了从当兵到牺牲唯一的一封信,并随信邮来一张穿军装和一张戴着军功章的照片。

  妻子陈连华接到信后,扯着2岁多的儿子绪文就上了路。可当时,交通不便,坐驴车、赶汽车、乘火车,等她满怀喜悦从乐亭老家经长途跋涉,在到达宁北的黄渠桥时,已是1950年12月上旬。连华与当地老乡打听才知道先有所在部队刚刚离开宁北。直至先友牺牲,连华只知道他又去执行新的任务,不知是入朝作战。当时陈连华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先友,你还没见上咱的儿子呢!”那个时候,她并没有想到,这一别却成了永别。

  1952年10月,著名的开城战役打响,赵先友所在六连扼守战略咽喉要地67高地。飞机、大炮和坦克……敌人用尽所有武器对67高地实施连续轰炸。六连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副指导员赵先友主动请缨指挥作战。10月5日上午11时,敌人集中一个营的兵力,在8架飞机、15辆坦克,其中包括3辆喷火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向67高地发起猛烈进攻。喷火坦克喷着火舌步步逼近,整个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战友们的衣服着了,头发着了,耳朵被炮弹震聋了,一个又一个倒下去。到了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多处负伤的通信员刘顺武和身负重伤、双目失明的赵先友两个人。“首长,快向我们开炮!”拼着最后一口气与敌人殊死搏斗的赵先友,突然抓起报话机,大声喊道。随后,他和刘顺武与十几个敌人同归于尽。那一年,他年仅24岁。

  那次战斗,赵先友荣立特等功,他所在的六连被授予“英勇顽强、守若泰山的钢铁连”荣誉称号,所在的团也被上级通报表彰。他的遗体与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烈士一起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一个墓区内。

  虽然不知道父亲究竟长什么样子,但父亲传奇般的光辉人生,从小就深深镌刻在儿子赵绪文的心底。成为和父亲一样顶天立地的人,是他从小就许下的誓言。

  1970年10月,赵绪文毅然辞去税务工作,来到驻扎在塞外深山沟里的大功团特功六连,成了父亲生前所在连队的普通一兵。“永远不愧为一名战斗英雄的儿子”,入伍后,他时刻这样告诫自己。凭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肯吃苦的劲头,他很快当上了班长。而他所带的“隐蔽打坦克”示范班,曾为65军营以下干部做示范讲解和表演,受到高度评价,荣立三等功。当兵第三年,他就提了干。

  1978年,上级组织轻武器射击教学法比武,他的理论课讲得深入浅出,使用自动步枪在100米距离上无依托实弹射击,10发子弹,发发命中,取得99环的好成绩。后来,石家庄陆军学院抢着挖走了他这块“宝”,调他去当教官。

  1982年,赵绪文因母亲身体有病,调乐亭县武装部,后任副部长,刚一上任,就赶上了建设民兵训练基地的任务。他主动请缨,不分白天、黑夜地奔波在工地上,有时一两个月不回家,1.8米高的个子,体重只有60多公斤。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基地建成,被评为全国“一流基地建设,一流训练水平”人武部荣立一等功,他本人荣立三等功。开庆功会时,极度劳累的赵绪文却躺进了医院……。1986年县人武部移交地方,在他任职期间,武装部又先后两次获市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

  在人武部工作期间,他曾多次组织民兵实弹投掷,无数次组织民兵实弹射击,均无一次事故发生,由于工作突出,他本人也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模范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县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赵绪文同志因超龄,调到乐亭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任副检察长,成了检察战线上的出色检察官,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彰。

  赵家的第三代人赵新民,同样继承了父辈的英雄精神。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小新民14岁就成了乐亭县青少年射击队的主力,16岁参加唐山市青少年射击比赛,包揽了小口径步枪男子卧射、男子3×40、男子气步枪三块金牌,18岁被北京军区射击队录取为青少年组队员。在射击队里,赵新民成绩一直很好,是青少年组中最有实力的选手之一。然而对于自己的人生旅途,赵新民却早就有了打算:我是英雄的后代,应该像父亲那样,拿起真正的枪,把青春献给火热的军营。

  1994年10月,赵新民离开北京,离开他酷爱的射击场,来到驻扎在塞外柴沟堡小镇的特功六连——爷爷、父亲都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连队。因为表现突出,赵新民被保送上了军校。可一毕业,他又打算回老部队去。有人劝他:“你爷爷的战友有的是省军区领导,和你家关系那么好,随便哪个人说句话,你留在石家庄或者进北京都是挺容易的事,何必回那个偏僻的小山沟呢?”赵新民却笑笑,说:“我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继承英雄的遗志是我的夙愿。”后赵新民同他的爷爷一样,也成了特功六连的副指导员……。

  值得一提的是:陈连华这位英雄的妻子于1993年去世,她与赵先有结婚时,赵先有是家中的独生子,赵先有童年父亲便去世,母亲身体也不太好,当时不去参军也是无可非议的。当赵先有产生当兵的想法后,却得到了妻子陈连华的支持,陈连华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的确是令人敬佩。另外,陈连华在去世前虽然家庭生活困难,但她从未向政府提出过特殊要求,总是以先友为榜样教育着自己的儿孙。

  一腔炽热的报国热情,一份不灭的英雄情结,一段相承的戎马生涯,铸就了这个家庭辉煌的历史。我们期待着,英雄的传人们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书写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m.syxtk.com/wzzx/sdjl/jfjgb/2021-07-22/70347.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