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陈创天院士:曾封锁美国激光技术15年
程唯珈
他曾“锁住”美国激光技术15年——缅怀我国非线性光学晶体开拓者、中科院院士陈创天
陈创天 图片来源:中科院理化所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
一个时代总有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也总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就是这样一个堪称时代符号的人。
10月31日,陈创天在京逝世,享年82岁。一份来自研究所的唁电这样写道:“在他长达半世纪的科研生涯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史。”
时光仿佛又回到1937年的春天。陈创天出生于奉化斗门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热爱探索的他与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陈创天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投身于中科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现改名为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时任所长卢嘉锡的指导下,陈创天开始了为期3年的化学学习,其后又专注于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
与此同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席卷中华大地。“我不愿意参加‘文革’,就在家里专心做理论计算。”陈创天后来对外界如此表示。
当时,世界上所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均为国外发现,中国尚未研发出自己的晶体。“所有晶体材料都是像贝尔实验室那样的国际顶尖科研单位搞出来的。我们行吗?”在1974年召开的全国晶体生长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了质疑。
对此,陈创天给出了答案。经过几年潜心研究,陈创天在1976年提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享誉国际。1977年,他被卢嘉锡正式任命为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组组长,开始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陈创天带来了科学研究事业的春天。上世纪80年代,陈创天带领团队在硼酸盐体系中相继发现了BBO和LBO晶体,引起国际激光界的关注。这两种晶体被誉为“中国牌晶体”。
2001年,陈创天团队研制出全球独一无二的氟代硼铍酸钾晶体(KBBF),打破了国际激光界长期以来的“200纳米壁垒”。KBBF是目前唯一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用途广泛。这也是继BBO、LBO后的第三个“中国牌”非线性光学晶体。
“中国牌晶体”的相继问世,无疑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2009年,《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中国藏起了这种晶体》。文章称,中国禁运KBBF晶体,将对美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严重影响。为了挖走陈创天,美国人不惜重金请求购买晶体或邀请他去美国工作,都被他严词拒绝。
直到2016年,美国先进光学晶体公司宣布终于研制出KBBF。而这距离陈创天的发现,已过去了整整15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位为祖国材料研发孜孜不倦的学者,不但著书立说,将他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经验留给后继者,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包括两院院士、“杰青”“百人”等在内的科研才俊,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种下希望。
陈创天的学生林树杰,至今仍记得几年前数次回到老师的课题组时的亲切场景。“陈老师在非线性晶体上的成就无与伦比,作出了中国人在激光领域最重要、最可感知的贡献。”他说。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曾与陈创天合作研发了世界第一台超高能量分辨率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这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陈老是一个非常热爱科学的人。他不但对晶体研究有着极高的热忱,与其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很感兴趣。”
这位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一生的老人,直到晚年还义无反顾地捐款100万元设立神经病学研究基金,用于资助神经内科学研究。
“陈老师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一直也必将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原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在回忆文章中说。
大师已去,留给世人的是永恒的追忆。他的名字“创天”,似乎也昭示着他徒手开创的中国晶体事业将拥有光明未来。
《中国科学报》 (2018-11-0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