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论毛泽东精神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聂家华   来源:《党的文献》2012-6  

  论毛泽东精神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聂家华 王立胜

  [摘要]引入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毛泽东精神,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系统论的研究视野中,毛泽东精神是一个完整、有序、开放的精神文化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五个子系统即安慰系统、教化系统、协调系统、动员系统和激励系统构成。毛泽东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毛泽东个人的精神品质,它散发着巨大的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沟通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各种精神资源的借鉴和利用,毛泽东精神作为20世纪在探寻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当然是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可资借鉴和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本文以探讨毛泽东精神的定义为逻辑起点,在系统分析毛泽东精神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揭示毛泽东精神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

 

  一、研究毛泽东精神的一个新视角

 

  国内较早从学术意义上提出毛泽东精神这一概念的是黄学诗,他在1993年发表的《论毛泽东精神》一文中提出了“毛泽东精神”这一概念,并把毛泽东精神的基本内容概括成三个方面。(参见黄学诗:《论毛泽东精神》,《理论探讨》1993年第1期。)同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精神在范畴上并列起来讲:“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继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2003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2页。)与此同时,毛泽东精神也逐渐进入部分学者的研究视野,并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但是,总体上来讲,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大多数学者研究毛泽东精神是以定义毛泽东精神即什么是毛泽东精神为逻辑起点的。关于毛泽东精神的定义,目前学界大都采用了内容列举法,即把毛泽东精神的基本内容或构成部分一一列举出来。例如,有的学者把毛泽东精神概括为:奋发有为,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奋斗精神;以我为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战斗精神;努力奋斗,蔑视一切困难的进取精神。(参见黄学诗:《论毛泽东精神》,《理论探讨》1993年第1期。)也有的学者把毛泽东精神概括为:爱国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参见许全兴:《毛泽东精神永存》,《学习论坛》2003年第12期。)还有的学者把毛泽东精神概括为更多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争取民族独立及平等、自由与幸福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永远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参见胡为雄:《毛泽东精神与中国及世界同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如此定义毛泽东精神的优势在于,可以使毛泽东精神更生动、具体、明确和形象,易于被人们认知、理解和接受。但是,列举法只适用于有限集合,而且只有在这个集合比较小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如果以这种方法来定义构成要素众多、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毛泽东精神,就显得力有未逮,不可避免地有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之嫌。同时,毛泽东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靠列举是不可能穷尽其外延的。总之,现有的列举法无法充分概括和显示毛泽东精神的丰富内涵。

  笔者认为,要避免上述缺陷,应该使用系统归纳法,引入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毛泽东精神。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的系统,注重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及联系,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系统论的研究视野里,毛泽东精神是一个完整、有序、开放的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其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如果从功能的角度对毛泽东精神进行解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具有树立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功能、培育训导理想人格的功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动员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功能。与这五种功能相对应,毛泽东精神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五个子系统,即安慰系统、教化系统、协调系统、动员系统和激励系统。五个子系统有各自的构成要素,同时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这种系统归纳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概括和显示毛泽东精神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体现毛泽东精神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特点。

 

  二、毛泽东精神的体系结构

 

  如前所述,毛泽东精神是一个完整、有序、开放的精神文化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五个子系统即安慰系统、教化系统、协调系统、动员系统和激励系统构成。安慰系统为人们提供精神信仰和奋斗目标;教化系统则规定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协调系统主要解决在实现奋斗目标过程中如何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提出了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体现集体本位的具体协调规范;动员系统主要解决价值取向和立场选择问题,为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激励系统通过情感、规范和目标的倡导来激发人们的斗志。

  (一)毛泽东精神的安慰系统

  毛泽东精神的安慰系统是指毛泽东精神中能够安顿身心、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精神要素。安慰系统是毛泽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树立具体的奋斗目标并引导他们为之不懈努力。

  毛泽东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这里说的精神指的主要是意志和理想信念,是驱动人们生存并有所作为的强大力量。共产主义理想彻底摆脱了狭隘的个人主义欲望,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代表了人类最终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之而奋斗的理想家园。

  坚定地相信某种理想一定会实现,理想就上升到了信念。在毛泽东看来,有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就有了政治方向和奋斗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源泉。因此,毛泽东反复讲,共产党员一定要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有了这个理想和信念,就会激发出人生内在的全部热情和力量,就会成为一个有精神的人。同时,共产主义信念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有了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共同信念,人们就能同心同德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

  (二)毛泽东精神的教化系统

  教化系统是毛泽东精神中关于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塑造和培育的精神要素。它为人们提供了理想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和模式,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教化系统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中华民族向来重视道德与人格的培育与锤炼,把建立完美的道德人格视为人生的最高要求。毛泽东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足于革命和建设实际,根据时代任务和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和最终目标进行了解答,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毛泽东认为,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胸怀坦白,不谋私利,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一种道德使命。毛泽东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他高度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只有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真正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求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国家、为党工作,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第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毛泽东一直倡导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抓住一切机会虚心向群众学习、努力向实践学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7页。)。

  第三,勤俭朴素,艰苦奋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奋节俭、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把它与共产党人的远大抱负和政治信念结合起来,成为教化系统中的精神要素。他多次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2页。),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已经证明,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变革社会的重要法宝。

  第四,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要有一股拼命精神。要始终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毛泽东号召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1页。)。他指出:“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但是,“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名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92—393页。),“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63页。)

  教化系统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陶冶道德人格,不断提升心灵品质,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0页。)。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他们是不谋私利的,惟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三)毛泽东精神的协调系统

  协调系统是指毛泽东精神中关于如何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要素。其中,出于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需要,毛泽东重点思考了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思想分歧进行调节和协同,使之达成一致。毛泽东精神中的协调系统通过提供与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相一致的协调原则、规范和目标,以达到民族成员行动的一致性,形成社会成员思想和行动层面的和谐统一。在这方面毛泽东提出要以集体主义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出了体现集体本位的具体协调规范。

  毛泽东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

  本着集体主义这一基本宗旨,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规范。他要求“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5页。)。要忠诚老实、严于律己、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克己奉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等。

  (四)毛泽东精神的动员系统

  价值取向是对“应该怎样”的回答,它决定着人们的目标选择,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行动方向。当人们认同并确定了同一价值取向后,就会形成同类价值意识,并在它的指引下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一致行动。毛泽东精神的动员系统提供了一种价值取向和立场选择,这就是“人民本位”、“热爱祖国”。这种价值取向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种粘合剂,把他们的意愿和利益粘合在一起,变成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致行动能力。

  毛泽东精神首先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以人民为“本位”、真正以人民为“主体”的精神。他要求共产党人、革命干部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1094—1095页。)。要自觉地甘当人民公仆,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爱国主义精神是毛泽东精神动员系统的另一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毛泽东把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树立民族自尊、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五)毛泽东精神的激励系统

  激励系统是毛泽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精神动力来源。毛泽东精神不仅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推动力,它通过情感、规范和目标的倡导,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激励人民奋勇拼搏,成为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重要精神动力。

  毛泽东精神激励系统的逻辑起点就是自信。自信是确信自己的事业必定成功、自己的价值目标必定实现的心理状态。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才能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在毛泽东看来,自信是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他强调,一个人,特别是革命者,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坚强的自信心、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和敢于斗争、坚持斗争,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勇气。

  自信在精神面貌上的表现就是乐观。毛泽东要求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困难,敢于向一切敌人挑战,向一切困难挑战:“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在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自信和乐观主义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否则,无论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胜利了也不可能巩固。

  自信和乐观在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还表现为英雄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具有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传统。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毛泽东积极倡导和弘扬英雄主义,要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有“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的豪迈气概,有勇于战胜千难万险的坚定意志,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有百折不挠移山填海的斗争精神。毛泽东倡导的英雄主义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民英雄和英雄群体。在英雄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

 

  三、毛泽东精神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作用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比较稳定的、共有的价值系统,因此,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本质上就是营造社会普遍认同的精神世界和价值系统。如同生物一样,人类的精神也具有自己的形态和生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态和生命就是在不同时代的反复建构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继承传统民族精神的优秀因子,需要从时代精神中借鉴可用资源,同时也要对社会成员中的优秀分子的个体精神进行提炼,把其中的精华吸收进来,成为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变为公共的精神资源。只有这样,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和持久性,从而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毛泽东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土壤,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它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毛泽东个人的精神品质;它散发着巨大的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沟通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一)学习和弘扬毛泽东精神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信仰系统。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确立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华民族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生,在一些人中出现精神无所寄托、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失迷等现象。这些问题已经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冲击,如不重视,将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和弘扬毛泽东精神,坚守、强化并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目标,塑造人们高尚、健康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和弘扬毛泽东精神重视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塑造的特质,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教化功能。

  毛泽东精神提供了道德品质修养和理想人格塑造的具体要求。在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必须认真吸取毛泽东精神有关精神要素,并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教化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鲜明地打上了金钱和功利的印记,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破坏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崇高感。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毛泽东精神所倡导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人格培养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并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公民道德文化体系,努力培育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

  (三)学习和弘扬毛泽东精神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整合功能。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因如此,毛泽东高度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调节,提出要以集体主义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集体本位的调节规范。这些精神要素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加,人们所处的人际环境弥漫着一种紧张、浮躁、冷漠、功利的气氛。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6页。)

  同时,在倡导并践行“集体本位”、弘扬毛泽东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时候,应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赋予其时代内容。比如探讨如何在集体中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性,关心每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学习和弘扬毛泽东精神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爱国主义精神,明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价值取向。

  当前,尽管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为我”和“利己”,强调个人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似乎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但实践证明,越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仍然是21世纪时代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要一方面坚持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例如,随着新形势下“人民”范畴的扩大,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客体也就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毛泽东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要继续坚持和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热爱祖国和人民,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完整和统一。除此之外,当代爱国主义还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这种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走上了正确道路。这种爱国主义,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页。)

  (五)学习和弘扬毛泽东精神所倡导的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感召力和动员力。

  毛泽东精神所倡导的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心灵层面拓展了中华民族发展完善的空间,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动力之源。这种自信乐观、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当前,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并没有相应带来精神的安逸和愉悦,许多人几乎把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严重物化的社会使人们陷入心灵的苦闷、困惑甚至危机之中。毛泽东倡导的自信乐观的人生精神对于缓解现代人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身心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毛泽东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克服困难、顽强奋斗的精神源泉。在世界局势日益复杂的今天,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中华民族在获得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更需要我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应对挑战,实现民族振兴。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85期,摘自2012年第6期《党的文献》)



//m.syxtk.com/wzzx/gsyz/lxff/2013-10-21/2330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