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主席与有关河南的四个著名批示

作者:旧报刊剪辑   来源:旧报刊剪辑  

毛主席与有关河南的四个著名批示

旧报刊剪辑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以前经常决口泛滥的黄河, 让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牵肠挂肚, 寝食难安。于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在河南, 他先后实地察看了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黄河河段。

  1952年10月30日上午10时许, 毛主席来到位于兰考境内的黄河东坝头黄河1855年决口处。黄河“几”字型的最后一个弯就出现在东坝头。1855年, 黄河由兰考县东坝头改道, 从而结束了它700多年流经商丘、徐州入黄海的历史, 也造就了下游1400公里震惊世界的沙底悬河。在大坝上, 毛主席详细察看了解放后新修的道道石坝, 并询问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 黄河大堤和石头坝的修建情况。在回开封的专列上, 毛主席向王化云详细询问了黄河治理情况 (1952年5月, 王化云就向中央提出《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 , 还视察了位于开封市北郊的柳园口黄河大堤。柳园口处于黄河著名的“悬河”河段, 设防水位高于龙亭附近地面13.24米, 地理位置险要。10月31日清晨, 毛主席离开开封的时候, 他向前来送行的王化云和河南省委书记张玺嘱咐道:“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 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

小顶山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碑

  10月31日上午9点多钟, 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在郑州黄河南岸车站停下。走下列车后, 毛主席边走边向王化云、张玺等陪同人员询问情况。为了居高眺望黄河, 毛主席健步向郑州邙山小顶山山顶走去。当时通往小顶山的还是一条羊肠小道, 杂草丛生, 行走困难。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是一位59岁的老人, 陪同的人几次想搀扶他, 都被他拒绝了。当毛主席走到半山坡时, 看到住在窑洞里的一户人家。毛主席便走进院里, 坐在一条长凳上休息。正在院子里翻晒黄豆的刘忠贤老汉, 热情地捧出一碗开水请毛主席喝, 毛主席接过水一饮而尽, 并连声道谢。毛主席详细询问了黄河在这里什么时候水涨, 什么时候水落, 在什么情况下会泛滥成灾和能不能引黄河水上山等情况。毛主席还眺望了王化云在汇报中提到的计划修建的邙山桃花峪水库坝址。然后点燃了一支香烟, 吸了几口, 就坐在一个高高的土坎上, 举目眺望黄河。这一场景被著名摄影记者侯波用相机记录下来。

  在小顶山上, 毛主席神情凝重地对陪同人员说:“……历史上不知道黄河决口了多少次, 使多少万人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现在到了我们手里, 一定要驯服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决不能让它出乱子, 要确保黄河的安全, 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不然我是睡不着觉的。”

  因为这段历史, 刘忠贤去世后, 他家的三孔窑洞作为一处红色遗迹被保存下来了, 分别被命名为“历史洞”、“邙山洞”和“英雄洞”。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1954年夏天, 河南郏县大李庄乡大李庄、邱庄、吴堂、杨庄四个村组织32名知识青年回村参加农业合作社, 有效地解决了合作社缺乏会计和记工员的问题。这个举动, 却在全国开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先例。大李庄乡的做法, 引起了许昌地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派人对这一典型进行挖掘整理, 写成了《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 刊登在1955年9月4日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第15期《互助合作》上, 印发全区并上报河南省委。这年10月, 党的七届六中 (扩大) 全会召开, 许昌地委领导将第15期《互助合作》转呈到毛主席手中。

  正在运筹中国农业全面合作化的毛主席读了文章后很兴奋, 用草体竖行写下了影响深远的“本书编者按”:“这也是一篇好文章, 可作各地参考……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 这样的知识分子, 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批示, 《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编者把《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收入该书, 题目改为《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

  为了贯彻毛主席的批示精神, 经河南省革委会、许昌革委会批准, 郏县革委会决定把原属大李庄乡的大李庄、杨庄、吴堂三个大队10个自然村、25个生产队单独建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成为全国名字最长的人民公社。1968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 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 其中引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以此为标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被迅速推向高潮, 席卷全国。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广阔天地人民公社催生了几个闻名全国的知青典型。他们分别是:两届中央候补委员卢忠阳, 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知青工作五人领导组成员薛喜梅, 中共十大代表杜银娣和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法娃。尤其是卢忠阳和薛喜梅的名气更大, 他们二人与红遍大江南北的邢燕子、董家耕、侯隽、柴春泽等成为知识青年的标签人物, 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和青年标兵。

  1958年在郏县第一中学上完高一, 卢忠阳回到农村, 他也是回乡知青中学历最高的一个。1958年到1968年10年间, 卢忠阳从记工员的位置干到了大队支部书记, 并被树为回乡知青的典型。1968年8月下旬, 省革委会安排卢忠阳到省会郑州作报告。1970年, 卢忠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了两年水利。1973年8月至1978年12月, 他任公社党委书记, 郏县县委书记, 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 河南省委常委等职。从1969年到1978年, 卢忠阳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这是他人生的巅峰。1978年12月以后, 卢忠阳先后担任郏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后来, 卢忠阳从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职位上退下来后, 搬回农村老家居住。

广阔天地乡毛泽东汉白玉像

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

  当年, 卢忠阳在郑州所做的报告, 让郑州市第18中学的初中毕业生薛喜梅热血沸腾。她顶住家庭的压力, 注销了自己的城市户口。1968年8月24日, 薛喜梅和郑州其他知青来到了广阔天地。经过一番努力, 薛喜梅所在的板场村上交“爱国粮”最多, 年年评为典型。薛喜梅也被推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知青工作五人领导组成员, 团省委副书记, 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1980年, 当了12年“农民”的薛喜梅回到了郑州, 组织批准她到河南农业大学深造。毕业后, 她被分配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后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信息研究所所长。2006年退休。

  “谁说鸡毛不能上天”

  1951年, 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要求在重视发挥个体经济积极性的同时, 提倡农民按照资源互利的原则, “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 集体战胜困难。那时, 南崔庄的贫农虽然分得了土地, 但是1000多亩地经常受到山洪冲刷, 起伏不平, 75%以上的耕地是碱涝地。贫农的劳动工具更是少得可怜, 运输靠扁担, 犁地没牲口。

  1950年, 村里的张庆云和共产党员张怀德、张怀福率先站了出来, 三户合伙种田,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52年春季, 互助小组扩大到了11户。1953年, 张庆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 以村支书张怀德为主, 18户贫农和贫下中农入社成立了安阳县南崔庄福利农业合作社。村里一个富裕中农说:“一伙穷光蛋还想办社哩, 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这番话很快传遍了全村。村里的富裕户也组成了一个互助组, 暗地里和合作社较上了劲儿。然而,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 等到秋收时, 合作社的谷子平均亩产101公斤, 富裕户互助组的平均亩产80公斤。合作社取得了胜利, 鸡毛飞上了天。

毛主席“鸡毛上天”批示

  1955年9月, 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 南崔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领导人张怀德介绍了全村“鸡毛上天”的事, 当时的安阳地委迅速派人前往调研, 并很快以一篇题为《一个实现全村合作化的范例》的调研报告形式相继发表在《河南日报》和《人民日报》上。这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 他把这篇文章选入了他正在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 并将标题改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他在按语中指出:“鸡毛不能上天”这个古代的真理, 在社会主义时代, 它已经不是真理了。穷人要翻身了, 旧制度要灭亡了, 新制度要出世了, 鸡毛确实要上天了。

  1956年1月, 毛主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正式出版。中央办公厅直接给《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的作者、当时还在安阳地委工作的宋斌全寄来一套书, 并附有稿酬。第二天一大早, 心情激动的宋斌全就来到了南崔庄, 他告诉村支书张怀德:“毛主席知道‘鸡毛上天’的事了, 还表扬了咱南崔庄!”张怀德看到书和毛主席的按语时, 他边跑边喊:“毛主席表扬咱南崔庄了!”

  至此, 南崔庄村一举成名。就连当时赫赫有名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支书陈永贵和“铁姑娘”郭凤莲也慕名来到了南崔庄。当时村里正在搞水利建设, 开挖了大型排水沟。陈永贵站在渠道旁连连称赞南崔庄搞得好, 并在一渠沟处拍照留念。

  “文革”期间, 在“鸡毛上天”精神的照耀下, 南崔庄村更是成为革命小将心中的圣地。那时每天都有几千红卫兵来到南崔庄参观朝拜。有时候“鸡毛上天”展览馆里人太多了, 工作人员只好让他们分批进。为了接待这群热情似火的年轻人, 村里还配备专门的讲解员, 并建起了食堂。1966年, 为了迎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由安阳县出资, 在南崔庄村建起了安阳县第二招待所。

  1968年, 随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口号的提出。作为一面旗帜的南崔庄村, 又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地方, 许多知青挤破头皮也要到这里来接受再教育。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全国各大媒体对南崔庄村与“鸡毛上天”精神进行报道。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 不仅全国各地来学习取经, 而且智利、日本等国际友人也前来参观。在上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课本里, 毛主席的这篇按语是必学课文, 每一个都要背的滚瓜烂熟。墙上到处张贴着那句“穷人要翻身了, 旧制度要灭亡了, 新制度要出世了, 鸡毛确实要上天了”的按语。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与新乡七里营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起。

  “还是人民公社好”

  1957年7月以前, 位于河南省遂平县的嵖岈山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乡。1958年春, 时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领导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 信阳地委决定先在遂平县进行试点。同年4月20日, 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

  嵖岈山农业大社的成立, 在今天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 由27个合作社、4.3万多人组成的这样的一个农业社, 第二天就组建了农业部、公安部等机构。因当时正值前苏联老大哥第一颗人民卫星上天, 后来又将嵖岈山农业大社取名为“卫星集体农庄”。同年6月底,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在郑州主持召开冀、鲁、豫、陕和北京市农业协作会议。他在会议的总结中, 讲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变革问题。他说:“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 而是共产主义公社。”会后, 他让信阳地委的同志到郑州汇报嵖岈山卫星农业社的情况。

  信阳地委根据谭震林谈话的精神, 首先在遂平县嵖岈山农业大社试点。7月初, 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更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陈丙寅任公社第一任党委书记。至此, 全国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正式在嵖岈山诞生了。

第一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

第一人民公社旧址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建立后, 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等人专程去调查, 帮助公社研究了一些规章制度, 制定了《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 并以文件下发。同年7月底至8月5日, 由史向生主持, 省委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召开了各地、市委农工部长会议, 总结嵖岈山建立人民公社的经验, 在全省推广。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新乡七里营,同群众见面

  1958年8月5日晚, 毛主席来到河南新乡。7日凌晨, 史向生在专列上向毛主席汇报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情况。当谈到嵖岈山公社试行《简章》时, 毛主席聚精会神, 边听边问, 他说:“这是个好东西, 给我!”毛主席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包括工、农、商、学、兵, 管理生产, 管理生活, 管理政权。”他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 二曰公。”

  8月底, 毛主席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经过讨论, 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北戴河会议结束后, 中央报刊相继发表了“迎接人民公社化的高潮”等社论。这样, 把建立人民公社的运动很快推向高潮。

  1958年11月13日, 毛主席在遂平县火车站接见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带头人蔡中田、陈丙寅时说:“87年前法国搞了个巴黎公社, 87年后我们办人民公社。不办则已, 一办全国都办, 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并就行了。”毛主席还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它的好处是, 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 便于领导。”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 很快在报上发表。不到一个月, 河南全省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由原来的4.9万多个农业合作社, 合并建成了1242个人民公社, 每个公社平均8000户。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视察襄城县烟田。

  四个批示地的沧桑巨变

  60多年过去了, 昔日毛主席视察黄河的地方, 已经发生了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开封柳园口发生过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0次, 没有一次决口, 黄河60多年来岁岁安澜。

郑州邙山毛泽东坐像

  1952年, 毛主席视察时, 地处黄河南岸的邙山, 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为了解决郑州市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 1970年7月1日, 郑州市政府开始建设邙山提水站, 把黄河水引入西流湖。1991年10月, 有关部门在郑州邙山小顶山安放了毛主席塑像。2004年, 由郑州市政府、黄河风景名胜区共同出资铸造的一座高3.8米、重4吨、再现毛主席视察黄河历史的坐姿铜像在小顶山落成。邙山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郑州邙山提灌站

  郏县知青园景区除毛主席批示手迹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外, 还有知青广场、广阔天地博物馆等20多个景点, 知青之家和知青旧居至今仍保存完好。

  安阳县南崔庄紧邻107国道、京广铁路, 借助这一优势, 南崔庄在107国道两旁新建了“鸡毛上天”工业园区, 目前工业园区已有30多家企业落户。2006年9月, 南崔庄被安阳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年南崔庄村党支部被安阳市委授予“五个好”党组织荣誉称号。

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接见河南省直机关干部,右一为吴芝圃,右二为史向生,右四为赵文甫。

  从遂平县县城西行20多公里, 就到了嵖岈山镇政府所在地。在一座院子的大门入口处, 写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字样, 墙壁上的“人民公社万岁”标语、毛主席语录和画像随处可见。始建于1958年10月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办公楼, 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人民公社旧址, 楼内各办公室门头上还挂着联合办公室、农业水产部、林牧部、工业交通部、财政贸易部、劳动福利部、文教卫生部、人民武装部和计划委员会等字样的小木牌。自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 当地政府开始对旧址进行大规模保护性重建。2007年4月, 嵖岈山镇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1月又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0年11月, 有关部门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博物馆。



//m.syxtk.com/wzzx/gsyz/lxff/2021-08-03/7056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