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矛盾论》,练就火眼金睛
——9月9日,无限缅怀!
郭松民
01
今天,谈谈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出的一个公式:“特殊-一般-特殊”。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
“两个认识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这个公式,也是在谈如何认知和把握住事物本质,也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很多初学者有这样一个习惯性的印象,即把《实践论》单纯理解为是认识论,把《矛盾论》单纯理解为是辩证法。
一般来说,这样区分是可以的,但多少有一点“形而上学”。
为什么呢?因为毛主席的著作是总体的、全面的。《实践论》虽然主要是在讲认识论,但里面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矛盾论》虽然主要是在讲辩证法,但里面也包含有大量关于认识论的论断。
概而言之,《实践论》从唯物论的立场,总结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点击阅读】
《矛盾论》则从辩证法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识的矛盾运动规律“特殊-一般特殊”。
前者从“纵向”揭示了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及检验标准,后者则从“横向”的角度揭示了认识的矛盾运动规律。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把“认识”比作森林中的一只动物的话,那么《实践论》研究的是这只动物的演化史,包括它为什么会产生?属于食草类还是食肉类?等等。
而《矛盾论》研究的则是这只动物的运动规律,包括它是不是昼伏夜出,是不是会从森林向草地迁徙等,便于我们捕捉它。
02
在具体地谈“特殊-一般-特殊”这一公式之前,我们再谈几句《矛盾论》。
《矛盾论》包含有三大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论》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体系,我这里只谈几点感悟较深的。
一个,《矛盾论》批判了形而上学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事物发展变化原因的思路,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美国之所以出现衰落的趋势,根本原因还是在美国国内,具体来说就是美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贫富悬殊。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说到底是因为美国的劳动者当下创造的价值,已经不够资本剥削了,必须把未来创造的价值,也透支给资本。而当透支未来也不能满足资本榨取利润的需要时,危机就爆发了。
美国统治集团现在试图把自身衰落的原因甩锅给中国,固然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沼。
再比如,美国从2003年策动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开始,食髓知味,利用颜色革命颠覆了很多国家的政权。
但是,这些国家为什么会爆发颜色革命?说到底也是他们国家自己内部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才给了美国上下其手的空间。
如果这些国家内部团结、廉洁、贫富差距很小,CIA手段再高明,也不可能凭空制造出一场“革命”来。
再一个,《矛盾论》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事实上也概括了一切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
这些年研究电影发现,优秀的影片,其故事的推进,人物的成长,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外国电影,无一例外。前两天评论过的《第二个春天》【点击阅读】,今年感动的无数观众的《守岛人》【点击阅读】等,都是如此。
反之,那些让大家感到平淡、别扭、很不舒服的电影,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物和情节的发展违反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比如去年的《金刚川》、今年的《悬崖之上》《中国医生》等等,电影都要结束了,人物也没有进步,情节也没有深化,说着后面,忘了前面。
概括来说,《矛盾论》通过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继承中国传统的矛盾辩证法的优秀思想,形成了逻辑严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
学好《矛盾论》,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03
最后,回到“特殊-一般-特殊”的公式。
这个公式,把人类的认识运动,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过程:
1、由特殊到一般;
2、由一般到特殊;
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第一个过程是归纳的过程,是人类从纷繁多样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经验教训,乃至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第二个过程是演绎的过程,是人们应用经验和理论的过程,也是检验经验和理论是不是正确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过程是密切交织在一起并且无穷无尽的,就个人而言,我们总是置身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无非是从上一个环节延伸而来的。
举个例子。
这些年来,我们对“公知”这一物种的认识,一开始也从一个个具体的(特殊的)人物开始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现,尽管形形色色的“公知”年龄、性别、专业各有不同,但却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抓住这个“一般”特征之后,我们再用来鉴别一个个具体人物,就很容易识别谁是“公知”,谁是爱国者。
当然,这个过程还仅仅是初步的,是“第一个回合”,随着不断的循环往复,我们对“公知”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曾经以为,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很远了。但重读毛主席的著作,尤其是《实践论》《矛盾论》,就会感到,毛主席从来不曾远离,他就在我们中间,循循善诱,纠正着我们错误,为我们指点迷津和正确道路!
9月9日,无限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