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何必动辄就说“与国际接轨”?毛主席告诉世界:要学会与中国接轨

作者:   来源:历史学参考  

近些年来,当群众对“有关单位”的一些规定表示不满的时候,他们总会用“与国际接轨”、“国际惯例”这样的话来搪塞、应付。

什么叫“与国际接轨”?为什么动辄都提“国际惯例”?对此,相信大多数吃瓜群众也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对这个问题,毛主席的态度非常明朗:中国的事情为什么要遵守外国的规矩?外国要学会与中国接轨!

1.jpg 

“与国际接轨”被曲解、被滥用,“与国际接轨”究竟是什么意思?

“接轨”原本是交通术语,指的是把两条铁路轨道连接起来。

在我的印象中,“与国际接轨”这个提法流行于我国加入WTO的时候,其本意是中国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

也就是说,加入WTO等国际性组织之后,我国要按照特定的国际规则或者国际惯例办事。

可是,不知不觉之间,“与国际接轨”就成为使用率颇高的提法和用语,一些人张口闭口就是“与国际接轨”、“国际惯例”。

人们看到,几乎所有的部门、行业和单位都在讲“与国际接轨”,都在强调“国际惯例”,这就给人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

唯有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才是正途,其他的做法都是不规范的、不入流的。

一时间,我们看到了“与国际接轨”各式各样的应用场景,乱收费、乱涨价、霸王条款,凡此种种,皆被冠以“与国际接轨”的名头。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居然有人提出“中医药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样荒唐的口号;有人甚至主张,以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取代中国的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

对于这种乱象,老百姓既反感,又无可奈何,于是有人调侃说,“该接轨的不接轨,不该接轨的乱接轨”,“有利可图就接轨,无利可图就不接轨”。

1.jpg 

“与国际接轨”、“国际惯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前面说过,“与国际接轨”这个提法有一定的语境,“与国际接轨”和“国际惯例”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是否遵守“国际惯例”,各国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作出选择。

以美国为例,在“气候问题”上,克林顿和奥巴马是支持者,而小布什和特朗普则是坚定的反对者。

实际上,美国从来就没有认真执行气候方面的有关国际协定,某种程度上,气候方面的国际协定不过是他们“按需利用”的工具。

比如,美国的人均排放温室气体是中国的3倍以上,可是,为了达到诋毁中国的目的,美国却把气候恶化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中国。

可悲的是,国内一些人却不分青红皂白,某位主持人鹦鹉学舌,竟然公开呼吁“中国应该遵守国际规则”,要求中国按照美国的逻辑减少排放。

再看美国,一旦控制不住国际条约的解释权,或者国际条约对美国不利,美国便会毫不犹豫地摆脱约束。

于是,一个个由美国牵头组织的所谓“国际组织”建立起来了,在这些所谓的“国际组织”中,美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更有甚者,因为于己不利,美国肆无忌惮、任性地退出了很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和条约,其中包括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国际法庭,巴黎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核协议等等。

可以这么说,美国从来就没有无条件接受“国际规则”,除非美国拥有话语权,或者这个规则对美国有利。

因此,以“国际惯例”为普世真理,不顾国情、不切实际地滥用“与国际接轨”提法,这是盲目、无知、缺乏自信的表现,很可能给人形成误导,甚至造成思想混乱。

诚然,在国际交往中,在技术标准、相关法律和管理规范等方面,我国确有必要按照特定的国际规则或者惯例办事,这是我国履行义务、信守承诺的表现。

但是,“与国际接轨”不能滥用,随意使用“与国际接轨”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其后果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客观、辩证地看待“国际惯例”,而不能不加区别地滥用“与国际接轨”的提法。

一切照搬国外的做法,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

1.jpg 

毛主席教外国人如何“与中国接轨”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虽然遭到帝国主义集团的长期封锁,虽然不那么富裕,但是,毛泽东主席和他领导的新中国却让西方刮目相看。

外国人不仅重新认识了中国,还学会了如何“与中国接轨”。

纵观历史,从新中国成立那天开始,毛主席就对一些所谓的“世界惯例”嗤之以鼻,也在不断挑战和颠覆旧世界的秩序和规则。

开国大典前,负责典礼准备的同志请示毛主席:“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准备在典礼上鸣放21响礼炮,主席有没有别的建议?”

按照国际惯例,“21响礼炮”是庆典仪式采用的最高规格,世界各国大都按照这个惯例行事。

“21响礼炮”这个“惯例”是有来历的,它最早源自于英国。

当年,英国最大的军舰一共装有21门大炮,当英国军舰与他国军舰相遇时,为了表示友善,英国军舰会放空21门大炮炮膛里的炮弹。

久而久之,英国人的做法被其他各国借鉴、应用,逐渐演变为重大仪式上的一种“惯例”,按照仪式的重要程度,鸣放21响是最高规格,19响次之。

毛主席却一口否决道:“为什么要按外国人的规矩来?我们鸣28响”!

开国大典那一天,解放军用54门大炮鸣放了28响礼炮。

为什么是54门大炮?为什么是28响礼炮?

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54门大炮代表参加“政协”的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28响礼炮代表建党28周年。

开国大典鸣放的礼炮数量为何不遵从“国际惯例”,为何没有“与国际接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开国大典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大事,中国人民是在欢庆自己的节日,那么,动用多少门大炮,鸣放多少响礼炮,中国人民当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

1956年,毛主席准备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见之前,罗瑞卿注意到,毛主席穿的是一双棕色皮鞋。

罗瑞卿便向毛主席建议道:“主席,正式外交场合一般都穿黑色皮鞋,主席是不是换一双黑皮鞋?”

毛主席问:“这是哪家的规矩啊?”

罗瑞卿答道:“这是国际惯例,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是这么做的。”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为什么要按外国人的惯例做呢?”毛主席的话不容置辩:“我就穿这双皮鞋接见苏加诺。”

1957年,毛泽东应邀出席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那一次,毛主席穿的是外事部门专门为他准备的一套黑色中山装。

从苏联回国之后,毛主席再也不愿意穿黑色中山装,毛主席对卫士说:“我不喜欢穿黑衣服,太沉闷了。”

不久之后,毛主席又将接见一位来访的外国领导人,正式会见前,外交部礼宾司的同志给毛主席送来一套黑色中山装。

看到那套黑色中山装,毛主席不开心地对卫士说:“怎么又是黑色的?我不穿黑色的衣服!”

卫士解释道,外交部礼宾司这也是按照国际惯例来办事。

毛主席不满地说:“为什么都要听外国人的?我是中国人,就要按中国人的习惯穿衣服。”

毛主席指着那套黑色中山装说:“谁喜欢谁穿,反正我不穿!”

在毛主席的坚持下,卫士只能找来一套灰色中山装给毛主席换上。

以上只是一些细节方面的小事、琐事,在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这类的大事、要事上,毛主席的独立意识更加强烈。

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护卫舰罔顾人民解放军的禁令,擅自闯入长江禁行区域。

我解放军炮兵果断出手,“紫石英”号中弹30余发,舰长斯金勒被炸死,最后挂上了白旗。

听到这个消息,毛主席兴奋地说:“不管你是英国人、美国人,只要在中国,你就得服从中国的规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毛主席用大炮让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低下头来,他们不但服从了中国的规矩,更在后来主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1950年1月6日,英国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国成为西方世界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当然,对于中国列下的规矩,西方列强一开始并不甘心接受,以朝鲜战争为例,战争初期,毛主席给美国画了一条红线:

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必定会出兵!

对中国的警告,狂妄自大的美国人哪里听得进去,他们悍然越过“三八线”,突破了中国给他们画定的那条红线。

最终,美国人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回了“三八线”。

到这个时候,美国人才意识到,那条红线就是中国给他们定下的规矩。

在后来的越南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进步”:美国人似乎学会与中国接轨了。

这是因为,越南战争爆发之初,中国就给美国画了一条红线-北纬17度线。

中国警告美国,如果美国飞机越过北纬17度线,中国将出兵参战!

这一次,美军乖乖地遵从了毛主席为其定下的规矩,直至越战结束,美国空军始终未敢越过北纬17度线。

1.jpg 

在遵守中国的惯例、与中国接轨方面,美国第36任总统尼克松可以称为“典范”。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下午2点50分,周总理突然通知基辛格:“毛主席要接见尼克松总统。”

“见毛主席,住钓鱼台,坐红旗车”,这是许多外国政要访华的三大愿望,美国总统尼克松也不例外。

乘坐“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后,尼克松坐上了红旗牌轿车,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轻轻松松就实现了“三个愿望”中的两项。

可是,第三个愿望即将实现的时候,尼克松却不那么开心。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间的会见一般会提前通知,不会像现在这样“临时通知”。

尼克松是什么人物,那可是超级大国的国家元首。

见还是不见?尼克松在那里犹豫不决。

这时,基辛格在一旁提醒道:“据我所知,这是毛主席的惯例。”

基辛格接着说:“我不得不这样说,错过这一次,你可能失去见到毛主席的机会……”

尼克松只能放下“架子”,匆匆忙忙地赶往会见地点。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间的会见场合非常“正式”,而毛主席却在自己的书房(兼卧室)接见了尼克松,并跟尼克松谈了一个多小时的“哲学问题”。

事实上,自从1966年8月起,毛主席接见外宾的几乎都是在他的书房。

1958年8月1日,毛主席就在游泳池边接见过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当时,毛主席身披浴袍,赫鲁晓夫则一身正装。

在书房和游泳池接见外国政要,尤其是会见尼克松这样的“超级大国”国家元首,世界上可有这样的先例?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除了毛主席,这个世界上再无他人。

令人称奇的是,会见结束之后,尼克松不但没有再为此事心存芥蒂、斤斤计较,反而对那次独特的接见津津乐道、意犹未尽。

基辛格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接见并无任何仪式。房间内的陈设和屋子的外观一样简单朴素”。

“毛主席就站在那里,他微笑着注视着来客,他的眼光锐利而略带嘲讽,想要欺骗他想必都是徒劳的。”

“他完全掌控了会谈的走向,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可以压倒一切的魄力。”

这就是不拘泥“国际惯例”的毛主席,他的“不拘一格”并不仅仅体现在穿衣、穿鞋和接见外宾等方面。

1.jpg 

要打破一个旧世界,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就不能拘泥于所谓的“国际惯例”。

这就是不断改变“国际惯例”的一代伟人,毛主席不仅用强硬的手段教训过帝国主义国家,还用哲学思想教导了他们,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会“与中国接轨”。

“与国际接轨”不是全盘西化的代名词,更不是一些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人民利益的借口。

近些年来,一些人以“与国际接轨”为借口,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国家治理策略指指点点。

其中有主张引进西方议会制度的,有主张全面私有化的,凡此种种,花样百出。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了全盘西化的代名词,殊不知,这种思想实质上否定了我国的基本制度、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更有甚者,一些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干着中饱私囊、损人利己的肮脏勾当。

对于有利于他们的事情,他们会打起“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对于不利于他们的事情,他们又会抛出“中国特色”的理由。

总而言之,“与国际接轨”这个提法有特定的含义,绝不可滥用。

我们更需要警惕一些人以“与国际接轨”为借口,否定我国的基本制度、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人民利益!



//m.syxtk.com/wzzx/gsyz/lxff/2023-04-01/8100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