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泽东青年时期为什么没有出国?

作者:陈永平   来源:河北党史  

人们都知道,善于求知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毛泽东一生很少出国。后来有的人说,毛泽东不出国是有根有源的,他是从青年时期就排斥出国;也有的人在一些文章中说,毛泽东是真龙天子,需泽东海之水润之,所以他不可能出国;还有的人认为,青年毛泽东未出国留学反映了他的思想的狭隘性和封建意识。那么,青年毛泽东真的排斥出国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是炎黄子孙的精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的名字和功绩已经载入了中国历史的篇章里,他的一生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一生的实践既闪耀着理想、智慧、正义和胜利的光辉,同时也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某些局限。但青年毛泽东在出国问题上,的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作了积极的努力,而非从青年时期就不想出国。让我们追溯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这一时期,青年毛泽东在中国出国勤工俭学热潮中的所言所行,就能找到答案。

在外国先进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和欧亚革命浪潮的兴起,也极大地改变了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极大地触动和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先进分子,促进了中国革命力量的成长,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改变旧的社会现状的办法和建立新的理想社会的途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赶上了这样的时代。

1910年秋,已初具爱国思想的毛泽东没有秉承父亲要他学徒经商,发家致富的意愿,离开韶山,去湘乡县东山高小读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东山学校,他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从这本书里,他认识了令他非常钦佩的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林肯等人物。19127月,毛泽东寄居于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开始了他在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生活。在这里,他读了许多反映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著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名约》等等。这些书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后来,他在谈到这段时光时还认为,这半年对他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半年(见《西行漫记》第120)

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86月下旬,毛泽东接到杨昌济的来信,信中告诉他一个重要的消息: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在法国留学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也提出勤工俭学的口号,倡导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去勤工俭学。毛泽东见信后十分高兴,他认为,湖南政局极为混乱,教育受到严重摧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到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

6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在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开会,专门讨论出国学习的问题。会上,大家都认为出国学习很有必要,应当尽力促成向外发展的事。同时还决定由蔡和森赴北京筹备此事。于是,蔡和森立即离开长沙,起程进京。不久,毛泽东接到蔡和森从北京寄来的书信,信中告知了在北京联系勤工俭学的事,并希望毛泽东能尽快进京。毛泽东立即复信表示同意进京。蔡和森收到复函后极为高兴。在这期间,毛泽东和蔡和森、罗学瓒等人多次在信中交谈筹措经费和培养人才的问题。819日,毛泽东与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等24名青年到达北京。到京后,毛泽东便与蔡和森、李石曾等人开始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他们制定计划、筹措经费,先后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蠡县布里村、长兴店开办留法预备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虽然遇到许多意外的攻击和困难,但是都勇往直前,没有灰心。大家一致认为,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毛泽东出力最多,才智学业均为同学所佩服。(19181016日罗学瓒给祖父、叔祖父的信)

在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工作是艰辛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当时他们每人每月只有几块钱的生活费,虽然毛泽东已经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了很低,但是,就是这几块钱的生活费也很难解决。9月底,通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当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中的各职位里,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是繁杂琐碎、地位卑微的,每月只有8块钱的工资收入,但是毛泽东很看重这份工作,因为这首先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费用问题。当然,这个时期他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名人,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进步书籍,这一时期的经历对毛泽东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尽心的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终于有了眉目,赴法青年总算得以成行。19193月中下旬,毛泽东在上海两次参加欢送赴法青年的活动。毛泽东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周世钊:《湘江的怒吼》,载于《光辉的五四》,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4月版)送走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后,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了,年轻的毛泽东又和许多青年人一起站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最前列。并且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毛泽东更坚定了宣传民众,改造国家,摧毁腐朽制度的决心。

组织青年赴俄勤工俭学运动

在毛泽东的思想朝马克思主义方面发展的过程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无疑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认为,俄国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典范,各国人民要想求得彻底解放,唯有步俄国和匈牙利的后尘,实行社会主义大革命。”(见《湘江评论》第2号《德意志人沉痛的签约》)在湖南,毛泽东与方维夏、何叔衡等人一道联合教育界、新闻界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公开宣传十月革命,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在俄罗斯研究会中任书记干事,主持记录及文书事务。这个时期,他和同伴们一起开始了策划组织青年留俄勤工俭学的工作,还派出代表赴北京与俄方代表洽谈留学事宜。

1920822日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筹备会议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了一、研究有得后,发行俄罗斯丛刊;二、派人赴俄实地调查;三、提倡留俄勤工俭学。等问题。俄罗斯研究会先后介绍了十六名进步青年到上海外国语补习学校补习俄语,然后赴俄国学习,在这批进步青年中就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

◆191911月,毛泽东(第五排左四)与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

1919年底到1920年这段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的一个关键的时期,毛泽东在这段时期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尤其是通过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进一步向着马克思主义方面发展。这个时期,毛泽东考虑的问题已经是很深远了,比如,在如何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一问题上,他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明确表示深切赞同蔡和森所说的走俄国人的道路的观点。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对组织青年留俄勤工俭学抱有极大的热情,尽了很大的努力。正如他在和新民学会会员通信时说,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他脑子里装满了愉快和希望

从青年毛泽东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积极参加组织赴法、赴俄勤工俭学的行动,便可看到他过人的大志和大智,看到他的宽广心胸和眼界。当时,毛泽东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组织和支持的留学运动,深深地影响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青年,而这些赴法、赴俄留学的青年,后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还有过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去日本、南洋留学的计划。

毛泽东自己未出国留学的原因

既然青年毛泽东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也有要到世界各处去考察的愿望,并且对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抱有很大的热情,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青年毛泽东自己为什么没有出国呢?

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毛泽东想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出国留学。毛泽东曾对自己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去俄国留学的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比较,他认为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也应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俄国人的道路。自己应该选去俄国留学,而不是法国。毛泽东虽然决心去俄国留学,但是并不打算马上动身。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他计划待作好准备后再出国留学。他在谈到自己的计划时说:预计一年或者二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然后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见《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毛泽东还在与《致黎锦熙信》中谈及赴俄问题时说:同住有意往俄,我也决去,暂且自习,一年半或二年后,俄路通行既往。”“想找一俄人,学习俄语,此时尚未找到。

其二,毛泽东很看重首先要研究本国的情况。他认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有半壁的地位,而中国文明又在东方文明中占有重要之地位,作为中国人,如果要为世界尽一点力,就离不开了解和研究中国,就要作好中国的事情。他认为,应当先研究本国的古今学说和制度,要调查、了解中国的国情,再去留学,这样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其三,由于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后来革命工作的繁忙,毛泽东无法顾及赴俄留学的事情。毛泽东计划用一至二年时间作赴俄留学的准备后再出国,但后来国内的革命形势发生了较快的变化,他在长沙开始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十分繁忙,以至于完全无暇顾及留学的准备事项。第二年夏,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全力从事湖南党的组织工作和领导工农运动,工作更加繁忙,因此,也就无法再作留学的准备了。后来,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肩负起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一生致力于党的工作及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事业,他赴俄留学的计划也最终未能实现。

毛泽东青年时期未能出国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主要应是上述三点。应该说,这些做法和结果是符合毛泽东做事的风格,也是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的。毛泽东虽然一生没能出国留学,但是他认真地学习和汲取了外国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不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可贵的是,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m.syxtk.com/wzzx/gsyz/lxff/2023-07-20/8289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