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美国金融危机后,日本重回世界第一!

作者:白益民   来源:红色文化网  

美国金融危机后,日本重回世界第一!
                     ——《瞄准日本财团》连载(1)/白益民

第一章作者题注:

 “日本第一”不是过去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出版了《日本第一》这本书,美国社会上下形成了危机感,从而促使美国政府对日本提高了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当时,日本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其GDP排在世界第二名,仅次于美国;其人均GDP更是超过美国,遥据各大经济体之首。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人们似乎才感觉到“日本依然世界第一”。日本各大财团陆续收购美国大量金融资产:12亿美元购买了美林证券的可转换优质股;90亿美元投资了摩根士丹利21%的股份;接管了雷曼在亚欧及中东的业务;54亿美元从花旗银行手中买下了日兴证券及相关资产。

现今,日本掌握了大量海外矿山,同时又是“城市矿山大国”,金银等贵金属拥有量世界第一;日本被称为“国民酷值”(文化产业)第一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公布日本创新力全球排名第一;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世界人均寿命日本第一。如此等等,还有很多……                            


第一章内容提要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毕竟实力雄厚,靠着财团内部的互相扶持和政府的金融改革,日本经济慢慢地转危为安。

      日本成功完成金融业的改革重组,银行效益明显改善。日本六大金融机构2005财年中期的税后纯利达到1.4万亿日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日本已经毫无疑问地巩固了多年来世界第一债权国的地位,伴随着其海外资产不断壮大,它正在向着金融帝国的目标迈进。

       日本不像中国卖廉价产品和劳动力,也不卖自己的企业,而且它向海外大量输出资本,同时又积累了高额外汇储备,到底从哪儿来的钱?

       所谓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遇到麻烦的是日本的“在地经济”(GDP)。但日本企业的海外行动证明它的“离岸经济”是在稳定地、高质量地成长中。

       当一个人成熟了,重量变化就不再那么明显,但你不能据此说明他的身体不好。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年人,身体依然强壮,经济依然向好。

      近十年来,日本很多大企业从传统产业领域退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装备制造业等扩大市场空间以及领跑幅度。

      以日本为鉴,中国应该更注重产业升级,注重对物流渠道的控制,完成在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并形成类似日韩的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财团)。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  “日本第一”不是过去时
1.1 日本教训敲响中国警钟
 谨防高盛唱多中国
 “捧杀”到“棒杀”
 内滞外强 明退实进
1.2 日本依然世界第一
 日本的财富暗流
 打造了一个“海外日本”
 谁说日本是资源缺乏的国家
 更多的日本第一
 用综合指标评价日本
1.3 揭开“日本失去十年”的假象
 用GDP偷换GNP的概念
 日本经济转型与战略调整
 一场无形的战争
 日本财团正在部署中国战略
1.4 日本财团不是昨日黄花
 竞争的实质,“商权”之争
 转型创造新生
 经营业绩实现“大丰收”
1.5 真实的日本制造
 日本制造不仅仅是日本家电
 日本制造怎么了?
1.6 产业升级远重于GDP赶日超美


第一章的背景资料:

日本装穷为哪般?

      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告诉人们,太强和太弱一样,都会是不安全的。强大要有一个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失去安全。上世纪80年代,雄起于世界的日本经济十分张扬显赫,四处扩张,日本威胁论甚嚣尘上,结果是四面楚歌,招徕了一片喊打声。

      1989年,在美国国会传阅着一份《日本对美国经济侵略的文件》,言词激烈地指出:“美国正面临着两种世界战争,即与苏联的军事斗争和与日本的经济、技术斗争。”该文件还认为,美国拥有核武器,有足够的能力阻止苏联的进攻,但却没有相当于核武器的经济手段足以阻止日本的经济、技术侵略。

       西方一些战略家开始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像一次、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在陆上、海上进行血与火的拼杀,军事实力的强盛在作战中起决定作用。而未来的战争,是信息战、科技战、教育战、经济战,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整体较量。

       美国的杰克•安德森和戴尔•尼阿塔在《华盛顿邮报》刊文鲜明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是一场经济战。”而在这场表面稳定而内在剧烈的持久的经济战中,美国正走向失败,其主要对手是日本。为此,美国政府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

      1989年,美国以不公正贸易为由正式向日本提出了“超级301条款”,对日进行制裁。美国提出了200项以上的改善结构障碍的条款,从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批评开始,涉及到日本的经济政策、企业行为、商业习惯,甚至于日本的产业文化,最后归结到打击和“改造日本”的目的。

       克林顿总统于1993年1月上任后不久就设置了国家经济会议(NEC),接着又设立了国家情报会议(NIC)。接着,克林顿总统对国家情报会议的负责人约瑟夫•奈说,要将中情局的活动目标从对付俄罗斯转向日本的财界和政界。克林顿还要求《日本第一》的作者沃格尔与约瑟夫•奈一起工作。

       经过一番被美国打击的痛苦体验后,日本一改其咄咄逼人的强大气势,借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短暂颓势,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始终无法从颓势中走出、失去了10年美好光阴的虚弱巨人。整个世界一改过去对日本戒备和警惕的心态,转而用同情或嘲笑的目光关注和打量起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经济巨人了。  


第一章之“难忘的记忆”

      2009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接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培训部的赵忠仁发来的电子邮件,希望我为他们的40多位制片人做一次讲座。经过与培训部领导的多次沟通,最后确定了主题是“日本模式PK 拉美模式”。然而,我在这个主题演讲的第一部分设置了一个标题“日本依然世界第一”。

      长期以来,我们对经济实力的排名仅仅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样一个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日本媒体早在2008年4月份就报道称中国GDP即将赶超日本。同时持这种看法的国内经济学专家不在少数。然而,GDP无法反映出国民教育、公共服务、公民权益等方面的差距。

      事实上,从各种经济和社会指标看,日本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被视为世界第一的美国。如果仔细分析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分化)、工业产品能耗(节能环保)、新技术专利量、失业率、犯罪率、人均寿命、国民储蓄与负债、国家的债权与债务等指标,日本的表现都优于美国。

      借用这次给央视制片人讲座的机会,我希望能提醒他们更多地从微观的视角去看日本。我一直有个不解的疑问,中国的媒体是不是因为找不到中国其它可以超过日本的指标,所以才整天在“GDP超日本”上做文章?也许是我们的国民已经更习惯于接受矮化日本的新闻报道。

      在中国的众多媒体当中,我感觉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是最有忧患意识的媒体,刊发的文章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环球时报》时刻提醒着我们的国民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充满了战争、陷阱与危机,我们应该时刻面对世界列强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制和挑战。

      在2009年的7月份,《环球时报》国际评论部记者刘颖找到我,请我为该报撰稿。因为平时忙于新书的创作,很少能抽出时间写文章,往往都是口述的方式,刘颖不怕麻烦地把录音内容整理成文字,向她这样敬业的记者值得钦佩。在此,我选择了“产业升级远重于GDP赶日超美”这一篇收入在本章中。

      与高颖一样,《经济观察报》的记者王延春也是一名出色的女性记者,她也及时注意到了我对日本财团的研究。采访我之后,她于2009年9月30日发表了“日本商社的秘密”一文,引起了学界的更多关注。随后,她又刊登了我和助手王维撰写的一篇文章“真实的日本制造”,被收录在本章中。

      —— 本文摘自《瞄准日本财团》(白益民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m.syxtk.com/wzzx/llyd/jj/2013-05-02/1978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