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第二轮战略经济对话理所当然地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相信大部分关注中印关系的中国人也都赞成保持和推进中印合作关系,而经贸又是中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有云:大国关系不仅要好看,更要好吃;经贸往来就是使得中印关系分外“美味”的东西,而且发展迅猛。
论贸易,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印贸易不过49.46亿美元,到2010年已上升至617.60亿美元,年均增长37%,在此期间中国外贸总额从6207.66亿美元上升至29727.61亿美元,年均增幅22%,比中印贸易年均增幅低15个百分点。而2000—2008年间全球贸易额年均增幅不过12%,印度2005—2009年间进口贸易额年均增幅为14%。[1]2011年,中印贸易又增长19.7%至739.1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印出口505.43亿美元、增长23.5%,增幅比同期中国出口总额增幅(20.3%)高3.2个百分点。时至今日,印度已经是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进口大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论海外工程承包,2010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1.7025亿美元,当年54家中国企业跻身美国ENR国际承包商225强排行榜,完成海外工程营业总额占225强海外营业总额的13.2%,首次跃居全球首位。[2]这一年年印度是我国海外工程最大市场,在印完成营业额52.5532亿美元,占总额的5.7%。论直接投资,2011年末中国在印直接投资存量已达6.5738亿美元,[3]三一重工、华为等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企业都经营得有声有色。
迅猛发展的双边经贸,令中印两国人民均享其利。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作为中印双边贸易中的顺差国,中国固然赢得了扩大出口市场之利,印度消费者也得以享受到了价廉物美的中国消费品。事实上,如同全世界其它国家的低收入者一样,对于印度数以亿计的低收入者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倘若没有“中国制造”,他们不可能承担起许多现代消费品的价格。同时,价廉物美的中国资本设备也使印度得以较快改善其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短板。
然而,即使不考虑印度方面许多无谓的政治猜忌,印度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印双边经贸的干扰也已经相当严重。近10余年来,印度成为国际贸易界“异军突起”的新兴贸易救济大国,而中国又是印度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如化工产品领域,截至2012年6月,国外对华化工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合计309起,其中印度一国就发起了89起,等于欧盟(46起)、美国(43起)两家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调查之和。就总体而言,截至2012年6月,印度仅对华反倾销案件就有152起,此外还有一系列保障措施、提高进口关税等等限制性措施。
作为一个大国,印度期望发展本国制造业的心态我们能够理解;问题是发展制造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优质人力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鼓励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常常非但无助于实现上述改进,反而制造了新的障碍。如印度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力设备厂商的销路而对进口电力设备征收19%进口关税,中国电力设备厂商沦为此举最大受害者,但印度用户不仅普遍对国内厂商的低效、恶劣服务和此项保护措施啧有烦言,而且普遍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设备,印度根本不可能填补其迅速扩大的电力供求缺口。2012年7月末大断电令半个印度陷入瘫痪之后,限制进口电力设备的负面后果进一步凸显。
也正是由于印度实施的不少贸易保护措施并无可行性,印度政府常常不得不因在实践中碰壁而朝令夕改。棉花出口禁令、零售业市场开放之争、……诸如此类频繁的政策反复已经并将继续严重损害印度法规政策的威信,损害印度市场的信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既不因印度实施贸易限制而非常惶恐,因为他们认为印度政府碰壁之后自会改变立场;也不因印度宣布放宽市场准入而太过欣喜,因为他们认为保不准就会因为印度国内政治斗争而收回市场准入。
既然如此,既然近两三个月来辛格政府一反常态,不顾阻力力推新的经济改革举措,何不痛下决心清理掉这些妨碍中印经贸正常发展的障碍?
(2012.11.26,仅代表个人意见)
[1] 世贸组织:《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第28—29页。(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0,pp28-29。)
[2]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司长王沈阳:《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中国商务年鉴-2011》,第349—350页,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年。
[3]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管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