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新自由主义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思想根源

作者:权衡   来源:人民日报  

  原题:危机反思、道路自信与中国梦

  作者: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权衡(执笔)

  2013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全球生产和贸易增长处于近年来的低谷,直到目前复苏和增长仍然处于十分脆弱且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判断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结合西方新自由主义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实质和后果。这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

  2008年8月,美国最大的住房贷款机构“两房”(其贷款额占美国住房贷款总额12万亿美元的44%)因亏损而市值下跌90%,以至同年9月7日被政府接管,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一时间,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倒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华盛顿互惠银行等金融机构被收购、重组,市值大跌,相关跨国公司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也被相关金融机构拖下水。

  问题不仅如此。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严重影响令人不寒而栗: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损失约50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全球一年的经济产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迅速下降,失业、萧条等犹如梦魇一般相继袭来。国际金融危机也使得新兴经济体遭受重创:2008年,巴西股市遭受巨大损失,巴西货币里尔贬值35%;南非的黄金和白金等贵金属出口受挫,食品和电力价格飞涨,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大幅攀升。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演化蔓延,还带来了欧洲国家一系列的债务危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2008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冰岛几乎陷入经济崩溃,面临破产,股市持续狂跌,中央银行倒闭,冰岛克朗兑美元贬值近50%;希腊等国家濒临破产,甚至引发了欧元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尽管欧美各国政府积极应对,但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内不仅没有明显的缓解迹象,反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降,实体经济增长放缓;中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失业进一步加剧;人们收入下降,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持续动荡,愤怒的民众走上街头。一时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在“占领华尔街”的浪潮中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实质。

  新自由主义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思想根源

  在国际金融危机何以发生的问题上,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从根本上说,西方新自由主义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和蔓延的思想根源。危机的实质是新自由主义本身的危机,危机的后果也从实践上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世界经济周期性发展的表现,是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结果,即全球性产能过剩、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失衡使然。其实,从深层次根源来看,危机的发生和持续发酵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本质上是西方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结果。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风靡一时的“华盛顿共识”就是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曾经被视为新兴经济体和转型国家解决发展问题的“良药”。这些“良药”既导致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型中出现了“大休克”和“大阵痛”,又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身陷中等收入陷阱,更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和蔓延的根本原因。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与发达国家长期倡导的不加约束的金融自由化密切相关。金融自由化、失控的金融“创新”以及由此导致的过度消费、过度投机,最终导致金融泡沫破裂和实体经济遭殃。正如美国共产党主席萨姆·韦伯所说:许多人觉察到了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金融自由化是把美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带到万丈深渊边缘的深层原因。

  其次,西方新自由主义者鼓吹私有化,认为私有化必然带来自由民主和经济效率。他们普遍认为:“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但是,私有化与市场化结合,必然导致“经济人”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他人利益,甚至出现损人利己的“不经济”现象。私有化不仅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两极化,而且导致生产和交易的盲目和无序竞争。

  固然,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信息化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但是,私有化的利益最大化和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储蓄、过度投资,使得国际经济贸易平衡实际上是一种“恐怖平衡”。因此,国际金融危机愈是蔓延,人们就愈是感受到金融衍生品创新背后的贪婪和无节制,感受到私人利益集团暗中操纵金融机构的肮脏和残忍,感受到经济私有化扩大两极分化的荒谬和伪善,感受到全球化扩散机制使得危机蔓延更快、破坏性更强的阴鸷和险恶,也就深切感受到,是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分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结构性的严重失衡和分配不公。

  事实证明,西方新自由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就必须与长期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价值观体系,特别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思潮划清界限。没有思想体系上的重构、制度建设上的重建,就不能根除滋生危机的思想根源,也就不能真正避免周期性危机的发生。

  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告诉我们,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搞新自由主义,也是死路一条。

  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一大二公”,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指令性计划。不可否认,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0多年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风雨兼程、3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表明,与信奉新自由主义的欧美等国不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秘诀,也是我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能够快速有力应对的体制保障。正是不迷信私有化、自由化,在“华盛顿共识”大行其道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走自己的路,我国才能依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依靠政府适时适度调控克服市场自发作用的弊端,并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不断探求最优组合方式。实践表明,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能够做到应对及时、举措有力,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特征密不可分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日益彰显,并在13亿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危机使人反思,实践给人启示;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不能停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m.syxtk.com/wzzx/llyd/jj/2014-01-14/2456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