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万字长文揭秘:北斗的“世界领先” 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万字长文揭秘:北斗的“世界领先” 是如何炼成的?

告别受制于人!

1993年,我国“银河号”货轮从天津港出发前往伊朗,行至印度洋公海海域时突遇美国拦截,称该货轮涉嫌运输化学武器,要求上船检查。就在中方考虑如何回应时,美方直接切断了货轮的GPS信号。一时间,“银河号”在海上失去方向,寸步难行。

时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沙祖康回顾这段历史时,连用了好几个“窝囊”:“拒绝,窝囊,我们要背黑锅;让他们去查,某种程度上我们受到了侮辱,也窝囊”。

看人脸色的滋味不好受。次年,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北斗正式起航。

27年后,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举行,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三代中国北斗人,用27年的青春和血泪,为全人类提供了“中国方案”。

目前,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应用,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区成功落地。

时至今日,北斗系统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预测,到2020年,北斗导航产值将突破4000亿元。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是北斗系统的口号。随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天上建好”的目标已宣告实现,未来北斗产业的发展重心将转移到“地上怎么用好”。随着底层应用场景趋于丰富并真正服务于社会,“北斗+”将延伸出更多商业路径,北斗相关的产业规模势必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实你已经用上了北斗,只是不知道,还管它叫GPS”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专访了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采访开始,这位人送外号“北斗狂人”的总设计师,就率先为北斗“安利”了一把。

林宝军介绍,现在国内70%智能手机的芯片已经同时支持GPS和北斗。很多人感知不到北斗系统,是因为手机厂商、地图软件的制造商往往用“GPS”来代替所有卫星导航系统,大家也习惯说“打开GPS导航”。

现在世界上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为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定位系统(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就像水和空气一样,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导航,林宝军道出依赖背后的奥秘:“我们80%的生活都和位置和时间有关,所以北斗三号组成的网是和百姓生活最密切的一张网。”

北斗三号组网星模型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摄

北斗三号的非常“1+6”

北斗三号到底是一张什么网?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说,“北斗三号是功能强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功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世界一流的定位背后是过硬的实力。林宝军介绍称,“除具备其他三大导航系统都有的定位功能外,北斗三号还提供‘1+6’的特色服务,即全球短报文、区域短报文、星基增强、地基增强、搜救服务和精密单点定位”,性能方面也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短报文通信可谓频立战功,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用卫星信号发送短信”。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由于震中受灾极其严重,通信、电力、交通全部被破坏殆尽,抗震救灾指挥部完全无法与震中取得联系。

次日12时,指挥部总站值班监控屏幕上,一个信号红点突然出现,“灾区有人用北斗了!”空降兵勇士携带“北斗”终端深入重灾区,打开了灾区与外界的通信通道。

美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的这一功能赞不绝口:既能够知道你在哪里,也能够知道我在哪里,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渔民出海遇险时,就可以通过北斗来求救,他不仅能把自己的位置和情况发出去,还能收到回复,渔民知道已经有人来救他了,心里多踏实。”林宝军说。

北斗三号组网成功后,系统整体的短报文通信服务完成升级拓展,区域通信能力达到每次14000比特(1000汉字),既能传输文字,还可传输语音和图片,并支持每次560比特(40个汉字)的全球通信能力。

不过,据林宝军介绍,目前全球短报文容量有限,想要真正用“卫星发短信”还需等待一段时日。“到时候,需要开通授权服务的话,就像去营业厅申请手机号一样简单,不过如果申请的人太多了,可能会像北京和上海的车牌一样摇号或限号”。

现在大部分手机上发挥作用的就是北斗

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三号还有一大特点,即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星座。“形象来说,我们的卫星‘站得高看得远’。”林宝军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

从星座构成来讲,GPS、格洛纳斯和伽利略均采用中轨道地球卫星,卫星轨道距离地球表面约20000千米;北斗系统则采用低中高轨道结合的组网方式,除有24颗中轨道地球卫星外,还有6颗距离地表约36000千米的高轨道地球卫星。“高轨道卫星的参与,让中国及周边地区北斗系统的可见星数更多,定位更快、精度更高,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优势更为明显”。

林宝军打开随身手机,屏幕显示研究院所处的上海张江地区上空,有15颗北斗卫星、9颗GPS卫星和10颗伽利略卫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可见卫星数量的多少对于导航系统定位的精准度至关重要,同时也决定着系统整体性能。

“现在大部分手机上都是北斗和GPS共同作用,但咱北斗的可见星多,所以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北斗。”林宝军说。

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可用性优于99%,这意味着在一年365天中,用户可在超过99%的时间内,享受到由北斗提供的服务。

给“瘦身”的卫星搞批发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国北斗在建设完成之后,还一口气拿下了3个“世界第一”,即卫星数量世界第一、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以及卫星组网速度世界第一。

目前,北斗三号共发射35颗卫星(含5颗试验星),美国GPS系统为31颗,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为24颗,欧洲伽利略系统为22颗。

“为了快速实现‘一箭多星’,卫星的个头儿就得变小,性能还不能减,寿命还得长,还得稳定,这个太难了。”林宝军说。

据他介绍,北斗三号卫星中最小的卫星仅重847.6公斤,比一辆家用小轿车还要轻不少。此前,一颗卫星动辄就是三四吨的体重。据林宝军介绍,北斗组网星体积也“迷你”,主舱体仅长1米,宽1米,高在2.5米左右。

小身材带来高效率。“现在我们的小卫星,在工厂组装好后,直接用车拉走就行了。从上海的工厂拉走,运到西昌发射场调试好具备发射条件,只需要33天,原来至少要3到4个月。”林宝军说。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部署最快时,完成“一年6星”任务,北斗人却完成了“一年10箭18星”的壮举。林宝军骄傲地称,“这速度在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历史上可谓是奇迹了。”

除了给卫星“瘦身”,设计师还搞起了“批发”。

林宝军介绍,“原来一颗卫星从园区设计完毕到打上天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现在我们是一次状态确认,六星并行投产,两星并行测试。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到100个人的团队一年完成了8颗卫星的测试发射任务。”

据悉,北斗三号系统单星研制周期缩短1/4,运载火箭总装周期缩短1/3,卫星入网周期缩短3/4。

此外,北斗系统是全球第一个提供三频信号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这是北斗的后发优势,GPS还在使用传统的双频信号。

在使用三频信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频率信号出现问题,可使用传统方法利用另外两个频率进行定位,提高了定位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据悉,GPS系统也在扩展成三频信号系统。

夹缝里生存的后来者,此前不敢想象能超越美国人

“不再看人脸色过日子”,是北斗系统开通全球服务最重要的意义。除了给中国和世界更多选择外,北斗系统本身的自主可控也至关重要。

“GPS都发展几十年了,特别是好的频率资源、轨道都被它占了,更重要的是相关专利都给它占了,按我的话,我们要在夹缝里生存,这是后来者的难度。这堆技术中国人都没做过,当时难死我们了。”林宝军说。

卫星定位采用的是无线电测距方式,即距离=光速×传播时延。由于光速太快,为了精确地测出距离就必须精确地测出传播时延。这样就使时间精度成为导航的核心。

人们平时所用的钟表,精度高的大约每年会有1分钟的误差,这对日常生活是没有影响的,但卫星定位则需要世界上更准确的计时工具——原子钟。它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稳定的电磁波来计时。

作为北斗卫星的“心脏”,原子钟的每一次跳动都直接决定着北斗卫星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的精度,用林宝军的话来说,原子钟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

“原子钟的关键在于高稳定,北斗三号采用的中高轨道卫星,面临的空间环境更加恶劣,卫星在天上受到的辐射比低轨卫星高了10倍。加上太阳风、宇宙射线等高能粒子,打到卫星的计算机上,更易出错。”

但原子钟的研发过程不仅要面对简陋的条件、技术的封锁,甚至连科研设备也少之又少。

绝处逢生,2006年我国第一台星载铷钟产品一飞冲天,搭载验证取得成功。2012年,在北斗二号后期发射的卫星中,改变了以往的国产铷钟为主钟、进口铷钟为备份的模式,国产铷钟正式全面取代进口铷钟。

经过综合估算,北斗二号系统的精度大致是10米级,北斗三号使用新型原子钟后,频率稳定度提升了10倍,相应的北斗系统定位精度也从10米级跨向米级。

据林宝军介绍,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采用的是“一星两钟”,同时配置两个氢钟和两个铷钟,保证北斗的精度比世界其他三大导航系统高约10倍,每300万年才会差一秒。

为了追上北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曾经难倒人的星载铷钟,批产能力已经达到了每年50台左右。

除攻克原子钟之外,中国航天400多家单位、30余万北斗人集智攻关,相继攻克含星间链路在内的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在这之前,超过美国人这事儿,我们连想都不敢想。”林宝军说。

独家专访|“北斗狂人”林宝军:

要做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世界第一

“在四大导航系统里,原来的目标是争二保三,但我觉得既然上场就要进球,我的目标就是世界第一,否则咱就别做。” 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说。

林宝军被人称为“北斗狂人”,他认为按部就班跟别人走,不可能实现超越。此次他带领的81人首发星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岁,他们用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北斗三号12颗组网卫星的部署任务,实现美国GPS 2到GPS 3 20年才能完成的跨越。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评价北斗三号从设计到具体实施的过程?

林宝军:可以说超乎预期,没有遗憾。团队有自信、有追求、有梦想。

最后一颗组网星打完后,我收到一条短信,说“这颗星终于成功了,我们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实际上,每一颗星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和感情,每一颗星都体现了北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虽然过程有挫折,但我认为这都是前进途中必须交的学费。就像生活,酸甜苦辣咸必须都有。

我们团队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每天绑在一起,干自己喜欢的事业,这就是一种幸福,我为这群年轻人点赞。

《中国经济周刊》:美国苹果公司可以说是领航GPS市场的公司。有消息透露,iPhone12有可能兼容北斗信号,对此您如何看?

林宝军:我估计是必然的,否则iPhone12一定会惨遭淘汰。人类不会有好东西不用,况且北斗系统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

古代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全世界都在用,北斗是中国航天人给世界的又一贡献。建设北斗不是为了称霸世界,是为了造福全人类。

《中国经济周刊》:北斗三号打破一颗卫星上新技术不超过30%的惯例,新技术比例达到70%,底气何来?

林宝军:我压根儿没考虑这个惯例,这是观念的突破。别人认为进口的东西更保险,这是大家惯有的观念,没人敢用国产的。我们团队不然,只要理论行得通、验证充分了,国产不等于不保险。

《中国经济周刊》:北斗三号比计划提前半年完成组网,是如何做到的?

林宝军:用靠谱创新的技术、成熟的工艺,加上充分的地面试验,就可以实现跨越。

一般来讲,我们拿到一个问题,先分析欧美国家在做什么,把这个调研清楚后,找到和他们的差距,确定好关键技术,攻克后缩短差距。但是你想想,如果他们的目标错了,不就把人带到沟里去了?

我的想法是,不要以他们为目标,也不要以权威为准,要以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需求为目标。

像星间链路技术,让北斗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个方向,连美国人都还没做出来,中国人不可能做出来。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做出来了,还使北斗系统的整体精度一下子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北斗三号卫星的自主运行是指什么?

林宝军:就是地面什么都不用管,北斗三号卫星自己在天上工作。

比如,卫星大部分时间是全阳照,但在太阳阴影处,两翼的太阳能充电板就没电了,这时需要地面控制,让蓄电池放电。现在是卫星自己就都操作了。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可以在不依赖地面的情况下自主运行,并保证用户的精度。

《中国经济周刊》:芯片是卫星最核心的元器件,北斗三号的“心脏”采用中科院研发的国产龙芯,背后原因是什么?

林宝军:北斗三号在天上要实现星间链路、轨道运算、运行管理、波速指向和路由等功能,需要很大的运算量。

原来我们用的是欧洲sc80c32芯片,为了满足上述功能,需要用好多块芯片合起来。国产的龙芯,一片是它运算能力的10倍,所以我们下决心用。

另外,在天上工作时,sc80c32芯片大概一周会出现一次计算错误,但龙芯累计寿命已经30年了,出错率是零。基本上可以说,一片龙芯是10片欧洲芯片的能力。

所以说,国产不等于不好,国产不等于不可靠。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北斗三号35颗卫星中,有出现问题或者故障的小卫星,系统还能正常运作吗?

林宝军:从导航原理来讲,只要见到4颗星就可以定位。北斗星座在设计之初已经考虑了必要的冗余,打到天上的星,比我们正常功能需求要富余很多。这样做就是希望当一两颗卫星出现问题的时候,全球用户仍然能正常使用。

《中国经济周刊》:虽然我们的北斗比一般的小卫星寿命更长,可达10~12年,但卫星在轨很难维护、修复和更换,北斗三号服役期满后如何处理?

林宝军:我们会不断地补发备份星。服役期满的小卫星就回不到地球了,让它飘到更高的坟墓轨道去。如果卫星还能满足要求,会继续用。

《中国经济周刊》:北斗三号组网成功,是否说明我们实现了天地一体化?

林宝军:这个网实际上已经实现天地一体化了。

北斗55颗卫星组成的网,是目前中国卫星最多、最复杂,而且最贴近民众的网。其他比如遥感卫星等,大家可能体验不到,导航卫星和智能手机,和咱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

比如我身在运控大厅里,可以每3秒钟看到指定卫星的数据,它在天上到底怎么样,我在地上都能看见。再加上实现了星间链路,我可以给天上的各个卫星发送指令。

《中国经济周刊》:北斗三号55颗卫星,其实是不同的团队在做,怎么保证质量?

林宝军:功能定义成一样,协议定义成一样,协议标准等做成一样就可以了。

上海团队共发射了12颗卫星,长相都差不多,但试验星和组网星“肚子里”的东西会有微弱的区别。我们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卫星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像首发星还没配置氢钟,第二颗星的时候就上了。明年再打星就要上激光冷原子钟了,技术在不断跨越。

《中国经济周刊》:北斗三号组网成功后带来巨大商业价值,“北斗+”“+北斗”的想象空间无限大,您怎么看?

林宝军:确实是无限大。任何数据没有时间和位置的属性,就是无用的数据。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80%都和时空有关。说导航是国家信息的基石,是全人类基础性的公共设施,是国之重器,怎么说都不过分。

大家都说时间就是金钱,确实是。比如说银行结算,时间上差一毫秒结算日期就会变,没准几十个亿就损失掉了。再比如在泥石流之前,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测绘监测到极其轻微的形变,就可以提前安排人员撤退,减少损失。

北斗和百姓生活太密切了,能应用的场景太多。


北斗如何弯道超车GPS?

北斗在天上,北斗也在地上。

去年,作为第一条智能高铁的京张高铁,刷爆了朋友圈。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为北斗系统)等尖端科技,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自动驾驶。

今年,湖北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能在十几天内拔地而起,离不开北斗系统在测绘方面的神奇技能,测量和画线一次成型,向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国速度”。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此次珠峰测高综合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其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卫星测量是重要一环,并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为主。

城市中,共享单车是否停进了电子围栏,小孩老人佩戴的智能手表定位,产业园区中送外卖的无人机……身上都有着同样的印记——北斗。

10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达到3450亿元,2020年有望超4000亿元。

高精度导航或为北斗弯道超车GPS机遇

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600多辆军车组成的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时,世界为整齐划一的“钢铁雄狮”惊叹。

据公开数据显示,各方队之间距离误差在10厘米以内,各方队整体车速控制在10千米/小时,骑线偏差不超过1厘米。

这离不开背后的“秘密武器”——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引航。设备提供与技术支持方是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人们日常使用手机和车载导航时的标准,被称为一般精度导航。“导航精度好起来是几米,也会差几十米甚至百米。像北京和上海的高架桥,桥面和地面相差20米左右,导航就分不清楚你在桥上还是桥下,造成你和司机都找不到具体位置的问题”。

高精度导航的精度可以分成几个级别:亚米级、厘米级、毫米级。“如果用高精度定位,那么车就一定能找到你,停在你的面前”。

目前,一般精度多在消费领域,高精度应用在测绘、无人机、农业等专业领域。随着高精度导航模块体积、功耗、成本的降低,高精度卫星导航已逐步向消费领域进军,汽车辅助驾驶正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级应用。

在高精度导航领域,北斗有弯道超车GPS的机会。8月18日,中南大学与北云科技发布高精度测试报告显示,在开阔环境下,北斗信号和GPS信号性能相当。在树荫遮挡、水池多径和各类干扰环境下,北斗的定位精度都明显高于GPS,信号质量指标(抗多径能力、信号稳定跟踪和周跳探测与修复的能力)整体优于GPS。

“北斗在长沙地区的高精度定位效果能够优于GPS,一方面是因为北斗拥有更现代化的三频导航信号,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斗在亚太地区可见卫星达到20多颗,为GPS的两倍。”湖南北云科技有限公司CEO向为说。

业内人士分析,北斗系统发展民用导航市场,除了要在高精度导航领域发力,在一般精度导航领域势必要和GPS正面竞争。作为后来者,北斗系统面临升级芯片等设备带来的成本挑战。

CHIP全球测试中心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表示,“北斗要赶超,就必须在芯片端和专利授权端将成本降得更低。”

自动驾驶拖拉机从无人问津,到有人主动上门咨询

大规模量产是降低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市场需求就显得格外重要,被央视多次报道的司南导航北斗农机自动驾驶设备,已广泛应用于黑龙江、新疆、山东、内蒙古、湖北、广西、上海等地的农业生产中。

司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基于北斗系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信息运行,农户只要按照步骤提前设置好程序,即可按照期望路径进行自动驾驶,无需全程掌握方向盘,只要在转弯时调整拖拉机作业方向即可。

“农忙时,一位司机的月工资能达到数万。加装自动驾驶系统后,农田里开始出现女性机手,甚至3岁的孩子也可以耕种,只需要坐在拖拉机上,按一下启动键就可以了。”王昌说。

好技术在推广时却遇了难题。因为相关设备未能大规模量产,加装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售价比原来高不少,农民们望而却步。

“最开始我们要在拖拉机上加装设备,没有厂商同意,怕价格贵了销路不好。我当时在新疆待了三个月,就为了推广技术。一年后的一天,终于有人跑去拖拉机厂问,有没有出厂就带自动驾驶的拖拉机,开始有厂家找到我们要合作。”王昌回忆道。

近年来,随着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司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设备已纳入国内多个省份的补贴范围,真正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实惠。

北斗6颗静止轨道卫星,“罩着”中国企业走出去

除了开拓国内市场,北斗三号还提供全球化服务,为中国厂家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很多便利。

今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连接的是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导航”)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精度达到毫米级。这是我国首次全程采用国产设备进行珠峰高程测量。

除了导航等传统应用,华测导航还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农业自动化等领域提供高精度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测导航副总裁胡炜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在只有GPS的时候,华测的农业机械在海外很多地方推广不了,设备只能收到几颗卫星,而且GPS的卫星一直围着地球转,地面所在的位置不是随时都能有好信号。

“我们的北斗有6颗静止轨道卫星,3颗在地球静止轨道,3颗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它们始终在我们上方。现在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例如房角屋檐或者树荫下,都可以进行测量,这对我们测绘的体验是大大改善的。同时,对于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大帮助。”

千寻位置首席执行官陈金培表示,“以前大家使用北斗导航系统,最大的顾虑有两个。”第一,虽然我国厂商生产的产品集成了北斗系统,但产品被卖往的有些地方不能享用北斗服务,产品服务和能力被降级。第二,因为当地没有北斗服务,欧洲的手机厂商、汽车厂商首选的卫星导航系统不会是北斗,只有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才会集成北斗系统。

上海西虹桥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松,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适度规范行业标准,规定进口手机厂商兼容北斗系统,提高北斗系统在智能手机端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推动北斗应用。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同3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个国际组织签署了98份北斗导航合作协定,涉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11个。

随着北斗三号加速建设,北斗产业将进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北斗芯片突围战

作为卫星导航产品的核心部件与产业链源头,芯片在北斗产业链中占有关键地位。

8月27日,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在相关产业论坛上首次向公众展示了北斗最新一代的22纳米定位芯片,并透露该芯片有望于2021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据悉,目前国际上导航定位芯片还处在40纳米的平均制程水平。北斗星通22纳米芯片新品,尺寸是上一代高精度芯片的1/4,功耗是上一代的1/5,能满足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市场高端应用需求,在厘米级高精度定位领域具有开创意义。

该芯片实现量产,意味着北斗导航芯片至少在工艺上已经领先全球平均水平两代。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4.6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3.72亿台。

北斗22纳米芯片的量产,不仅对北斗下游产业有强大带动作用,同时也带领国产芯片杀出“突围”。



//m.syxtk.com/wzzx/llyd/jj/2020-11-01/6582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