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李慎明:穷人没什么可榨取,不必对社会主义悲观

作者:李慎明   来源:红色文化网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主导着苏东剧变后的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新的高科技革命,不断加强着自己的金融、科技、文化和军事霸权。笔者认为,对世界社会主义近中期前景悲观者居多。

  对共产党人自己的前途和信心不足的同志,往往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拥有并将不断拥有的渗透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诸多领域里的高新科技叹为观止。让我们对以美国所拥有的以信息技术为领衔的高新技术作如下简要分析,来看看高新科技霸权在将来会如何削弱甚至给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带来灾难。

  第一,在当今世界,以美国领衔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从现代化交通通信工具、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到牙膏、洗衣粉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都是那几家国际知名品牌。高新科技不断发展,物美价廉的产品层出不穷,使国际垄断资本通过超额垄断利润或薄利多销集聚大量财富。

  第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地一点,在瞬间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几何级数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的情况下,当今世界上所有股市、期货、汇率、种种大宗商品等金融衍生品都是世界统一大赌场的有机组成。

  正是主要基于以上两点,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使得穷人愈来愈多、愈来愈穷,富人愈来愈少、愈来愈富。1976年,美国最富有的家庭在全国总收入中仅占8.9%,但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这1%左右的家庭获得了近25%的总收入。换句通俗的话讲,绝大多数穷人已经没有多少钱可供富人再来榨取。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国际局势深刻变化中最深刻、最基础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其他变化的基础和根源,其他变化都是这一变化的派生。

  由于互联网诞生,世界文化霸权者企图运用互联网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蚀遇到了极大的障碍。当然,互联网上各种观点都有,可以说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辟了坦途。人们在争鸣中可以比较、鉴别、提高,这对提高世界各国全社会的理论水平有极大的好处。从局部和短时段看,互联网有着很多弊端;但从长远、根本上讲,互联网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这一崭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有可能会使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应是日趋接近。当然,谁也不否认,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西方世界的社会稳定被寄托在所谓中产阶级即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壮大上。事实上,那些国家中等收入阶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而必然不断出现的一次比一次更大的阶级分化,即其中必将有更多的人陷入绝对贫困的事实之上。据美联储统计,由于房价、股市等暴跌,2007年至2010年间,美国家庭中位数净值就缩水39%;有50%的“中产阶级”在经济衰退期间与原有的经济地位相比有所下降甚至明显下降。

  随着贫富两极分化的不断逐渐加深,各国广大普通民众购买力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大量企业逐渐破产到一定程度,当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大量被抛入绝对贫困行列,当各国主权债务突破无法承受的极限之时,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动乱就不可避免,工人阶级队伍也必将会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更何况,这里所说的中等收入阶层绝大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阶层”。这些人年纪轻,高学历,掌握着各种高科技技术,当这些人被抛入贫困行列之时,他们与本来就处于贫困行列的“蓝领工人”阶层相结合,其斗争的反抗形式和效果便与以往经济危机中有很大的不同。

  2011年9月17日,上千人在纽约游行示威,开展“占领华尔街”的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占领华尔街”行动才刚刚开始。2010年以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以色列等资本主义心脏地区这样经济社会比较稳定的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和骚乱,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完全可以这样预言,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并仍在演进之中,甚至可能是刚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更深刻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危机及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所面临的更严峻挑战可能还在后头。

  有学者认为,无须等待一位现代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笔者对此深以为是。只是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有无数位大大中中小小的马克思,正在继承着当年马克思的事业,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奋笔疾书。随着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进,代表人类绝大多数根本利益并最终代表全人类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必然在全球重新得到新生。▲(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m.syxtk.com/wzzx/llyd/zz/2013-05-02/2073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