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李希光:“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路径

作者:李希光   来源:人民论坛网  

17.jpg

习近平同志倡议的“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向西,经过中亚、西亚、东欧,一直延续到西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部沿海经南海连接东盟后进入印度洋,然后再往西连接中东、非洲和欧洲。如此,形成“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今天,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区域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中心,“一带一路”将联通东亚、中亚、西亚与欧洲成为全球经济新增长动力,全球经济合作将进入“亚欧时代”。“一带一路”将欧洲经济圈、亚太经济圈这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圈链接起来,成为未来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经济走廊,极大地改变世界经济地理布局,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制度性话语权”与“建设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连续37年高速而不间断,人均GDP增长约30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不参与新规则制定,就没有更多优势。而现在中国在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都没有发言权,美国有一票否决权。亚投行的出现,是中国开始撼动世界现有地缘政治经济的里程碑。“一带一路”倡导的合作原则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中国要提高“制度性话语权”,首先要破解美国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上的围堵。比如,在文化上、思想上和意识形态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失去了几千年来与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那种“中国-边地”的二级文化结构,而美国在思想上和意识形态上却与中国的大多数周边国家形成了“美国-边缘”的二级文化结构。今天的美国对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兴趣越来越小,早已经把重点转向联盟建设,包括军事同盟(如美日同盟)、经济同盟(如TPP)和政治同盟(如“民主国家”同盟)。美国为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通过颜色革命等手段,加快蚕食苏联解体后的欧亚大陆碎片化区域,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美国的盟友或有美军基地,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战略上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形成巨大障碍。美国领导的政治同盟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上的,这种世界观把世界简单地分为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而这两者之间是不平等的。一个国家如果是西方民主国家,那就是“我类”;如果不是,那就是“异类”。

“一带一路”文明圈与“文化强国”

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在“东西双向开放”的思路下,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标志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更远的国家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辛亥革命以来被动性地融入世界秩序,转入今天主动布局,将自身发展与塑造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结合到一起。“东西双向开放”下的“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不仅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一个地缘政治合作体、地缘经济合作体,更大的目标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枢纽地带是中巴经济走廊。围绕中巴经济走廊画一个圆圈,那里是西方崛起之前的古代世界,那里是古代中华影响世界的地方,也是世界影响中华的地方。在这个圆圈里,我们发现这是多个国家民族血脉相通的文化圈:这是多个国家与中国语言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共享信仰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文化遗产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有山口、走廊、道路、口岸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高度互补的文化圈。

建设“一带一路”文明圈,等于重塑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文明圈。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而且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新丝绸之路大国博弈的赢家,不仅是“一带一路”的经济领导者,也必须是“一带一路”的文化领导者。

文化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

“一带一路”文明圈是多样、共存、包容、共赢,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种文化清洗和种族屠杀文化完全不一样。2500多年来,贯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文化是基于沙漠、绿洲、草原、游牧、高原为生活基础的特色文化,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古老民族、文化、宗教,今天还存在。丝绸之路欧亚陆路衰败不完全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导致的。19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英国与沙俄在中亚、西亚、南亚大国博弈,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重新划分边界,在传统的丝绸之路的通道上,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例如,英俄对瓦罕走廊边界的划分,把2000多年来的中国、印度、阿富汗、中亚和西亚的最大通道阻隔了。

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标,通过“一带一路”文明圈的投入与建设,争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建成命运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有人疑问中国文化的主要元素是无神论,如何与信奉一神教的国家建成文化和价值共同体?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这是因为其核心是中正平和,崇尚自然,追求和谐,不走极端,不搞民族斗争和宗教战争,这是一个唯一能够团结丝绸之路不同文明、民族和宗教信仰的文化。

通过“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文化强国,不是宣传中国中心论。“一带一路”很多国家都很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宗教、建筑、艺术、历史、领袖和社会制度骄傲。为此,中国要清晰、独到地表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看到中国价值和中国梦,不是狭隘地局限在中国。中国在“一带一路”倡导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梦应该是每个人都想实现和都能实现的。中国需要设计一个能给人留下记忆的核心价值,便于在“一带一路”国家中传播。 孔夫子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毛泽东的价值观是“为人民服务”,“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价值观一定要简单易记。

中国丝路文化价值可考虑用汉字“和”“仁”二字概括,更容易被“一带一路”国家理解和记住。“和”可以概括个人世界观、家庭观、社会观、国家观和天下观最美好的一面;“仁”是人与人之间、邻里间、民族间、宗教间、国家间最为高尚的价值观。“和”和“仁”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习近平同志有关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义利观,更可以创新性地翻译成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英文句子,便于对外传播。“和”和“仁”深刻表达了从周恩来提倡的和平共处原则到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意涵。各国之间必须坚持合作共存、相互关爱、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让“一带一路”成为沿途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和”“仁”还意味着,大国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大国为一己之私到别的国家和别的地区以各种借口制造对抗、制造冲突、制造流血、制造战争。

复杂化、精细化的“一带一路”文化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大国关系。这也应该是“一带一路”文明圈的目标、立场、议程和框架。我们今天看到的中东和中亚的局面是,美国-伊朗对抗、美国-叙利亚对抗、沙特-伊朗对抗、胡塞武装在也门的崛起、逊尼派-什叶派对抗、阿拉伯之春后的中东碎片化。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一带一路”文明圈的建设应该是一种复杂化、差异化、精细化和国别化的文化大战略。

丝绸之路文化有其千年不变的共同文化,如商旅客栈文化、巴扎文化,但更要看到丝绸之路文化是多样化的文化。“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应该细致入微,一国一策,一对一交流、面对面交流、项目对项目交流,不可笼统地把“一带一路”上的文化笼统地分为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中东文化等。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冲突,不仅有大国直接入侵引发的战争,如苏联、美国入侵阿富汗,更要看到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中东文化内的那些国家本身在文化宗教上就不是一家人,如西亚伊朗与土耳其的争斗等。

从古丝绸之路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如帕米尔走廊、天山走廊、兴都库什走廊、喀喇昆仑走廊等。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拉伯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从古到今,这里是大国博弈和谋取控制世界的地方。近代,这里的国家和人民被迫对强势的西方文明作出回应,并在这过程中艰难地塑造新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由于“一带一路”在地理上夹在多种文明体系中,“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一带一路”文明圈需要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即政治和文化上的多极化,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才能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圈的建设,形成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异质性、复杂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不是西方文明上的同质性和排他性,不是二元对立和文明的冲突,而是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上的共生、共存,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文明圈里和谐相处。

 “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要防止引发新的文明冲突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要自觉防止搞一种新殖民主义文化,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美国、英国和法国在这个地区用西方二元对立的排他性文化长期经营,但从塔利班、基地组织、阿拉伯之春到伊斯兰国,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对立,及其表现为“恐战”与“反恐”的伊斯兰与西方国家的军事战争。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例如,文化上寻找合作可行的契合点,提出和实施文化上的共同和共通项目。再如,配合“一带一路”上的经济走廊,设立内容丰富多样的丝路文化走廊,其中包括丝绸文化走廊、陶瓷文化走廊、巴扎文化走廊、商旅客栈文化走廊、伊斯兰建筑文化走廊等。

无论是搞文化强国项目,还是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是很敏感的,如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了解、传播各地文明,而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文化强国的基础是民众间的面对面交流,要从小的项目和小事做起。中国要通过媒体报道、广告、论坛、音乐会、美食节、时装节、体育比赛、现代艺术展、画展、摄影展、电影节、文物展、“一带一路”旅行写作大赛等不同的方式,讲“一带一路”上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跨文化对话教席负责人)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正确引导舆论的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ZDA048。】

参考文献 

①《中国一带一路规划正式公布(全文)》,新华网,20160421日。



//m.syxtk.com/wzzx/llyd/zz/2016-06-19/3851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