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马寒: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从何而来

作者:马寒   来源:昆仑策网  

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战胜各种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冷战结束以后,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共产党纷纷倒台、解散或归于沉寂,西方势力在弹冠相庆的同时,也在翘首企图着中国共产党的“变色”。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在这场世纪大变局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强大的自适应和自调节能力,不仅没有“变色”,而且还焕发出了更加勃勃的生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经受各种严酷冲击而岿然不倒?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而愈加自信?这是西方观察者始终不解的“谜”。他们试图用“维权主义弹性”、“软性权威主义”等学说来解读这个“谜”。虽然从表象上说明了一些问题,但无一从本质上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内要。破解这个“谜”必须探究党的自信之源,即必须从党的自身建设来考察。

一、通过持续理论创新,获得理论自信

近年来,西方政界、学界一直好奇中国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实现不同于西方政党“钟摆效应”的“时钟效应”,并试图从各个角度来探究中国成功背后的“秘笈”。其实,这个“秘笈”再明白不过,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系统地回答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并在深刻回答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95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压迫人民的“帝、官、封”的残暴统治,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天地,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大历史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篇章的同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95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是凭空设想的,也不是学来的、借来的,而是在不断总结28年的革命实践、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和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得来的。这是自现代政治社会诞生以来,任何一个政党都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只凭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就有足够自信的理由。

二、通过持续推进思想建党,获取政治自信

重视从思想上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优势,也是获得政治自信的重要保障。192912月,党在福建上杭县召开的古田会议,开启了思想建党的序幕。会议就极端民主化、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在全党全军开展了第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1942年起,我们党在延安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整顿党的作风运动,破除了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作风对革命的侵蚀,尤其是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毛泽东、刘少奇在七大上所做的报告,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党员思想认识的非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党的空前思想统一。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曾7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党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整党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党内决议,对不同时期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新时期党的新任务、新使命,着力强调思想建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凝聚党心民心,为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由是观之,从思想建设党、凝聚党、团结党是我们党具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提升我们党执政自信的重要法宝。

三、通过加强组织制度建设,获取领导自信

执政党的自信外在表现为拥有强有力的领导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即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赢得“软性”领导权;通过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赢得“硬性”领导权。经过95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由建党初期仅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1万个基层组织的超大规模执政党。由弱小党到强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强有力的组织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曾指出:“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共产党必须扩大自已的组织,向着真诚革命、信仰党的主义、拥护党的政策、并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9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组织建设之路,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强有力的组织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90多年来,党大力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党纪党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在加强自身组织制度建设的同时,党还不断扩展组织辐射,加强民主党派、无党派的统战工作和“工青妇”的服务引领工作,形成了完备的环形组织构成系统和制度管理系统。

四、通过严明纪律,获得执政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95年来,我们党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制订了一系列纪律规定,明确了立党兴党的规矩,为党完成不同时期的领导任务提供了保障。具体来看,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严明政治纪律放在首位。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组群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95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不断强化政治纪律,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突出解决了失之于宽、松、软以及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巩固了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将强化群众工作纪律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是获得执政自信的根本保障。95年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牢牢坚守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纪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哲学和群众观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纪律提到了新高度,将“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同时,着力处理好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等多元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三是依纪依法严惩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建国以来,我们党始终旗帜鲜明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我们党成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在“常”“长”上下功夫,通过修订《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出台八项规定、《问责条例》等强化制度保证,健全权力约束机制;通过打击贪污腐败,提升制度执行力,实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着力铲除腐败滋长的土壤;通过在开展全局巡视、专项巡视等,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以有效的措施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民。

(作者:马寒系中共中央党校社科部)



//m.syxtk.com/wzzx/llyd/zz/2016-08-15/3945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