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吴宣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等同于“普世价值”

作者:吴宣恭   来源:察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等同于“普世价值”

吴宣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战略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激励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引领新时代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以往在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建设中长期使用坚持“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提法,内涵过于空泛笼统,不同人群可能形成不同理解,例如,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憧憬,都曾经是文艺的重大主题和旋律,因而对实践过程缺少实在的具体的指导作用。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遵循,改变了指导思想空洞无力的状态,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冠以社会主义之名,意味着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不是其他社会、阶级的价值观,更不是所谓的超脱一切社会和阶级的“普世价值”。

几十年以来,一些抱有新自由主义情怀的人大肆赞扬西方国家的“自由”、“平等”、“民主”,炮制大量论文、诗歌,美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盛赞他们的“文明”和“富强”,甚至歌颂他们的殖民行为对落后国家发展的促进,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政权诋毁为“专制”、“暴政”。在这24个字被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后,他们更是欣喜若狂,以为这是“普世价值”的回归,企图利用它去证明以前批判“普世价值”是错误的。

诚然,如果单纯从字面上看,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等,早在几百年前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口号,敬业、诚信、文明、友善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立德树人准则,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提倡爱国,实行法治,追求富强,宣传社会和谐。从历史上看,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等口号确实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但是,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自由平等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不同的阶级关于自由平等的含义和诉求是不同的。资产阶级宣扬自由平等,是要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争取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合法地位和劳动者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权利,以自由平等保障商品经济关系,使他们能够通过“公平”购买劳动力以剥削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对于劳动者,自由意味着有权选择雇主,却永远无法挣脱资本的锁链。资产阶级利用民主口号,争取和依靠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主夺取政权,之后就利用他们的法治维护他们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的经济政治制度,奴役和剥削劳动人民,保护他们的阶级利益。他们提倡诚信敬业,就是要劳动者信守雇佣合同,老老实实为他们干活,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且顺利地通过市场交易加以实现。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却装成友善,高谈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义也讲自由平等,却是主张劳动人民摆脱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成为生产资料和社会生产的主人,组织“自由人联合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在生产中平等互助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共同享有自己创造的丰富劳动成果,使劳动人民得到自由发展的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人们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低分明、分配不公、财富悬殊将会消除,社会长期存在的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的行为将会消失,劳动人民将真正建立起团结、合作、友爱、和谐的融洽关系。可见,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根本不同的,更是对所谓“普世价值”的深刻批判。

新中国建立和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在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下,劳动人民意气风发,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热潮中,普遍形成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公而忘私、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新道德风范,雷厉风行地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培育了艰苦奋斗勇于战天斗地的大庆式、大寨式英雄群体。共产党队伍涌现大批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丑恶腐败现象和陈规陋习也被荡涤干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价值观的宣传上,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排列,而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新型价值观,准确揭示它们包含的扬弃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最深层次要素”和深刻意义,使它们符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才有助于“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仅如此,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研究,还可适当增添一些比较鲜明的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容,例如心为公、行利群、崇奉献等等,引导人民大众看清社会发展的远景,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全民的普遍的价值取向,具有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多数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如公民道德规范的要求不能是“奉献”,而是“敬业”、“诚信”、“友善”等底线伦理。这是值得商榷的。他们想树立的只是居于“底线伦理”的价值观,而把它们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割裂开,究竟是有利还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我国民主革命先导孙中山先生在旧社会都到处宣传“天下为公”,难道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反而不能讲



//m.syxtk.com/wzzx/llyd/zz/2017-12-20/4783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