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从《实践论》视角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者:黄德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从《实践论》视角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黄德安

《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本文从读《实践论》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维度,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谈几点学习体会。

《实践论》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笔者认为,不忘初心包括莫忘《实践论》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主要是反对教条主义),这是因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将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它们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尤其是教条主义,它的特点是不从实际出发,用本本主义来对待中国革命实际,是典型的削足适履,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极大危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教条主义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近5年之久,党内教条主义者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极大危害,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只能从逆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进行战略大转移,爬雪山过草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党的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关乎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给即将开赴前线的官兵讲《实践论》,以武装他们的头脑,也给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从此,中国革命事业在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指引下,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也是今天在新的历史特点和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重视学习包括《实践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根本原因。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实践观点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

坚持实践标准与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

《实践论》全面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了坚持实践标准与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这个重要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另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这两个特点是相通的,这就决定了实践的标准与人民利益的标准是有机统一的,正因为这种统一蕴含于党的思想路线之中,所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的领袖们在不同时期对此都作了深刻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从不同维度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明地表达了十八届中共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就是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入手,全面从严治党。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并作出深刻阐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条红线。

以创造性的实践推动宏伟目标的实现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也就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毛泽东认为科学理论的指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实践论》中引用了列宁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来说明科学理论的重要性。这些重要的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黄德安)



//m.syxtk.com/wzzx/llyd/zz/2018-01-14/4827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