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何干强:公有制经济严重下降,应如何对待?

作者:何干强   来源:察网  

 公有制经济比重严重下降,这是不少地方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实施私有化“改制”的结果;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扩大,超过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允许的限度,这正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拉大、产业结构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腐败屡禁不止等不良现象的根源。主张“放手、放胆”不加限制地发展私营经济,这是违反国家宪法的。如果不加制止,造成的后果势必严重。须知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私有化”改革的喧嚣声中改旗易帜的。

 新.jpg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第二版已发行五年。2012年11月,中共召开了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我们决定遵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对本书做第三版修改。

这次修改遇到两大问题。一是,现实中公有制经济比重严重下降,应当如何对待?一是,经济学是否应当去除意识形态?

关于第一个问题,理论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目前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民营经济(私营经济)比重上升,这已成事实;因为只有私营经济才有效率,所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本该达到的目的;至于出现居民收入两极分化,可以通过政府财政的“再分配”来缩小。如果同意这种意见,本书就需要做根本性修改。

我们否定了这种观点。因为公有制经济比重严重下降,这是不少地方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实施私有化“改制”的结果;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扩大,超过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允许的限度,这正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拉大、产业结构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腐败屡禁不止等不良现象的根源。主张“放手、放胆”不加限制地发展私营经济,这是违反国家宪法的。如果不加制止,造成的后果势必严重。须知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私有化”改革的喧嚣声中改旗易帜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上层建筑必须维护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否则,社会历史就会出现曲折或倒退。中国由当代国际环境和国情决定,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改革方向,才能走上科学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新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得出的基本认识。私有化造成的不良现象从反面告诉人们,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

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绝不能根据目前私有制经济过量的暂时现状,就无原则地夸大私营经济的作用,甚至修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相反,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制止私有化上发挥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实践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在本书第三版中,坚持了前两版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继续旗帜鲜明地阐述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追求真理的经济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关于第二个问题,理论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不应涉及意识形态。像本书论述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差别、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经济利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中国未来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前景等,就被认为是“意识形态化”,不属于经济学的内容。如果同意这种意见,本书就需要做重大删改。

我们也否定了这种观点。不错,理论经济学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前者论述对象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后者论述对象是思想的社会关系,是论述意识形态的。但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过渡性经济形态中,物质利益关系的本质,仍然是阶级关系,分析这种物质利益关系的理论经济学,就不能不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因而必定具有阶级性。因此,虽然经济关系不同于意识形态;但是反映经济关系的理论,则不能不具有意识形态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否认自己的理论具有意识形态性,他们常常标榜自己的理论客观而公正。其实,西方微观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实现“自利”为分析经济效率的前提;西方宏观经济学则以保证“企业家”获得利润为论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前提,而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和“企业家”,实质上就是资本家。可见,西方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很讲意识形态的;只不过往往把这种真实目的隐藏起来,这正好表现出这种理论的虚伪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公开宣告自己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这决定了它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地分析现实的经济关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本书既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不屑于被认为“意识形态化”。当然,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不等于简单地“喊口号”、“讲空话”;而是要在实事求是地揭示经济规律的过程中,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有必要阐明,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必须重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本书第三版继续把实现广大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践过程作为全书的主线。这次修改,主要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在理论逻辑上,做了进一步完善,对某些章节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删改,压缩了篇幅,全书由原先的24章,压缩为22章;根据本书主要用于普通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需要,在论述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小标题;体例上,增加了“本章重要概念”;并对经济数据做了修订,尽可能使用新的数据。

我们把本次修改作为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实际,学习和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主编和副主编多次研讨了结构的某些调整和内容修改问题。全体第三版编委参加了修订本书的理论研讨;大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分别承担了一定任务,推进了本书的修改工作。

最后,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附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主编何干强、副主编冯泓)是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图书、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版、第二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2009年2月出版,第三版由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本书贯彻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力图实事求是地从理论上再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形态;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突出自主联合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把实现广大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践过程作为全书的主线,构建起反映这种实践过程的理论逻辑体系。本书作为普通高校教材,获得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奖。

【何干强,察网专栏学者,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m.syxtk.com/wzzx/llyd/zz/2019-12-01/6005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