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独山不独

作者:珞珈散人   来源:侠客岛  

独山不独

珞珈散人

5ab5c9ea15ce36d3a8088728885ec381e850b1ca.jpg

文/珞珈散人

这两天,独山县举债400亿元、留下一地烂尾楼的新闻引发热议。

早在2019年,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就被媒体披露盲目举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导致当地政府债务风险激增。

这种“大胆地举债、悄没声儿地跑路”并非孤例。据岛叔这些年的调研经验,“举债式发展”、“折腾式治理”已成为部分地方政府的惯用套路。

何以至此?

转型

近年来,地方发展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如果说过去地方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现在一些地方的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靠土地、金融、政策杠杆来驱动。

有的地方把此前的发展模式称作“传统发展模式”,各地基于传统优势,通过长期积累,实现经济发展;相较之下,如今的发展模式能在短期内见成效,因而也更受推崇。

比如,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时,通过提供土地、电力,进行税收优化、审批程序优化等,可在极短时间内凭空培育出一个新产业。一些地方甚至喊出“打造百亿、千亿产业”的口号。

这些口号的出现,的确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资金、技术、市场空间,再加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红利逐渐溢出到中西部地区。

一些高能耗、环境污染较大、税收贡献不多的产业,可能在东部地区面临淘汰,在中西部地区却是“香饽饽”。哪怕没有任何产业基础,只要某个地方的政策到位,就会有企业组团投资,在短期内造出一个产业集群。

岛叔调研过的几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均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出在全国市场占优势份额的产业。这些产业能在一两年内落地,完全是基于当地迫切的发展需求及政策优惠。

举债

“转型”为啥要“烧钱”?

一些有“见识”、胆子大的地方官员很难满足于普通招商引资基础上的快速发展。毕竟,产业发展再怎么迅速,也需要一个过程。真要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地方面貌,能“撑起门面”的,只有基建和房地产。

这两个领域投资需求大、对GDP拉动明显,还能让观者“眼见为实”,表面看那叫一个“稳赚不赔”。

可一旦对房地产和基建上瘾,地方政府、开发商甚至老百姓就没了回头路。怎么讲?为了保持当地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速,教育、医疗等公共投入统统要围绕着房地产转。

岛叔前些年在北方某贫困县调研,该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当年却有总投资约400亿的多个工程同时开工,其中多数以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基础设施)进行。

尽管县城里到处是烂尾楼、当地政府天天忙于处理“老板跑路”等各类纠纷,但既然面子上还算“热火朝天”,也就没人去想欠下的债要怎么还。

尽管“不唯GDP论英雄”的呼声近年来越来越高,但就岛叔所见,“经济增长”已深深融入部分地方政府的治理逻辑。有人评价:“如果不抓增长率,地方政府就不知道做什么;不考核GDP,就没办法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做客观衡量。”

的确,只要GDP增长,地方经济就会活跃,群众就有更多收入,各级官员会更有干劲,当地也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只不过,这些景象,有些是真相,有些则是假象。

根源

遗憾的是,假象越来越多。

这一方面要归咎于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另一方面也与其背后的制度推力密切关联。

首先,地方官员的任期有限,短时间内既要树立个人威望,又要做出政绩,难免“新官上任三把火”。

岛叔听过一个说法:在有些地方,县领导到任的头两年,威望颇高;到了第三年,如果还没有高升的消息,威望就会下滑;第四年若还没动静,就没人愿意再听其指挥。毕竟,主要领导不挪位置,下边一帮人的前程就会被耽误。这年头,谁还等得及?

出于高效治理的需要,有的地方一把手往往用尽各类政策工具,只要其愿意,就可通过合理合法的政策工具来贯彻个人意志。一旦某项工作成了“一把手工程”,地方党委政府就可通过合适的方式(如成立指挥部、调动纪委督查)保障政策落实。

级别高的干部或能通过政府资金、政策倾斜成功推动项目运转;级别没那么高、又想干出政绩的官员,则会想方设法运用政策杠杆、投入1元钱恨不得撬动5元,把地方“门面”做出来。

岛叔走访过的几个中西部县乡村振兴“示范点”,几乎都止步于“盆景”,并无内生发展动力。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因动用政策杠杆过多,背上了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的村级债务。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治理逻辑说起来也不复杂:地方官员只要运作得当,保证相关项目在自己任期内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爆雷情况,就可以借助政府信用“金蝉脱壳”。

与之合作的融资平台,也并非对政绩工程的风险一无所知。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要的恰恰是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地方工程中的巨大灰色利益,有时会由官员与平台“共享”。

此外,有的地方以今后若干年的涉农项目作担保,撬动地方企业参与社会扶贫,让企业垫资百亿修建基础设施。当地每年的涉农资金何其有限,地方企业心知肚明,但“人在屋檐下”,又不得不响应号召。

俗话说得好:不折腾,不成事;一折腾,就有用。这是政绩工程的“门道”所在。下大力气堵上这“吞金”巨口,独山县们的“奇观”才会彻底消失。



//m.syxtk.com/wzzx/llyd/zz/2020-07-16/6399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