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河南暴雨,“恨国者”翻车!

作者:刀剑笑   来源:补壹刀  

河南暴雨,“恨国者”翻车!

刀剑笑

  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已在郑州导致25人死亡,7人失联。

  下午刚从河南防汛新闻发布会传来的最新消息,让连日来牵挂河南灾情的人们心揪得更紧了。目前的数字还是基于“不完全统计”,接下来遇难人数可能还会增加。

  悲痛震惊之下,抢险救灾是当务之急。

 

摄影:环球时报英文版李昊

  河北等七省驰援灾区,中部战区星夜兼程持续投入兵力,给这场大救援的速度和力度提供了注脚。网络上,不断有人喊出“郑州挺住”“河南加油”,很多企业和明星也为灾区捐款........

  举国抗灾之际,舆论场还是出现杂音。

  有人编造郑州地铁等受灾点伤亡的谣言,无端指责官方救援不力,又拿“城市的良心”下水道说事,如此等等。不过,这些“不是蠢就是坏”的声音立即遭到主流声音的驳斥。

  导致如此严重的损失,当然要有反思。

  但这需要基于充分详细的信息和客观理性的评估。当前,尤其不能干扰救灾这个第一要务。

  01

  21日,#K226次列车请求紧急救援#快速攀上微博热搜榜首。近9亿的阅读次数,直观反映出举国上下对河南尤其郑州灾情的关切。

  洪灾爆发以来,大多数人都在急灾区之所急。他们帮忙扩散求助信息,科普急救知识,通过跟踪转发一线救援进展给受灾同胞也给自己打气,“郑州挺住”“河南加油”......

  但也有极少数人又趁机带起了节奏。

  有人散播人员伤亡的不实信息;有人搬出雨果那句“下水道是城市良心”,质疑郑州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不足;有人指责官方救援不力......

  一场暴雨浇出“体制问题”,好熟悉的逻辑。

  不过,杂音或嘲讽没能带偏主流认知,相反却遭到广泛批评和驳斥。

  网友@江上孤舟道出人们对这次洪灾的普遍认知:“这一次大家都表示比较理解,确实因为雨太大了”。

  主要是天灾,这是必须厘清的事实。

  河南究竟遭遇了一场怎样的强降雨?

  这是暴雨引发严重洪灾后,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河南气象部门发布了过去几天的降雨数据,20日下午16点到17点郑州一小时降雨201.9毫米,17日到20日三天降雨量617.1毫米。

摄影:环球时报英文版李昊

  更简洁地总结,就是一小时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三天下了去年一年的雨。

  郑州市内严重内涝,地铁失陷夺去12条生命,不少街道一片汪洋,多座水库河坝出现险情,铁路、公路和民航受到严重影响......

摄影:环球时报英文版李昊

  灾区现场的惨烈,比降雨量数据让人更直观感受到雨有多大。

摄影:环球时报英文版李昊

  洪灾发生后,网上有人翻出郑州打造“海绵城市”的新闻。

  媒体报道说,作为河南试点城市,郑州“海绵城市”建设已近五年。根据之前规划,到2020年投入金额达534.8亿元。而把郑州建设成“海绵体”,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可眼前这场内涝,不就证明“海绵城市”建设失效了吗?

  对于这种观点,生态环境专家吕红亮认为有失偏颇。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降雨千年一遇,一天降了去年全年1/3的雨量,这时候如果只谈工程方法、设施建设标准,是脱离实际的”。

  郑州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吕洪亮认为,“是和其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如果按照此次极端情况来设计,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复旦大学教授包存宽也持类似看法。

  他对补壹刀说,对“海绵城市”的效果可以有反思,但这次情况实在太特殊了:

  雨下得如此之大,“别说海绵城市,就是整个城市都铺上海绵,都不一定能应付得了”。

  02

  一位应急管理问题专家说,他看到网上有关救援速度的指责,但认为那些指责没有道理。

  在他看来,这次灾后救援速度和效率“可圈可点”。

  无论国家防总还是河南防总都在因应灾情演变,不断升级应对等级。相关应急管理部门也在紧张调度。这位学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看到,很多工作人员都在通宵达旦工作。

  国家各方力量也在星夜行动驰援灾区。

  21日最新消息,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等7省连夜调派消防救援队伍,紧急驰援河南。在此之前,中部战区批准调派数千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等加入救援。

  连不少外媒都注意到,驻豫火箭军也出动了近200人。

  社会层面的守望互助也被充分动员起来。

  河南本地媒体中原网发布了一段视频“暴雨中的郑州”,记录了受灾同胞在洪灾中互帮互助的一幕幕。随着前线抢险救灾持续,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和明星在为灾区捐款。

  网络作家@夜雪猫猫显然一直在关注灾情。她在今天上午的微博中说,“救援说实话算迅速有序了。”

  这显然也是应急管理专家和网友们的普遍看法。

  极端性降雨是事实,灾后救援也及时有力展开了,但毕竟郑州地铁被淹导致12人死亡。

  这种惨烈后果,还是引起有关灾前防范的质疑。

  国家交通部今天紧急发文,要求汲取地铁雨水倒灌事件的教训,进一步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对超设计暴雨强度等非常规情况下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

  有自媒体梳理,19日晚到20日,郑州多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些预警如果被严格落实执行,会否避免地铁灌水致人死亡的悲剧?需要汲取的“教训”里,包括这方面的反思吗?

  前面提到的应急管理问题专家说,首先需要弄清楚,暴雨预警在性质上属于天气预报。

  其中包括可能出现什么天气,对应不同预警级别的行动建议,但不会详细到地铁停运那么细的程度。具体采取何种响应措施,需要地方相关部门根据事实具体研判。

  其次,灾害演变和发生过程往往存在一个悖论,即在现场不一定能了解灾情全景状况,而后方又需对传回来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

  结果就是,研判有时不可避免有所滞后。而当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时,可能又为时已晚。

  郑州灾情预警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地铁被淹导致死亡悲剧可否避免,类似的质疑,相信会在反思和“教训”的覆盖范围之内。

  只是,做出结论判断还需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相信事后调查一定会有,但当务之急是救灾。

  03

  不少人注意到,今天是7月21日。9年前这一天,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北京7·21,被很多人当成了极端性天气灾害的代名词。

  郑州受灾后,就有网友说这座城市“遭遇了北京7·21”。

  就在上周,北京刚刚紧急布控迎战了一场特大暴雨。有人对比9年前,说这次应对井然有序,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当年的教训:

  最根本的,基础设施提高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暴雨风险预警机制全面加强,弹性执行体系行动坚决果断......

  那么,9年前后的北京以及现在的郑州,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位生态问题专家对补壹刀说,首先当然是要筑牢底线思维,对极端天气不抱任何侥幸。

  但更需思考的,是如何弥补城市面对重大灾情的脆弱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但我们必须得把一座城市,建成那种能够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样子吗?再遇到万年一遇的呢?

  一个城市真正的“里子”,不是所谓“城市良心”下水管道,而是如何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程度的安全。

  河南遭难的这两天,网上流传一个段子:

  巴黎1872年花巨资修了地下排水长河,“城市良心”有了。结果第二年暴雨,地下河海水倒灌排不出去,巴黎在水里被泡了半年。

  后面还有一句评语,“自然总是用猝不及防教训人类宏大决心。”

  眼下的无奈是,我们敬畏自然,但又不得不抗争它的“猝不及防”。

  (图片来自网络)



//m.syxtk.com/wzzx/llyd/zz/2021-07-22/7036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