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拓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世界历史视野

作者:田世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和方法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 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这表明,学习、研究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加 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这本身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 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呢?

   第一,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来研究。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对这个论断,国内马克 思主义研究者可能都耳熟能详,不过仍有较多学者没有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也应当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备受重视的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仅是指其内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内容的整体性,而且各国各民族发展和创立的具有不同民族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成果、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和创立的具有不同时代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内在部分。有些人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局限于国内, 则不免有时候是自说自话。与此相反,进一步提高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求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世界历史视野,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 历史性的存在,并基于此了解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加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和交流。

  第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积极关注全球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人类的解放学说,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只是地方性、民族性的,在更大程度上,它是世界历史性的。这种世界历史性表现在双重意义上:一是从 空间上论,马克思主义谋求的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解放;二是在时间上讲,马克思主义谋求的不只是当代人民的解放,而且包括未来人民的解 放。这表明,关注全球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所负使命的内在要求。客观地说,在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里,总能看到对全球性问题的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世界 历史性意义的彰显。而在国内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看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中国国内的问题。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理应关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问 题,但这种关注不应把全球性问题排除在外。如果不割裂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就会知道,中国的问题中有些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比如,生态问题、市场问 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而有些“世界性”问题,看起来不是中国国内的问题,但实质上也是中国的问题的组成部分,比如应对新帝国主义的问题。只不过基于 “国内问题”或者“全球性问题”的视角来反思这些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及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不同的。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我 们应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关注全球性问题。

        第三,在比较中进一步彰显“中国气派”,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难题,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新篇章,完善中国 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种主张是对的。同时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并不否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 族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不否定形成具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反,如前所述,各种富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内在部 分。实际上,如果我们按照上述论坛的主张,完善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必有很大程度的提 升。如果我们进一步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在这种比较中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就能进一步彰显 我们的“中国气派”,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四,必须使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充分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

   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译介、研究甚或批评,对全球性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风格” 和“气派”,但如果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甚至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所有这一切都根本不知道或知之甚少,那我们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要使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了 解我们的研究成果,首先要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外译工作,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可适度向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倾斜;可增加国内学术期刊尤其 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期刊的英文版。其次,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专业外语水平,并使其积极争取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讲自 己的研究成果。

  哈佛大 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赫茨菲尔德曾表示,与中国学者交流“深受鼓舞”,因此正在学习中文。如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界的学者也愈益认识到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使其 “深受鼓舞”,并开始学习中文,那就表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具有了足够的国际影响力,而这正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m.syxtk.com/wzzx/llyd/zx/2015-11-12/3491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