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战略决策

作者:宫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画龙点睛之笔。在毛泽东的决策下,中国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改变了当时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形成了国际战略力量“大三角”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毛泽东始终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并视之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一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动,出现“苏攻美守”的新态势。美国被迫进行战略收缩,并考虑改善对华关系,从而为中美关系的解冻提供了契机。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敏锐地把握住国际局势变化,向美国发出信号,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起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由此形成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这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道路。

  把握时机 因势利导

  毛泽东作出缓和中美关系这一重大决策,有一个层层递进和反复认识的过程。在此期间,既有对美方战略动态的各种判断和微妙回应,也有精心设计的外交试探;既有平稳舒缓的小步前进,也有急转直下富于戏剧性的大起大落。

  1967年10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在《外交季刊》发表文章表示:“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毛泽东认为这一动向值得注意。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针对中国表示:“经过一段对抗时期,我们正进入一个谈判时代。在这个世界中,任何民族,不论大小,都不会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之中。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成为我们的朋友,可是我们能设法使任何人都不与我们为敌。”毛泽东理解了美方传递的信息,并就此评论说:“从1949年起到现在,他们尝到了我们这个愤怒的孤独者给他们的真正滋味。”

  从1969年开始,中美两国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相互传递的信号由弱渐强,逐步明朗,相互信任有所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外交接触已势在必行。1970年1月20日和2月20日,两次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正式商定,将在北京举行更高级别的谈判,讨论中美间的重大问题。但是,正在紧要关头,印度支那风云突变,美国政府出兵柬埔寨,打断了中美接触的势头。

  不久,毛泽东开始考虑以另一种方式向美国发出信号,借美国记者斯诺访华之机打开局面。1970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亲切接见斯诺,并与他站在一起,检阅国庆游行队伍。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斯诺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人。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并有意向他透露:“现在我们的一个政策是不让美国人到中国来,这是不是正确?”并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乒乓外交”掀开新篇章

  正当中美关系微妙之时,1971年3月末,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开幕,给中美关系的缓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赛场上,中美运动员的接触逐渐增多。美国队在兴奋之余,明确表达了希望访华的意愿。4月6日晚,经过多方面权衡,毛泽东否定了相关部门“暂不邀请”的决定,发出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指示。

  4月14日,周恩来在北京对来访的美国乒乓球队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美国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宣布撤销一系列对华制裁和限制。中美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转机。7月9日,中方在北京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双方发表尼克松总统即将访华的公告。中美关系的坚冰开始融化。

  经过充分准备,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并指出:“现在我们两个国家不存在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他的话意在说明,中美之间没有打仗的可能,因此应当排除障碍,改善关系。2月28日,中美发表第一个联合公报,两国封闭已久的大门终于打开。

  中美关系缓和影响深远

  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画龙点睛之笔。在毛泽东的决策下,中国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改变了当时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形成了国际战略力量“大三角”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在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之后,中国开始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中美来往的收获就在这里。”中国不仅打开了沉重的对美关系之门,并且以此为突破口,结束了同西方发达国家隔绝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泽东晚年以巨大魄力领导实施的对美政策这一重大转折,为中国新时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m.syxtk.com/wzzx/llyd/ls/2013-12-28/2434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