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红旗》老编辑宗寒回忆录:八十自述(十四)连载

作者:宗寒   来源:红色文化网  

 .探索脑力劳动

180年代的课题

在研究国有经济的同时,关注的兴趣逐步转向了脑力劳动。

研究这个问题,是由于过去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更因现实的需要。

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我弄了一阵脑力劳动问题。起因是那时的知识份子工资低,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大学毕业生工资不到100元,教过多年书的中年副教授的月收入约200元左右。各地时常传出一些正值盛年应出成果的高中级技术人员,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因为收入低,要顾家,营养不足而早逝的情况。人们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 

1982年,国务院在天津召开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各省的主管省长及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参加了。求是杂志社作为中央理论宣传部门之一,派我参会。一次在吃晚饭时,我与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局长康永和坐在一起,中央一些大报的记者老友们也恰坐在同一桌,有说有笑,后来不知怎么议论起知识份子的待遇来。大家问康局长:你知道知识份子工资情况吗?国家劳动总局为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

康局长答:怎么能不知道情况!可是我能解决吗,我只能提方案。解决总要有个过程吧。

我们对康局长的说法不满意,可他说的是实际情况。这样的大事,一个劳动局长是解决不了的。中央不出面下大决心,这个问题无法解决。

《新华社》的记者施宝华说,写内参!《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方恭温知道我经常下基层,对这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加上我在饭桌上说话最多,由于与康局长熟,对康局长提意见最激烈。方转问我,说:老郑,你写,我登!康局长笑谜谜地表示支持。

从天津回京,我挑灯夜战,用了二个晚上,写出知识份子的劳动报酬问题的长文,送给方恭温同志。方一字未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用几乎一个版的版面发表出来。记得他在版面处理的很突出,加了编者按,文下还配了二则关于什么是脑力劳动和复杂的名词解释。发表的时间是1982715日。

文章发表后,真的引起了重视。怎么知道引起了重视?因为时隔不久,中央宣传部通知我参加一个座谈会,未告会议内容,到会才知道是研究知识份子工资的问题的。座谈会由一位副部长主持,参加会的有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高教部、社科院等单位的人,《光明日报》的总编辑也参加了,满满坐了一个大会议室。主持人说了会议的主旨后,点名发言,发言的都是高校的人,有校党委书记,教授等,都认真地讲本校教职工的收入情况,尤其是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收入和生活情况,所述情况比我文章中说的要严重得多。会大概开了二个半天,一个比一个讲得激烈。主持人没点名让我发言,让我说我也说不了教授们那么好,一直坐在那里听,知道了知识界收入和生活的具体情况。

中宣部通知我参加这个会,开始我感到突然;到会后听到是讨论知识份子劳动报酬时,又有点惊慌。想:不是我那篇文章惹了祸吧?是不是要批我?听了发言中反映的情况比我文章所说的严重,我慢慢放下心来。想中宣部为什么不早抓一抓这个问题呢?会上高校教师们讲得好,可是为什么不请医务界、科技界、工业部门和工厂企业的人参加呢?多请一些部门,掌握的情况就会更全面一些,解决问题也会更快些,我没有机会发言,想法也没有机会说。

根据我的经验,中宣部开这样的会,一定有背景,一定是上面有人说了话。事后得知,确实如此。批示的可能是陈云、胡乔木,也可能是邓小平。总之,国家领导人关心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久真的解决了。

知识份子劳动报酬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已具备条件。问题是实践提出的,理论界许多同志早已写了不少文章。我的文章只是众多文章和呼声中增添一点尾音而已。

事后,《光明日报》在评优秀理论文章时,还把我的文章评了三等奖,记得奖给了我2000元,当时这是一个大数字;我把这2000元捐给了家乡的小学。 

2.所谓专家

脑力劳动报酬低,只是脑力劳动中的一个问题;脑力劳动还有许多别的问题需要研究,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怎样看待复杂劳动,有哪些复杂劳动必须引起重视等等。1980~1990年,在我还未退下来的时候,我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用了很多精力来研究这些问题,写出了不少文章连续在一些大报上发表。由于当时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少,我那些文章有一定影响,有人戏称我为脑力劳动专家

1986年形成一本书:《脑力劳动与现代化》,由红旗也版社出版,印了6000册。顺便说一下,书的这个题目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老汪定的,我本来要用《脑力劳动十论》,或《话说脑力劳动》。他说,不好,不吸引人,服从了他。

书有人看吗?我问过五四书店,书店的同志告诉我,还可以,不少人买。后来一次在与北师大王副校长闲谈时,偶然谈到脑力劳动问题,他告诉我,他一次到图书馆查有关脑力劳动的书目,书目中只我这一种;借书卡上表示,有不少同志借过。我说荣幸,你们图书馆还收了我的书。

今天回头翻翻这本近20万字其貌不扬的小册子,不仅内容粗糙,印刷装祯也十分粗糙难看:字排得歪歪扭扭的;印刷不清,从第1页到最末1页都印得模模糊糊,一片灰暗,有的字模糊得难以辩认;封面不知是哪位设计的,大概只有不会设计封面的人才会设计出这样的封面。当时我就对书的设计印刷有意见,但出版社把书印出来后送到我手上时才发现,生米已煮成熟饭,提意见已经晚了。何况,出书是求人的事,人家给你出已是天大的面子了,你还挑瘦捡肥!一介书生,手中无物,岂敢得罪出版社的老爷们。

好在书当时的订价不高,只1.….在厅在克格勃棋条形4元一册。书的内容也还有些可取之处,至少有些问题无人研究过,还保存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如其中谈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时,引用一位画家在天安门城楼上为毛主席画像作画时劳动的情况,就很有趣(第71页)。对脑力劳动发展史、脑力劳动形态、脑力劳动比例的分析,是能站住脚的。

3.重新研究脑力劳动

那本书出来之后,一直放不下这个问题,觉得许多方面弄得不深不透,没有说明白,需要作深入一点的研究,弄明白。

更重要的是,实践督促我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我国有13亿人口,7亿劳动力,劳动人口60%在农村。70%左右仍是体力劳动者,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达1亿。

建国以后,我国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已拥有几百万专家、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7000多万技术工人,熟练劳动力点世界总和的近1/4,进步是很快的。但劳动人口中,平均文化程度仍低,小学、初中以下水平的占近70%,还有6.7%的文盲。大专以上的仅点0.36%。这样的情况显然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我国劳动力多,工资成本低。机械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2.8%,英国的2.9%,备国的2.1%,日本的2.3%。工人工资只相当于人家的1/401/30。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工资也比人家低得多。为此吸引了西方资本纷纷来中国办厂。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完全必要,不可缺少,但中国的劳动力不值钱,出口的产品不值钱不是好事,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1架空客380,出口一亿双鞋才能换回1架空客,出口50万台彩电才能换回一台集成电路设备;出口1亿件衬衫,人家卖几十、上百美元,我们才得30美分。外汇顺差虽多年点世界第2位,可我高兴不起来。收入水平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我国工资水平还没有能力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但劳动力成本低,说明了劳动者的收入低,消费水平低,不值得夸耀。我国赚的是血汗钱,出口的是体力、汗水和资源,人家赚我国的是智力和技术钱。这种情况能长期继续下去吗?

我国高级知识份子本来并不多,但近年来却出现了出国留学不归,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知识分子活动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城市技工短缺、农民学新技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促使我思考。

我除进一步研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分析我国体力劳动量大与脑力劳动能力不足,如何发挥体力劳动的作用,克服体力劳动的局限,努力促进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并就这个问题分别写了一些理论文章,送交一些刊物如《求是》杂志、《高教理论战线》、《中国经济问题》发表外,我打算更深入一点地研究这个问题,从人脑的产生和形成,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开始,研究脑力劳动产生和形成过程,脑力劳动的内容,脑力劳动能力的来源,脑力劳动运行中的经济关系以及脑力劳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等等。总之,想立足于中国实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系统地解剖脑力劳动,写一部脑力劳动经济学。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人的大脑,写出过不少部关于人类大脑的著名著作,如脑科学,脑外科学,脑细胞学等;也有不少学者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人的劳动,写出过多种《劳动经济学》或思惟规律类的书,可是迄今未见到一部《脑力劳动经济学》。

我想凡事总要有人尝试,迈出第一步。步子不对,可以退回来再走;路遇崎曲无法深入,会有有心人继续前行。迈这一步至少有二个好处:1.创立一个学科,可以使更多莘莘学子,年轻人更直接全面地了解关心和研究脑力劳动,研究脑力劳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能懂得更多思惟方法,而思惟方法如遇到困难时应如何对待,对年轻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他们现在也占了人口的多数.他们懂了这方面的道理,并广为宣传,付之实践,事情就好办了。如果引起广大工人、干部重视,更好。2.任何事物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脑力劳动也是这样。脑力劳动的研究应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立足于中国,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有助于解决中国的问题。

因而我发疯般地做这件事。我读古人今人的著作,凡能找得到的关于论述脑的自然科学著作,包括生理学、医学、生物学;论述脑力劳动的社会科学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学、史料、史学,我都尽力读;还读了一些科学家和创业者的笔记、回忆录等。一一作了笔记,笔记积累了一大罗。

读了这些著作,深深使我受益。有些著写得真好,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关于论述脑的自然科学著作,论述细致,下笔严谨,有的属于生理解剖或实验的笔记,十分珍贵。它使我了解了脑的生理构成、功能及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也了解了人脑的发展史。有些书写得很风趣,其味无穷。有的论述不无瑕次,有的新话不多,复述者占大部分。近百年来,通过人们的艰辛探索,我们对人类的大脑及脑力劳动的主要方面可以说基本上弄清楚了,已由无知、迷误、猜测走向科学。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疑问,未知领域和尚待探索的空白。我们对脑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人类大脑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大脑的认识、挖掘、启动、促进,应紧紧跟上,不断发展。书有很多学派,人们的看法各异,也启发我们用新的视角进行思考。我下去调查,与友人讨论请教。在研究国有经济的同时,见缝插针,探讨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就动笔。从2002年初到2005年初,用了3年时间,分二十个问题一一研究,时断时续,时紧时松,终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东西。

4.特征和局限性

对脑力劳动的研究中,我学习引用了不少别人的研究成果,说了不少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和自己以前在《脑力劳动与现代化》那本书中已说过的话,但也有不少新话。我自认为做得较好的是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关系的分析。

我认为体力劳动不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我国今天的现实状况看,一直是基础性劳动。体力劳动的重要性有4个方面的表现。体力劳动今天重要,将来也不会消失。但体力劳动有一个天然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就是它所发出的只是体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进行抽象思惟和创造发明的。

人们在劳动时离不开思惟,但人们的思惟一旦超出简单操作,开始思索实践,对实践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的时候,就进入脑力劳动范畴,如果对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上升为科学,并用以指导实践,有所创造发明的时候,更超出体力劳动范畴,进入复杂劳动范畴。仅仅依靠体力,而不提高知识和思惟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水平,人类及人类社会是不能进步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行劳动实践的基础上,随着智力劳动水平和创造性思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劳动史,更是人类脑力劳动史。社会发展促进了人脑、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劳动和脑力劳动又推动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发展。这是一个辩证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进程。

另外,由人们身体器官的数量及这些器官所能发出的能量决定了,体力劳动的能力是有限的。就一个人来说,体力不能继承,也不能昼夜不间歇地进行劳动。在分工协作的情况下,体力劳动能变成巨大的集体力,但如果不借助先进工具和正确指挥,这种集体的能量不能上升到超出体力局限的高度。

脑力劳动的特点是能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脑力劳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社会发展的水平反映着人们的知识积累的水平,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水平,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这就是必须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脑力劳动能力,加速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化的根本原因。

我分析中国情况,提出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力存在两大优势,两大劣势。 

一大优势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者。我国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占世界第1位,科学研究人员占世界第4位。我国科学家的人数比一些国家的人口都多。西方流传着一句话:世界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的智慧装在华人的脑袋里。

另一大优势是拥有7亿勤劳聪慧、当家作主的劳动力。这7亿劳动力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能吃苦耐劳,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具有巨大创造力的劳动力。他们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多是负担,但这7亿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的生产力,巨大推动力和基础性物质力量。

一个劣势是有复杂脑力劳动能力的人数过少。脑力劳动量顶多占劳动总数的30%。另一个劣势是劳动者总体教育水平低,尤其是大量体力劳动者文化知识水平低。

发挥前二个优势,克服后二个劣势,让劣势向优势转化,中国才能发展。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和进程决定于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劣势向优势转化的进程。我们具备了转化的条件,能#加速这种转化。

5.智力的来源

    另一点新意之处,是研究了脑力劳动的形成过程和来源。

我认为,脑力劳动能力有三个来源,也就是三条形成途径,即教育、实践和动脑,而思想道德素质是脑力劳动能力形成的精神源泉和思想支柱。教育和实践是人类智力的来源,人们早已论证过,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我论证的是:实践是脑力劳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最终源泉,人本身、人的思惟能力及人类社会始终是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不能有任何置疑;但是,教育、学习在脑力劳动形成中有一般实践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从今天劳动者们脑力劳动能力形成的次序看,教育是脑力劳动能力形成的第一源泉。我从人的发展阶段和人群构成说了教育与知识形有成的关系,强调各种类型教育和人生多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点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提出动脑是脑力劳动形成的第三源泉,思惟是形成脑力劳动能力的巨大力量。肯不肯动脑,会不会用脑,能不能思索已积累的知识,使之升华,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把分散的东西变成系统的东西,把现象的东西变成本质的东西,是新知识形成的极重要的途径。一切创造都是由创造性思索产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不能创造。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思索,取得惊险的一跳,产生飞跃,才能创造。只有创造性思惟才能形成新知识、新认识、新理论、新科学,产生巨大飞跃。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极其重要,优秀健全的思想素质是一个综合体,脑力劳动思想素质有八大要素:这就是理想、追求、热爱、开阔、自信、勤奋、毅力和乐观。并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分析可能对人们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有帮助。

6.脑力劳动运行中的经济关系

脑力劳动形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有哪些值得重视的经济关系?我作了初步研究。

    研究了教育学习过程的支付及收益的关系;

    用历史和现实说明脑力劳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过程;

    分析了脑力劳动产权的重要性和特点;

    论证了脑力劳动的商品属性及特殊性;谈了脑力劳动的供求关系,市场与流动问题。

    研究了脑力劳动报酬及效率问题。

    除最后一个问题外,其余都是新写的。

    我还研究了脑力劳动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仅是涉猎。每一个趋势都是一门科学,急需深入探索。探索清楚了,人类社会就前进了。对脑力劳动几个特点和规律的描述,对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会有用。

    有些篇章写的细一些,有些则仅仅列出大纲,未加论证,不是没有材料,也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怕篇幅拉得太长,贻误读者;本子厚了,也增加出版难度。拉出提纲,以后补充修改是比较容易的事。 

7开创了一个新学科

既然下了这么大的力气进行研究,写出来的东西总要找一个像样的出版社出版。斟酌再三,考虑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书质量比较高,又常出高校教材之类的考作,给原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新上任的社会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同志打电话,告诉他这件事。他热情地说:拿来吧,我要!

他交给了编辑部不久,编辑部的一位主任打电话来说,稿子收到了,看过了,感到写得不错;只是没有办法归类,不知道该放在哪一类书中出。又说:我们编辑出书是有任务的,一年要上交多少多少钱,不能赚钱的书很难安排得上。这位编辑部主任没有直说拒绝我的书,但她的意思我是懂得的:要么退回,要么拿钱来。我这一研究无任何单位资助,排字、打印、购书、调查已奠定不少钱,钱是拿不出来了。于是给东涛打电话,请他把书稿退回。东涛倒非常热情客气,说:不能啊!你再等一等,让我安排一下,实在不行,用社长基金出。但等了一段时间,没有动静。

2004年底,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程恩富同志给我寄来几份关于上海海派经济学的资料,我借给他复信的机会,告之我有一部现成的书稿,母校上海财经学院有兴致看看否?如有兴致,我愿意献给母校。我毕业多年没有给母校做点事;如果接受此书,也算做一件事。我想,这部书由母校出,不会使她蒙羞,也不致于给她带来财政负担。而后,程教授给我回电话,说已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曹均伟社长说好,书稿寄来吧。我将情况告之邹东涛同志,将书稿取回上寄上海。

一个月后,责任编辑徐永禄告诉我,出版社已决定接受出版。

徐永禄同志把出版社对这部书的审读意见寄给了我。徐永禄同志对书稿审得很仔细。审读结论是:

(一)      基本内容与贡献

此稿40余万字,共设18章。首次系统化地研究了脑力劳动经济学相关的18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旁征博引,穷根溯源,耙梳整理,利用经济学原理,借微观、宏观、数理经济学科进行分析,写出了这部书稿,丰富和发展了脑力劳动经济学的内涵和其规律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这在中外经济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首次开创了经济学的又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并形成了论述体系。

这是继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之后,又一分支学科。

此稿丰富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此稿充分论证了脑力劳动是社会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丰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此稿研究了脑力劳动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特殊规律,对脑力劳动的生产、价值、

交换、使用和保护等,都有指导意义。

(二)      读者面较大

本书内容涉及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与利益关系。如教育投资的产出和效益及就业等,与国家、企业和个人有密切联系。本书适合于劳动、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和家长阅读。

    此稿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内容充实,思路新颖,可读性强,有一定的发行量。

    综上所述,此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读者面较大的优势。因此,建议本社接受此稿在本社出版发行。

8.删去四分之一

徐永禄同志还对书稿提出了许多重要修改意见。

除了注解,引语和标题方法一类的技术性意见及要我把字数控制在35万字以内,必须删去六七万字外,主要意见是三条:一是将原来放在前面的对中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现状分析移后;二是将第三章脑力劳动发展史改为脑力劳动经济史,将原来按社会形态分析的小节,改为专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三是分篇,将20章分为5篇。这些我都遵照他的意见作了修改。

在出书前看清样时,他将原来导论中讲本书写作目的中的一切,改成为序,放在前面。我感到不顺,重写了序。但由于时间太紧,动笔过于匆忙,草率,写出草稿后未加重看修改,就给他寄了过去。印出后感到这个序写得实在太差,一上来就给了读者不好的印象,后悔晚矣,只能责怪自己。

本来还想写一后记,也未能写。留下这两件憾事,只能待再版时纠正。但再版恐怕很难。

9.评论

书出版后,分别送给一些老友,得到了一些评论。求是杂志社哲史部副主任周溯源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等都热情地评论地评论此书。这里摘其中的一段:宗寒的新著《脑力劳动经济学》已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66月出版。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脑力劳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发展各个附段中脑力劳动的特点、贡献及其与体力劳动分工的状况;认真地研究了脑力劳动的形成过程及运行中的经济关系;清晰深刻地分析了目前我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应该怎样加速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化。书的视野比较开阔,论述有较深刻的说服力,材料丰富,文笔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一,这本书系统地研究了脑力劳动的发展史。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个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史,人类脑力劳动能力上升到什么阶段,人类社会才上升到什么阶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功能和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很大差别。阐述了当前社会经济中脑力劳动为什么会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及其表现和要求,指出拥有几千万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者和7亿勤劳聪慧的劳动力,是我国的二大优势,发挥这两大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劣势是高水平脑力劳动者太少和体力劳动占的比重过大。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培养高水平的劳动力比办企业更重要。

第二,研究了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动力。指出脑力劳动能力有三个来源:教育、实践和动脑。教育是第一源泉,实践是最终源泉,动脑是第三源泉。三者都不可缺少,并相互作用。前两者在形成脑力劳动能力中起基础性作用,居第一位,后者居第二位,但在发挥作用时又居第一位。抽象思维、概括、想像等都是创造知识的伟大力量,比死的知识更加重要。思想道德素质有八大表现,即理想、追求、热爱、开拓、自信、勤奋、毅力及乐观。

第三,对脑力劳动运行中的经济关系,包括再生产中的投入产出关系、产权关系,供求关系、报酬与效率关系,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作了深入考察。指出教育投资、知识产权和劳动报酬对提高脑力劳动能力有极大作用,但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供求比例,研究投入方向、内容和效率,否则也会事倍功半。 

第四,研究了脑力劳动发展的趋势。指出社会越发展,脑力劳动越重要。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下一步将进入全面知识时代。现在是知识决定社会发展,下一步是全面知识决定社会全面发展。社会越进步,科学技术越复杂,就要求脑力劳动上升到更高水平来回答和解决新问题。下一步人才竞争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大脑的探索和对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会更加深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还会继续,但他们之间紧密结合及界限日渐消失的日子已经到来。

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等对这本书也作了精彩的评论。由于已公之于众,读者们都能看到,这里就不摘引了。感谢这些老朋友的热情鼓励。我想在有机会时吸纳这些老友们的批评建议,将这本浅薄之作作必要的补充修改,使之更像一部。当然,首先是改前言,补后记,感谢曹社长、徐总编、徐永福同志的宝贵贡献和支持。 

10.走向经济强国的两个因素

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4位,已是世所公认的世界经济大国。我国的钢、煤、化肥等100多种工业产品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笔记本电脑、空调、手机等产量几乎占世界的一半或超过一半。粮、棉、肉、水果等产量也多年居世界第一。去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吨,这是过去不敢想像的事(1949年总产1.1亿吨,19783亿吨)。但我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作两点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我国人口占世界的1/5,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美国人口占世界的不到5%,国内生产总值却占世界的28.5%。(二)我国经济总量略高于英国,但英国的国土面积(24.3万平方公里)只有我国的2.5%,也就只有湖南省那么大,还不到四川省的一半(四川面积56万平方公里)。英国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提供产值1400万美元,我国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仅提供35.6万美元,湖南和四川每平方公里提供90.4万美元和18.3万美元,只分别相当于英国的2.5%6.4%1.3%。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8320美元(2003年),我国2000年人均1100美元,现在达到2600美元(以现行汇率计算),只相当于英国的4%8%)、美国的2.9%,世界平均数的1/5,排在世界第129位。

从贫穷落后到跃居世界第四,实现初步小康,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是我国发展建设的第一步。现在要走第二步,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党的十七大规划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在从现在到2020年的12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成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决定于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农业发展、改革开放尤其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党的领导等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有主有次,相互作用,哪一个都不可缺少,哪一个都不能忽视,共同决定我国发展。对这些因素,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实践中下功夫抓好。这里对前两个因素谈一点看法。

(一)科技创新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一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如此推动社会的发展。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外,还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的基础也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始终在生产力中居核心地位。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积累、升华和结晶,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发展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史,生产力发展史,也是科技进步史。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时代。铁器时代是封建时代。机器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高科技时代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当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充分涌流的时候,社会发展便进入最美好的时期——共产主义时代。

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的三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以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的手工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而得以确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力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出现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电力工业、电器设备制造业等工业发展和工业体系确立,使西方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于电力技术的普及,西方工业国家生产力突飞猛进,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世界工业产量从1870年到1900年的30年中增长了2.2倍,在20世纪的头13年中增长了66%19世纪末到20世纪405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为标志,出现第三次技术革命,标志着以机器代替人的手和脚的体力劳动的解放,走向以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代替人脑的脑力劳动的解放,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更深刻的伟大的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使西方社会矛盾加深,社会主义制度喷薄而出,走向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58年了。社会主义制度带来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巨大发展,使我国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繁荣盛昌。短短50多年,我国已经从几乎一无所有,建立起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初步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进入中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空,峰值速度每秒11.2万亿次的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及龙芯、众志等高性能CPU设计技术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以及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能源及龙芯、众志等高性能CPU设计技术及机械制造、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等重点和关键领域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进展。但是,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和整体经济素质还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对我国的15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与国外的情况作了对比,结论是:汽车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36.25%,化学工业为36.9%,机床工具工业为27.65%,钢铁工业为54.03%,水泥工业为11.63%,船舶工业为24.37%,产品工业为36.14%,纺织工业为53.06%,造纸工业为22.01%[1] 这就是说,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的石油开采、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和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水泥工业和煤炭工业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0%,其他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30%左右。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不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的一半。主要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率低,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美、日为5%左右,发达国家总体低于30%)。高技术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整进口。世界上20几个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我国为40%。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占世界的不到3%。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居第28位,不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产业分工链上就不能不处于末端,付出大量人力和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只能得到微薄的加工费,处于打工仔的位置。

当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最终决定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人们早已从实践中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进步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进步作为国家战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发展。我们要走好第二步,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要从多方面发展自己,但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最重要的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走在前面,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才能走在前面。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于:

第一,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由科技技术水平决定的。科学技术创造发明达到什么程度,产业结构就达到什么程度。产业基础的发展程度又蕴酿促进科技的发展。一项科技创新,会带动一个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出现重大科技创新,将带来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必说内燃机和电的出现对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即使一项重大产品项目的创新,也会推动产业结构变化。

例如,发明汽车不仅促进了汽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带动了冶金、石化、电子、纺织、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以汽车为主导产业持续了40年,日本持续了30年,我国汽车工业作为支持产业之一,对其他产业的带动系数高于10%。电子计算机发明更不用说了,不仅带动了微电子工业、光导纤维工业、新型材料合成工业的发展,而且使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人民生活出现质的飞跃,并带来科研、设计、资询、情报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使西方国家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产值达到65%左右。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必定落后。改变劳动密集为主的产业落后状态,必须由科技创新入手,改变创新落后状态。创新取得优势,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才能取得优势,产业结构才真正向技术密集型方面转化。

第二,决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同产业结构一样,也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落后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必定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质量和低效益,而不可能有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我国为什么消耗高,污染严重呢?为什么经济总量占世界5%,而消耗能源占世界15%,钢材占30%,原煤占31%呢?为什么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呢?主要是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落后和管理落后造成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变技术落后状态,加强科学管理,才能改变这种粗放经营的落后状态,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产出、效率和价值。哪一个部门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或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哪一个部门的消耗就会降下来,质量就会升上去。出现重大技术创新,将会带来投入产出的重大变化。技术创新上升为主导地位,经济质量才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粗放经营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矛盾,必须充分认识。

第三,决定我国的竞争能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我国是个生产大国,资源相对小国。我国总体自然资源是丰富的,但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一些资源需要进口。消耗量和进口量大,就不能不在价格上和供应量上受制于人。但消耗量是由技术水平和技术路线决定的。只有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把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以至于用其他资源取代之。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自然资源蕴藏量并不是决定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能够克服资源不足,用智力资源知识资源促进经济迅速增长;只要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就能克服人均资源少的劣势,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使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进行技术创新,我们具有了远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我们已建成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一支有4000多万人的优秀科技创新队伍,建立了比数齐全的科研机构,具备了比较强的开发研究和实践的实力。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一些重要领域研究能力跻身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具有重教育、善辩证思维、勇于开拓,以集体为重,全局为重的丰厚的文化积累。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先进技术,正确吸收了一批技术。科学技术最终是由生产发展和消费需要决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逼着我们解决,为科技创新提供巨大动力。马克思提过: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数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2]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有优势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国以来我国的许多重大科技进步都是通过集中全国力量攻关取得的。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科技革命的前期或蕴酿期,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期。只要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到应有的地位,创造条件奋力实践,一个个新的理论、发明和创造定会相继出现,一个划时代的前无古人的新的科技革命可能到来。

我国已制定了事关今后发展大局的五年及长期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重大科技专项,我们要坚决落实实施这些规划和专项,在突破关键科学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研究先导技术上下功夫;在深入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做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攻克的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创新,新型原材料开发利用创新,自然环境利用与治理创新,重大装备制造开发创新,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创新,生命和生物科学开发创新,空天和海洋开发创新,农业增产开发创新,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开发创新。在这些领域,西方国家正在集中全力突破,我们不能落后,必须迎头赶上,走在前面。其中每一项研究的进展与突破都直接关系到我国当前和长远的发展。早突破,早受益;单项突破,单项得益;多项大幅度的重大突破,引领世界,不仅会带来我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还会造福于世界。过去我国不仅有四大发明,而且众多重大科技发明曾长期引领世界。这个问题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早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16世纪以前,在影响人类生活的300项重大科技发明中,175项中是中国人发明的,占近2/3。今天我们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不论物质基础还是制度基础都今非昔比,只要发挥优势,高度重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定会大有作为。

抓关系国计民生的迫切需要的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生产中面临着消耗高、资源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我国单位产品的能源和材料消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几倍。主要河流湖泊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7亿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农民一半喝不上洁净的水。单纯依靠高投入和高污染支撑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解决这个问题,是科技创新面临的头等重要任务,也是科学研究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空前机遇。我们应该集中力量首先解决消耗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资源和环境是物质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从深化认识和利用资源和能源开始的。这方面的每一次突破,都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由于认识不足和制度的缺陷,又带来破坏、矛盾和不和揩。现在我们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关口。抓住矛盾,突破瓶径,解决矛盾,社会的发展就会更上一层楼。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工人、农民、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学生,应该有所作为。我国规划到205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2020年生态环境达到良好。应该说这一要求并不过高,按现有水平是可以达到的。应该树立更长远的观点,向更高目标前进。可以算一笔账:从短期看,将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降低一半,我国创造同样的经济总量将减少约一半的投入,按2006年的产值计算将至少节约近10万亿元的投入(24.6万亿 60%×50%[3];降低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的水平,将节约1415亿元,也即相当于经济总量的28%56%。将这部分节约下来的资源投入再生产,不增加新的投入就可增加28%56%的经济总量。这是个多么大的数字!更高目标科技创新的实现,会带来更大收益。创新可以转化为巨大生产力,给我们带来干净的水、干净的天,干净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多健康的生活。让我们首先在节能、降耗、防治污染方面创新吧。创新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天地,形成社会进步的新能源。

我们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注重群众性创新。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进步的理论依据。没有奥斯特的磁效应理论、法拉第的电磁效应理论,就不能出现发电机;没有德罗沙的四冲程循环原理,就不能造成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玻恩、海森伯和薛定谔的量子学说,就不可能出现核能、电子计算机及今天的信息社会。基础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因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无止境。迄今为止,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是浅浮的、局部的,未知世界大于已知世界,局部认识多于整体本质认识。正如英国一位科学家所说:科学家比科幻小说要奇妙得多,而我们所在的宇宙比我们可能创造的任何东西都要不可思议。[4]所以,我们要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上下功夫,力争有所突破。只有这样的突破,才能带来巨大的革命。科学走在实践的前面,但科学的基础毕竟是实践。任何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来之于实践,重大创新来之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提出需要,产生矛盾,产生解决的办法。理论又需要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修正、补充,才能走向成熟和发展。所以,我们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抓实践中提出的各个领域和科学重大的当前和长远问题的研究,注重实践中的小改小革,注重群众性的广泛创新、普及和发明创造。集腋成裘,由小见大,有些看来细微末节问题的突破,可能带来飞跃,引起重大创新。

在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十分重视继续学习、借鉴、吸收和引进国际上一切优秀的、先进技术科技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源。科学无国界。发明创造只有在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中,才能得到发展。善于学习借鉴,不耻下问,尊重别人优点,正视和承认自己不足的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何况在许多领域里,我们是落后的。只是我们必须看到,有些东西,有的我们能学到,有的学不到;有的能引进,有的不能引进。关键技术,核心决窍,超前创造发明,人家是不会给的,给你就不会保持垄断、控制权和政治经济优势,进行施压、控制,发号施令和赚大钱了。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时候不要存有幻想。良好的顾望不能代替实际。唯有自主创新,自己动脑子,动手发明创造,先人一步,走在前面,才能掌握主动权,发展壮大自己。这些年来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掌握了经济发展速度的主动权,我们面临的是必须进一步掌握科学创新的主动权。让我们行动起来,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制度条件、文化思想条件,支持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科研部门、大学进行前沿性的开拓创新研究,鼓励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支持科研部门的研究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支持广大职工成为创新开拓的大军。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强大领导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调为发挥广大人民和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不甘落后、奋勇开拓的精神,使我们早日成长为创新型大国,发明创造大国,先进技术大国和更高经济素质、文化素质大国。

(二)发挥劳动力多的优势,加速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

人口多,劳动力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有13亿人口,7亿劳动力。人口占世界的26%,熟体劳动力占世界的17.5%。全世界每一个人口中,一个在中国;每4个劳动力,一个在中国;每6个熟练劳动力,一个在中国。世界上不少国家缺少劳动力,我国不缺少。我国的劳动人口比美国多3.7倍,比日本多8.7倍,比德国多14倍,比法国和英国各多20倍,比澳大利亚多63倍,比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多近1倍。劳动力丰富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但人口多,劳动力多,又存在吃饭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养老问题等等,有一大堆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难题需要解决。我国已拥有一大批达到世界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其他脑力劳动者。我国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数具世界第一位,科学研究人员居世界第4位。但劳动力平均文化教育水平低,能够从事创造性复杂劳动的人口数太少,远不能满足需要。如何处理好人口多、劳动多与整体素质低、劳动供求关系的矛盾,发挥劳动力多的优势,克服整体素质低的劣势,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基本观点:人口多,劳动力多,是我国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又是建设我们伟大国家的根本力量、巨大生产力、主力军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及基础,而不能看作包袱和负担。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我国劳动者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能吃得起苦,也是最智慧的劳动者。几千年的文明史和近代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屈辱史,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所畏惧,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比较强,还有就是穷日子过惯了。[5]勤劳是一种美德,是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物质条件和推动力。

我国7亿劳动者又是极其聪慧,富有聪明才智、善于开拓进取的劳动者。西方流传着一句话:世界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的智慧装在华人的脑袋里。法国人说:中国人都是发明家。中国人发明火药的时候,法国人还在用棍棒厮杀[6]美国人说:技术上的早熟是中国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7]英国人说: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科学知识有极大的贡献。现代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一半要依赖中国的发明[8]只是由于旧制度的束缚,近代中国才落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勤劳才智创造了条件。正由于充分调动了7亿劳动者勤奋劳动的积极性,发挥了聪明才智,这些年来我国才有了巨大发展。过去我们是依靠这支物质力量得到发展的,今后仍然必须立足于和紧紧依靠这个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得到更快发展。

不错,我国目前能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人还太少,体力劳动占的比重还很大。这是落后的表现,但我们要看到,改变这种情况还必须紧紧依靠和立足于充分发挥这部分巨大生产力的力量。体力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一种基础性生产力,也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物质力量。这种生产力任何社会发展都不可缺少,不仅今天不可缺少,即使生产力高度发达,脑力劳动上升为主导地位时,也不可忽视。任何劳动都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支出,生产力越落后,越缺乏先进劳动手段,体力劳动就越重要。缺乏更多的先进劳动手段,我们只能付出更多的体力来建设自己,在建设中增加和发展先进劳动手段,同时提高自己的脑力劳动能力,使自己的国家向更高目标提升。

劳动力多,劳动相对成本必然较低。不比讳言,劳动成本低,意味着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是落后的反映。但是,这是生产力总体水平和人口多的客观情况决定的,这种情况在目前及相当长时间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难以避免。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劳动成本只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积极意义上和发展总过程观察,劳动成本低,意味着以相对较少的收入和消费,付出相对较多的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一种积极的极为重要和必要的投入和积累。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才能享受更多的财富。总体生产力增长了,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就会就相应的增长。

相对劳动成本低,比起劳动成本高的国家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成本低,表明相对劳动效率高,也就是以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创造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或者说,创造同样的生产力,可以付出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在具有较多数量劳动资源情况下,具有这样的比较优势,产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成本效率,可以推动生产力较快发展。比较劳动成本优势可以通过人口优势取得,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取得。我国有7亿劳动力,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用这两种比较优势尤其是后一种比较优势,促进自己的发展。发挥这种优势的过程,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长项,利用别人技术、资金、经验和市场的长项,弥补自己先进技术和资金短缺的缺项,发展自己,促进自己的短项向长项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存在一定的时期,我们不必为存在这种现象感到无奈。正确发挥和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发展自己,我国才能走向强大;反之,无视这种优势,把劳动多看作负担,而不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只能削弱自己。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我国将不仅迎来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竞争优势,还会继续发挥比较劳动效率优势。只是,我们要尽力缩短这一过程,加速短项向长项的转化。

人口多,劳动力多,又给我们带来许多矛盾。一个矛盾是劳动力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劳动力供应量高于现实需求量,是我国面临的和将长期存在的一个尖锐问题。我国农村有5亿劳动力,富裕近2亿人。全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人需要就业,还有一部分待业人口。劳动力需求量是受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速度制约的。重工业每增加1个劳动人口,需要增加二三十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要增加相应的流动资金。农村增加一个劳动力,至少要有1亩地。技术密集产业和高精度技术需要更大的投资量,且增长很快。据统计,2003年工业部门每吸收一个劳动力就业所增加的固定资产净值比1980年增长了19倍。[9]我国每年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近2万亿元,量不算小,但投资增长容纳不了那么多就业人口的增长。农村土地更是一个常年基本不变量,只会减少,难以增加。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投资与就业又具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就增加了扩大就业的难度。

另一个矛盾是我国劳动者平均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2005年,我国平均每百人口中在校学生小学生为8.7%,中学生为7.6%,大学生为1%2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7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我国25~64岁具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水平的占总人口的18%4.7%(美国为86%35%)。我国劳动人口中初中以下的占82%,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42%。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1/3受过小学教育,12.7%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还有8%的文盲。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仅占1.38%。每10万人口中从事科学发展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454人。全国工人中,初级工占42.5%,高级技工占3.5%。农村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的占48%,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占40.3%,大专以上的仅占0.12%

这种情况带来两个结果:从就业角度看,是一方面不少高技术岗位急需人而招不到,越复杂劳动的岗位劳动力越短缺;另一方面,单纯体力劳动的岗位则供过于求。并不是不需要人,而是大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适应劳动就业和开拓发展的要求。从就业人口的劳动成果看,付出同样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创新少,新创造的价值少。这是我国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国民生产产值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也是技术落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成为西方国家打工仔的根本原因。粗放生产方式是劳动者整体文化技术素质和复杂劳动能力低的反映和结果。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高,除了历史和现实因素积累起巨额财富,物质基础不同外,主要是能够从事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比较多,劳动者平均文化科技素质比较高;我国劳动生产率低,除了因为底子薄,基础差外,主要是由于能够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人数少,劳动者平均科技文化水平低。

以上两类矛盾及其两种结果的本质,是体力劳动占的比重大与脑力劳动占的比重小的矛盾,脑力劳动落后,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矛盾。

抽象地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一个重大的本质性的差别,即体力劳动在生产中付出的主要是体力,如果加以放大,也只限于直接生产经验,操作技术和技巧的积累;人们的体力是有限的,单靠体力,无法把实践积累的分散零碎的知识上升为科学,并应用这些科学,进行创造发明。恩格期说:单靠手是永远造不出蒸汽机来的。[10]脑力劳动不同,它可以通过抽象思维,掌握了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奥秘和相互联系,不断深入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从而改造和发展世界,推动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理论来之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惟有脑力劳动才具有这种来之于实践,高于实践的能力。人类社会不仅是由于付出体力劳动而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不断提升自己的脑力劳动能力而得到发展。后者的能力越上升,占的比重越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越快。而生产力发展越快,生产门路越广,就越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当代社会已进入脑力劳动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脑力劳动尤其是复杂脑力劳动成为技术进步的源泉,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

实践尖锐地告诉我们,缺乏对农村、农业、农作物、土地以及各种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更深刻认识,农业不能增产,农村无法前进一步;缺乏对工业各生产门类劳动对象、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其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更深入认识,工业不能前进,工业技术停滞,工业生产只能在原地踏步;缺乏对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更加广泛的第三次产业的深入认识,无法进入社会生产发展更广领域,进一步拓宽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范围和内容;缺乏对世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深入认识,无法进一步接识世界,扩大交往,密切联系,学习借鉴,扩大互利合作;缺乏对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更深入认识,不能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人与自然间的矛盾,无法使社会及人与自然间更和谐发展。而这些领域的步一步拓宽,都以开动脑子,具有和付出更多的复杂劳动能力为前提;每一领域的拓宽,又会进一步扩大就业。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矛盾,需要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日益加深。一般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和一般的工业生产过程,人们已经熟知了,继续前进,必须作更深入地探索;一般的科学技术问题已经弄明白了,或者差不多弄明白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多的我们所不知道的理论空白、科学空白和技术空白;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一般关系已经清晰了,进一步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对相互关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作出回答。回答和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我们才能前进。而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知识,更高的智慧,付出更多的复杂脑力劳动。农业发展、工业进步、科技创新,以知识的积累、飞跃、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入认识为前提。生产发展走在前头,人们的智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必须走在前头。人们的脑力劳动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深度和实践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才能达到什么程度,就业就能扩大到什么程度。社会发展又为脑力劳动的提高创造条件。这就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辩证法,也是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要求和条件。

以上情况说明什么呢?说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更快改变劳动者整体文化技术素质低的状况,在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上下功夫,把提高全民族的智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真正提高到首位。中华民族要腾飞,脑力劳动能力必须首选腾飞。中国繁荣强大,脑力劳动能力必须首先繁荣强大。中国需要更多的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智慧,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生产力。一句话,一流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会动脑子的一流的大脑及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我们的大脑能力达到世界最高峰,我们的创造能力才能达到世界最高峰。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本质上是智力和复杂劳动能力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第一生产力。脑力劳动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通过学习、深造和实践,人们掌握了更多知识,人们的脑力劳动能力才能提高。把文化科技教育抓上去,人们的文化技术素质抓上去,创新能力才能抓上去。所以我们必须抓教育。

这些年来,我国文化教育水平有了重大发展,可是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还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人们重视物质生产,重视GDP,重视基础建设投资,可是不那么重视培养人,不那么重视教育投资。培养的一些人才不对口,既缺创新能力,又无动手能力。我们要根据现实需要,并作长远计议,培养更多的各种专门人才。不要只重生产投资,轻教育投资,重使用轻培养。更不要因部分大学生就业难,而减少大学招生。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多了,而是所设专业和教学方式背离实际需求。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根据需要调整培养方向,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克服劳动者总体文化技术素质低的劣势,要求更好地处理劳动密集产业与技术密集产业的关系,更快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更快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技术密集产业容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但创新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扩大规模,而且可以促进产生新产业,从而能够养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劳动密集产业投资少,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要支持发展。但发展劳动密集产业要注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落后技术不仅不利于扩大就业,而且会破坏生产力和就业。鼓励支持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合作、互助、股份制等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就业,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向深度广度进军就业。我们要在职业培训、场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劳动者创业,使7亿劳动力的优势充分发挥,转化为更大更强的生产力。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6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6747页。

[2]恩格斯:1984125致施塔尔堡的信。

[3]物质消耗成本以占产值的60%计。

[4]《科学比科幻小说还奇特》。(英)《每日电讯报》2008.1.30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7页。

[6]参见《世界的中国观》。学林出版社第343页。

[7]参见《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第7页。

[8]参见《别无选择》。湖南大学出版社第29页。

[9]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6~2007),第7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74页。



//m.syxtk.com/wzzx/llyd/ls/2015-06-23/3254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