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陈云在长征途中为何突然消失?

作者:李婷   来源:文汇报  

图为陈云。 资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把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当作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上海市档案馆等制作的8集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8月16日播出的最后一集将透露:实际上,早在《西行漫记》面世前近一年的1936年春,就有署名“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问世,连载在巴黎出版的《全民月刊》杂志上。这是最早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文献,为研究红军长征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随军西行见闻录》,还能揭示陈云在长征途中突然消失的原因。

图为摄制团队正在取景地工作。

作者身份之谜近50年后终得解

“廉臣”是谁?抗战初期,有人以为他和斯诺都是美国人,如明月出版社1938年出版此书时,署“(美)廉臣著”。直到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红旗》杂志重新全文刊登了《随军西行见闻录》,才明确指出“廉臣”就是陈云。这一身份之谜在维持了近50年后终于真相大白,一同带出的还有一段长征往事。

长征之前,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红5军团中央代表,长征开始后,随红5军团踏上漫漫长征路,先后担任军委纵队政委、渡河 (金沙江) 司令部政委等职。但是在1935年6月上旬,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之后不久,中央红军即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一些细心的人发现,陈云突然消失了。长征队伍中再也见不到陈云的身影,即便是与陈云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陈云到哪里去了。

原来,中央派陈云到了上海。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透露,陈云是带着重要使命回上海的:一是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恢复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组织;同时也要在上海设法寻找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上海的上海中央局本来同共产国际保持着联系,但从1934年6月至1935年7月接连遭到3次严重破坏,联系中断。中共中央原来同共产国际联系的唯一的大功率电台,在过湘江时被毁。

上海市档案局(馆)于8日在沪发布微纪录片《上海记忆:他们在这里改变中国》。

短短3万字写得生动活泼

由于任务的重要性,这一决定是中央的核心机密,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1935年7月初,陈云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上海,他化名李介生住进了位于当时法租界天主堂街 (今四川南路) 的永安旅馆。此时的上海,白色恐怖更加严重,一时间,工作难以展开。这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知道陈云到了上海,认为在上海十分冒险,决定请陈云等人尽快赴苏联。

李海文说,《随军西行见闻录》便是陈云在上海等候去苏联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写下的追述红军长征的文稿。为了便于公开发行与流传,他以“廉臣”为笔名,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详细地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8个月、途经6省、行程1.2万里的传奇经历。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万字,但写得生动活泼、真实可信。比如,记述红军军官与士兵同甘共苦时这样写道:“上至总司令下至士兵,饭食一律平等。红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士兵相同,故朱德有 火伕头 之称。不知者不识谁为军长,谁为师长……”而在描述红军领袖如何爱护百姓时也很善于抓细节,例如,毛泽东在贵州“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陈云去苏联后,《随军西行见闻录》的书稿也被带到苏联,最早于1936年春以连载的形式公开发表在法国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上。同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虽然《随军西行见闻录》曾有多个版本,但能保存下来的1949年前出版的版本已经寥寥无几,《全民月刊》上的连载版本更为罕见。《随军西行见闻录》连载版和单行本在上海市档案馆均有收藏。



//m.syxtk.com/wzzx/llyd/ls/2016-08-16/3950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