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刘同华
西柏坡运筹帷幄(油画) 陈承齐 作
在新时代,全党要来一次大学习。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原著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就是这样的经典。
伟大也要有人懂。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
近两年,美国奔驰出版社将韩毓海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引入美国市场,意大利、荷兰和尼泊尔也已经陆续将该书出版。
感谢人民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推出韩毓海的专著《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数年辛苦不寻常,韩毓海为了写这本书多次跑到湖南、江西、福建,还有西南西北,一是访求真实资料,二是以朝圣的心态向我们党史上的英雄致敬。书稿初成之日,是2015年的冬天,他去到西柏坡,在慷慨的乐曲声中,走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的塑像……
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读韩毓海的这本书,第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群众路线,来之不易。
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里说:“中国固自由也,人民与国家之关系,不过讼狱、纳赋二者而已,外此无有也……惟无关系也,故缺乏国家思想、政治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落入“一盘散沙,人人得以欺之”的悲惨境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之外。
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功绩,就在于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为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青年时代起草了《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书》的毛泽东放弃了出国留学,1918年6月,毛泽东这样说,欲改造中国,有两件事是最为急迫的:其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与批判;其二,是做实地调查研究,而这两项当务之急的工作,都不能在国外做。
如何使祖祖辈辈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民,成为现代国家的主体呢?这里的关键,首先在于组织一支人民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不是为某一户、某一村而战,而是为了所有人的村庄——中国而战,“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正是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正是这样一种超越一家一户的社会革命目标,形成了新中国的主体——人民。
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残部一千余人到达了浏阳文家市。“人民子弟兵”这个崭新的制度,就是从浏阳河畔的文家市走出来的。
在奔赴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为他的部队规定了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而这就是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
当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整编时,毛泽东又为这支军队创造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党的组织和士兵委员会来打破旧军队的科层制。
1965年8月3日,毛泽东接见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特使、文化事务国务部部长马尔罗。马尔罗问毛泽东说:“我认为在毛主席之前没有任何人领导过农民革命获得胜利,你们是如何启发农民这么勇敢的?”
毛泽东淡然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同农民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使战士们感觉我们不是一个特殊阶层。我们调查农民阶级关系,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
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当时他说:“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40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我们的党和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就在于依靠人民,组织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二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又一精髓。
在遵义会议之前,我们党的领袖都是由共产国际指定的。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第一个独立自主选择的领袖,韩毓海的著作,使我们重温了这个波澜壮阔的艰辛历程。
俄国共产党通过成功的城市武装起义,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俄国共产党在城市工人阶级中所进行的坚韧、细致的地下工作,包括对旧的国家机器的策反。实际上,包括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内的俄国共产党领袖,都有长期进行地下工作的经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占主体地位的大国中,进行社会革命,更主要的则是要发动广大群众,组织广大农民,才能使革命走出困境。我们党在认识到这一点的过程中,付出了残酷的代价。最终,党领导中国革命由城市地下工作,转向广大农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韩毓海的著作指出:以山地为主的中国,不能照搬以平原为主的欧洲的战争形式——这是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大地所认识到的一个真理。
正是基于这样的中国智慧、中国思想,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提出:必须把平原阵地战,转变为山地运动战,必须立即把消极逃跑的路线,变为主动出击的路线,在运动战中积极主动寻找消灭敌人的战机,而这就把运动战上升为“闪电战”和“突击战”。这种战术,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方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不正是“中国道路”最波澜壮阔的写照吗?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三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在毛泽东看来,世界是有规律的,但世界又是变化发展着的。用中国的说法,规律与必然性是“数”,而发展变化和偶然性就是“势”,观察世界,必须同时认识到规律与变化、必然性与偶然性、数与势这两个方面。
相对于读书求知,毛泽东更为强调行、实践、变化、偶然性和“势”的作用,他强调自由对于必然的优先性,主张变化之于规律的优先性,倡导改造世界之于解释世界的优先性,他告诫共产党人要“心中有数”,然而他又说:自由并不等于对必然的认识,正是时势与变数,方才决定了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毛泽东没有空谈“天理”,而是使“天理”运行于“时势”之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由死的教条成了活的真理。在陕北,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实践论》是关于变化和“时势”的学说,《矛盾论》则讲述了在复杂的矛盾中创造“时势”与把握“时势”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是一本关于毛泽东的著作、思想和革命历程的书。读这本书最强烈的感觉是,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具有极为强烈的当代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而在走向强起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沉下身子来,认真地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重读毛泽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