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血战台儿庄历史永不忘

作者:罗伯特·卡帕   来源:光明日报  

血战台儿庄历史永不忘

罗伯特·卡帕

80年前,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在台儿庄战场上拍摄了许多照片,刊登在当时美国的《生活》杂志上。这位著名记者总结说,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的名字很多,像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一次胜利使台儿庄成为中国著名的村庄。

如今,发生在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战已经整整过去了80年,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永远不能忘却。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再次踏访大战旧址。

坐落于城区西南郊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馆前用花岗岩铺设的38级台阶,意味着193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24根立柱支撑着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纪念馆,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千余件文物、保存完好的史料,让人震撼。纪念馆全景画馆利用声、光、画等技术手段,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我抗日健儿在台儿庄痛歼日军、浴血奋战,直至全胜的历史过程,那段惊心动魄的烽火岁月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

1938年春,日寇的铁蹄踏破了这座美丽古城的祥和宁静。日军板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攻临沂,陷滕县,分进合击,猛扑台儿庄。3月27日,日军突破中正门,清真寺被日军占领;28日晚,186团组织敢死队突袭寺内日军;29日,团长王冠五督率敢死队向清真寺强攻。前后七天七夜,中日双方在此展开拉锯战。4月6日,中国军队对日军展开合围,寺内日军纵火焚烧了清真寺……

记者在清真寺看到,在西小讲堂的南外墙上,每平方米就有弹孔几十个。“仅一个清真寺就打了七天七夜,至今清真寺的墙壁上,仍然弹孔密布、弹片犹存。”据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副馆长李大军介绍,这里也是台儿庄战役乃至二战期间,保留最完好的一处战斗遗迹。目前,台儿庄能够保留下来的二战遗址有53处,见证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1938年4月7日,在民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6天浴血鏖战,中国军队终于赢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名不见经传的台儿庄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著名诗人臧克家看到台儿庄满目凄凉的情景有感而发,写下了《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这首诗。他在诗中写道:“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在这里,我们击溃了寇兵,残破的北城头插上了国旗。”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长孔令欣说,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国际援助创造了有利条件。”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基地’。”李大军告诉记者,每年来此参观的人数以百万计,仅今年以来就高达270余万人。

八十载岁月沧桑,八十载砥砺奋进。如今的台儿庄,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台儿庄古城于2008年启动重建,自2010年5月1日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逾3600万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达580万人次。古城荣膺中国旅游创新奖、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为“中国最美水乡”,被誉为中国古城古镇建设和保护的典范。台儿庄抓住古城重建的机遇,走出了以文化旅游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领城市转型、实现富民强区的新路子。(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通讯员 贾礼章)



//m.syxtk.com/wzzx/llyd/ls/2019-01-20/5466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