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王广书面发言:唯物史观与五四运动

作者:王广   来源:红色文化网  

唯物史观与五四运动

  广

20160504144449_507.jpg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研究五四运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关节点,它是向着未来的,饱含着恢弘的灵魂,洋溢着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在中华大地上未曾有过的革命首创精神。研究五四运动必须坚持大历史观,舍此则难以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不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大历史观,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宏大视野和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行程。要坚持这种大历史观,最为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中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根本立场和方法。唯物史观“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恩格斯语)。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思想武器。唯物史观特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为我们在研究中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与历史进步潮流相一致的先进运动,什么是与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的落后因素指明了方向。不懂得运用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的认识工具,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就有可能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类的错误。

事实上,由于历史观的差异,自五四运动爆发以来就存在着几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大体说来,体现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两翼。胡适、蒋梦麟等人站在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将五四运动理解为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蒋介石、当时的中国青年党领导人等则持保守主义者的立场,把五四运动看作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场灾难。②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对五四运动提出了种种质疑。有人提出“救亡压倒启蒙”说,进而衍化为“告别革命”论;有人提出“倒退的‘五四’”说,认为“五四运动就是倒退的事件”;还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又一大浩劫的开端”,认为新文化运动旨在打破“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定律,而“五四运动”遮盖了新文化运动刚刚出现的曙光,使文化继续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凡此种种,花样很多,不一而足。但究其实质,不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旧时藩篱,只不过其中又添了一些文化史观、后现代史观的碎屑而已。

真正科学揭示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运动20周年之时,毛泽东同志相继发表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文章和演讲,指出:“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③“这样的政府一定要反对,卖国政府应该打倒……五四运动正是做了反对卖国政府的工作,所以它是革命的运动。”④这就对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做了高度概括。其后,毛泽东同志又在《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论著中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他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这样一种概括,就不是局限于文化、思想或政治算计等狭隘的领域,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从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前途命运出发,而做出的光辉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这一论断再次确认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没有唯物史观的历史穿透力和宏大视野,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只能抓住历史的一鳞半爪而自鸣得意。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应当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大历史观,更深刻地揭示五四运动的丰厚内涵和历史意义。第一,我们要纪念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敞开了大门。第二,我们要纪念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阶级上、组织上、思想上创造了条件。第三,我们要纪念五四运动所通向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道路。第四,我们要纪念五四运动中喷涌而出的不朽的爱国主义精神。

限于时间,这里只谈一下第一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为这片近代以来饱受蹂躏的东方大地带来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而来。新文化运动以“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的决绝姿态,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了猛烈冲击,形成了一场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同志评价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⑤。但同时,新文化运动有其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在思想上一般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其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唤醒了一代青年”,“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潮流的闸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这就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⑥五四运动接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并在思想的先进性上超越了后者,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向国人介绍十月革命,指出无产阶级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经过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反对反动政府卖国政策的现实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之后的1919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较为系统的传播阶段。李达、李汉俊等人也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这一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共达200多篇。有人描述这种情形认为:“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即布尔什维主义——引者注);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底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⑦是啊,马克思主义的高卢雄鸡,即将啼亮近现代中国的沉沉夜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是五四运动催生的首要的思想成果。

183711月,19岁的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写道:“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时刻,它好像是表示过去时光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个人在这样的时刻是富于感情的,因为每一变化,既是绝笔,又是伟大的新诗篇的序曲”。⑧五四运动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这样的时刻”,它一方面是“过去时光结束的界标”——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退场;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拉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序幕,并由此引发了广泛而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五四运动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是一个光荣的开端,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蓓蕾。百年时光易逝,五四精神永存。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正是为了回望起始,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书写更加伟大的新诗篇。

 

注释

① 金冲及先生认为:“我们常讲的五四运动,其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1919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包括从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如果拿广义的五四运动来说,可分为前后一脉相承而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原先的进步思想界发生分化,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便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9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笔者本文中所论述的五四运动,指的是从五四爱国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历史时期。

② 参见(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第十四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6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第33页,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⑦ 《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225。转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第47页,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m.syxtk.com/wzzx/llyd/ls/2019-04-27/5629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