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抗美援朝文学札记之五:《梧桐叶落》

作者:桃花舍主人   来源:察网  

抗美援朝文学札记之五:《梧桐叶落》

桃花舍主人

抗美援朝文学札记之五:《梧桐叶落》

《梧桐叶落》,枫亚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西元200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这部小说主要描述出身于上海普通职员家庭的女中学生张韵桐,西元1949年10月1日,十六岁的她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军民联欢会上演唱歌曲,其甜美圆润的嗓音引起解放军某师政治部和文工队人员的赞赏,因此被吸收参军成为文工队队员,在革命队伍里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学习。次年冬天,她随部队进入朝鲜,经受了长途跋涉和寒冷饥饿的考验,发生战斗时她和文工队战友们一起包扎、护理伤员,登记、掩埋烈士,战斗间隙则创作、表演文艺节目慰问和激励中朝军队指战员,一个单纯而热情的少女正在逐渐成长为女战士。西元1951年初夏,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的阻击战中,她和文工队战友们一起从前线向后方运送伤员,途中被敌人炮弹弹片击中而牺牲,年仅十八岁的她被安葬在一座清溪环流的小山冈上一片枝叶繁茂的梧桐树下。

小说作者以擅长的白描手法、洗练的描述语句塑造了一个单纯、热情、上进、有歌唱天赋的女孩子的形象:她初登舞台演唱歌曲,以“甜美圆润的嗓音”赢得“台下爆发出了震耳的掌声”和“再来一个”的“此起彼伏地喊”;她最爱唱的是《二月里来》、《刘胡兰》选曲《一道道水》、《五月的鲜花》、《保卫黄河》、《松花江上》、《再见吧妈妈》等优美昂扬的革命歌曲;她“观看了驻沪某军文工团演出的歌剧《刘胡兰》”之后就“深深地被十六岁的刘胡兰英雄形象所感动,心想自己要向刘胡兰学习”,听说自己能参军时“激动得脸都红了”;她初到部队过集体生活,努力克服生活、训练中的不适应,遇到困难就“拼命坚持”;进入朝鲜后,上级交下任务她抢着参加,面对伤员时怀着“义无反顾的神圣感”悉心护理,克服少女的羞涩为伤员暖脚、接尿;她患了回归热病,被留在朝鲜老妈妈家养病,与朝鲜老妈妈结下深厚情谊;她领唱的歌曲在中朝迎春联欢会上“得到师首长的夸奖”和朝鲜艺术家的“称赞不已”;她流着眼泪在日记里抒写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勉励自己“一定不怕吃苦,不怕枪炮”,“要做一个坚强的女孩,做一个让妈感到自豪的女孩”!这个可爱的女孩,文工队的女同志喜欢她,男同志关注她,就连她路遇师首长回答首长询问时,“四个长得很俊的小警卫员都盯着”她看。

小说描写张韵桐的牺牲,偶然,突然,没有留下一句话。战友们把她就地安葬在小山冈上,“泥土抛洒在”她“美丽嫩白的脸上”。一年后,文工队战友们回国途中特地来看望她,“面前耸立的那个尖顶土堆上长满了已呈枯黄色的荒草”。小说书名“梧桐叶落”出自于小说中张韵桐曾与同学谈论过的一首歌里的两句歌词“梧桐叶落秋已深,冷月清光无限愁”,张韵桐认为“这首歌很好听,只是有点悲凉”。就像书名一样,小说对张韵桐牺牲的描写有点儿悲凉,小说结束在这样的气氛中。这种描写,符合四十年来文学思潮对“人性”的推崇。一个美丽的女孩被敌人“夺走了她的闪烁着生命光环的青春年华”,当然令人痛惜、哀伤,但小说中对她平凡而又热情的战斗生活的描写,已然树立了她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年代里短暂而又光华的生命价值的基石,这是小说的意义所在。

小说对张韵桐及其战友们战斗生活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我军文艺工作队伍的面貌:文工队员们以富有战斗力的、及时的文艺表演形式激励和慰问指战员,成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同时,文工队员在战斗中还参与伤员的运送、包扎、护理,参与后勤运输,参与打扫战场,等等。这是我军独特而先进的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方面。电影《英雄儿女》中有关王芳的故事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



//m.syxtk.com/wzzx/llyd/ls/2019-07-22/5774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