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红军标语见证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毒辣的食盐封锁

作者:管其乾/文 廖延斌等/图   来源:红歌会网  

红军标语见证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毒辣的食盐封锁

——永安石峰等村红军标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管其乾/文 廖延斌等/图

  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牛益和洪田镇水东、水西等村的红军标语中,有一条出现频率很高的红军标语,那就是“反对国民党的食盐封锁”。这条红军标语,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极其毒辣的食盐封锁政策。

  在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石峰村,三明市申苏先进个人安孝义告诉笔者,1930年,国民党当局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开始实行经济封锁。敌人在南昌市设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颁布《封锁匪区办法》,叫嚣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封锁中央苏区的管理机构遍设于赣南各县交通要道。1931年,国民党对私运食盐、布匹、火油(煤油、汽油、柴油)、西药到苏区的人,轻则没收财物、剃光眉毛、罚做苦役;重则以通"匪"罪论处,并明令偷运食盐济"匪"者,格杀勿论。

  国民党实行“计口授盐”,限定每人每月食盐供给量4-5钱(约14克),代用品酱油、咸菜、罐头等3钱(约9克)抵充1钱(约3.1克)盐,加紧对食盐进行封锁。敌人的这一招果然毒辣,不产盐的苏区军民备受缺盐之苦。蒋介石这一招毒辣无比,因为中央苏区境内不产盐,而435万军民每月耗盐量至少也要15万斤以上,一时之间造成苏区食盐供应空前紧张,盐价暴涨,一块光洋在白区可买7斤盐,在苏区却买不到自身重量的七钱三分,还常常是有价无市。很多苏区群众因为长期缺盐,头发变白,身体浮肿,患上了各种疑难杂症,甚至丧失了生命。红军指战员也因盐分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动面对严酷的现实,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积极开展全民自救生产运动,发动群众熬制硝盐。硝盐是用厕所、厨房的墙土熬制而成的,分三步。第一步是过滤:先把土打碎,泡在水里,数天后将泡土的卤水用布滤出;第二步是熬卤:放到锅里去熬,水熬干后,锅里剩下的便是硝盐;第三步是分解:将盐和硝分离开来,分解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硝盐吃起来有些苦涩味,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但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却起到了应急的作用。

  为解决食盐紧缺问题,各革命根据地采取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竭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千方百计开展红、白区贸易,从白区采购食盐。在情况紧急的时候,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还直接派红军打到白区采购,或组织武装力量护送工农群众采办食盐,坚决消灭白区盐卡,或组织短小精悍的游击队消灭拦截群众的反动民团,掩护群众运盐。在《燕江红旗》74页至77页的《红军在冲村》一文就讲述了1934年夏,红军在在贡川水路拦截敌川上的食盐,发动群众帮忙红军买食盐、运食盐的故事。据《燕江红旗·贡川农工会成立前后》一文记载,贡川农工会秘书姜先旺回忆说“红军连事务长许宗林发动群众到外边去买盐,当时红军最需要盐,我自己也挑送了三次到冲村去,每次有80多斤,当时用的是苏维埃票,大家都说是红军票”。

  安孝义说,他从史料中看到,1934年4月红军攻占永安之前,首先攻占了贡川延爽的垣杨家祠堂,那里原本是国民党的盐业仓库,红军攻占了永安城,又在城内发现了一个建于清代的国民党盐业仓库,仓库里的食盐都被运往瑞金苏区,装盐的工具不够,很多战士就把裤管卷起来,当盐袋使用。

  1934年7月15日,红九军团与护送七北上抗日的红七军团(抗日先遣队)在石峰村及洪砂一线会师,并发布了《北上抗日宣言》等3部宣言书。7月20日,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大田,缴获食盐20多万斤。8月,红九军团在护送北上抗日遣队渡过闽江后,又在尤溪夺得5万多斤食盐和炸药等。红九军团响亮喊出“背盐就是背黄金”的口号,全体官兵背负食盐,翻山越岭,昼夜兼程从原路返回,于8月22日到石峰村休整一天后,返回连城鹏口苏区,这批食盐和炸药,有力地支援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

  电影《闪闪的红星》有红军交通员、儿童团员潘冬子将食盐浸入棉袄巧妙地为红军送盐的故事。石峰村毗邻连城下余,有通往连城姑田的秘密山路,据生于1926年的石峰村老人吴盛隆2006年告诉笔者“当年,经常有红军到石峰村买米、买盐”。
 

  1、保存在石峰村原管占炳老厝的红军标语“反对国民党的食盐封锁”(管其乾 摄影)

  2、保存在福建永安市小陶镇牛益村敦厚堂的红军标“反对国民党的食盐封锁” (管梓任 等摄影)

  3、保存在福建永安市洪田镇水东村慎德堂的红军标语“反对国民党的食盐封”(中国工农红军产互济会宣)等(廖延斌 摄影)

  4、保存于福建省永安市洪田镇水西村的红军标语“反对国民党的食盐封锁”等(罗国罴 摄影)



//m.syxtk.com/wzzx/llyd/ls/2020-08-23/6464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