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揭露朝鲜战争细菌战,这位江苏人把美国钉上了历史耻辱柱

作者:张军   来源:方志江苏  

10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72年前,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多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朝鲜战争中,除了烽火硝烟的战场,还有一个看不见枪炮、看不到流血,没有硝烟弥漫,却斗争异常凶险的战场。侵朝美军违反国际公法,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悍然使用细菌武器,给当地军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在这场无形的斗争中,一位江苏常熟籍的年轻科学家,和全国多位著名科学家一起,凭借有力的证据,向国际科学委员会揭露美国军队侵朝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得到国际委员会的认可,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医学昆虫学家陆宝麟。

陆宝麟 1916-2004

195110月,以美军为首的16国联合军队在朝鲜正面战场遭到了惨败,联合国军被迫向南进攻。在正面战场打不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情况下,美帝国主义悍然对我军和朝鲜人民、东北人民发动了细菌战。

1952127日夜,美国飞机多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驻朝鲜铁原郡的第42军阵地上空低飞盘旋,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俯冲投弹。次日早晨,有战士在驻地及周边发现了大批苍蝇、跳蚤和蜘蛛等昆虫,此时是朝鲜的冬天,正常来说此时野外不应该出现这类昆虫。42军认为:此虫发生可疑,属地同时发生,较集中密集大,可能是敌人散布的细菌虫,并将发现的情况上报。志愿军总部接到第42军报告后高度重视,指示采取措施,消灭昆虫,并要求第42军上送昆虫标本,以便培养化验,请专家鉴别。

1952年美军在朝鲜战场散布细菌地域略图

美帝国主义的飞机紧接着又把细菌弹投掷到朝鲜居民区和中国本土的居民区,从2月到3月,美国军机共侵入东北领空共955架次,遍布70个县市,其中只有17架次投掷的是炸弹,其余均为带菌物体。攻击的地区包括中国东北的抚顺、安东、凤城、临江等地区,还有朝鲜的安东和大同等地区。美军细菌战,导致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再次席卷朝鲜半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判断:这些情况表明,美军很可能已经将细菌战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国东北。

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死亡情况出现,开始在中朝部队和朝鲜居民中引发恐慌。尽管对美军投放细菌的检验工作依旧在进行,所发现的昆虫中到底带有多少种病菌尚需进一步检验,但根据志愿军部队的现地观察、来自各部队的疫情报告、通过各种渠道所收集的情报,特别是防疫专家对昆虫标本检验后已经做出的结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判定美军正在朝鲜对中朝部队实施细菌战。

防疫急如星火。一旦爆发疫情,不但将在志愿军部队中引发极大的恐慌,直接影响部队作战,且将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允许发生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断然决策:立即在志愿军部队展开反细菌战斗争。

反细菌战斗争的形势因此更加严峻。在中朝双方共同行动下,以揭露美国实施细菌战罪行和大规模杀虫灭毒防疫工作为重点的反细菌战斗争由此迅速展开。为揭露美帝国主义违反国际公法使用细菌武器的罪恶行径,经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批准,紧急筹建了美军细菌战罪行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由国内最知名的专家组成,年仅35岁的陆宝麟成为这个委员会中的一员。

朝鲜战争期间的反细菌战宣传画

陆宝麟,1916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白茆镇(现属古里镇)一个书香家庭,他的二哥陆近仁是中国近代昆虫学及昆虫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34年陆宝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吴大学,受时任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陆近仁的影响,陆宝麟选择了生物系。从此,陆宝麟同生物学研究,尤其是与昆虫类研究结下了一生的缘份。1939年秋,陆宝麟考取当时迁至昆明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生物学系,两年后,顺利获得理学硕士学位,随即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职,从此开始了对蚊虫的研究。1949年,陆宝麟转入北京农业大学担任讲师,1951年晋升为年轻的副教授,因他在昆虫领域的研究已颇有建树,入选美军细菌战罪行调查委员会。在美军细菌战罪行调查委员会里陆宝麟不仅资历最浅,而且还年龄最轻,因此,担此重任他既感荣幸又感受到压力,担心自己学识不够,辜负国家的期望。

1959年,陆宝麟向彭德怀同志作工作汇报

陆宝麟从小就对鸟类、昆虫等生物研究极有兴趣,沉迷于对大自然生物的观察,在云南学习和工作期间,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但面对民族灾难,年青的陆宝麟立志以科学报国,锲而不舍的一边从教一边继续自己的研究。当时滇西南地区疟疾流行极为严重,陆宝麟对昆明的按蚊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因此他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地调研经验,他的学识在调查委员会工作中得以彰显。

陆宝麟和专家们并肩作战一起投入到繁忙而又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中。在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和国际科学委员会的联合调查会议召开前夕,陆宝麟在我方向外国专家提供作证的方案中发现,一位教授竟把我国的一种摇蚊当成了美军使用细菌弹的证据。为此陆宝麟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得出这类摇蚊不叮咬人,即便带了细菌也不会传染病。陆宝麟发现这个问题后,他大胆地否定将"摇蚊"作为证据的论断,认为事关揭露美国细菌战的证据的可信度和国家声誉,便向负责调查组的领导郭沫若、廖承志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分析。郭、廖两人把陆宝麟的意见汇报给周总理。总理得知情况后,对陆宝麟治学严谨、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给予赞赏并肯定了他的研究结论。

美军投下的细菌弹

美军在朝鲜投下的四格细菌弹

此后,委员会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决定再派专家赶赴东北采集标本。陆宝麟和他的同事们揣周总理的嘱托,肩负重任再次来到东北,采集到足够的美军投放携带细菌的昆虫标本。陆宝麟与许多知名中国科学家一道,出席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和国际科学委员会的联合调查会议。

在辩论会上,陆宝麟从标本虫的生态习性等方面有理有据地回答了国际代表们一连串的疑问,陆宝麟的发言,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利用投撒带菌昆虫进行细菌战的罪行,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一致确认美国细菌战的事实,将美国的灭绝人性的罪行昭告天下。最终在中朝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迫于国际舆论压力,美国停止了细菌战计划。由于陆宝麟在反细菌战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他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模范奖状。

志愿军与朝方防疫人员一起进行消毒作业

细菌战调查结束后,陆宝麟被组织上调到刚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寄生虫学系昆虫室工作,专门从事蚊虫的研究。

1953年,他和同事到云南边境参加抗疟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对疟疾病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和防治活动,当地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他们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调查出滇西南疟疾流行传播的元凶——微小按蚊。

1954年,陆宝麟又前往浙江指导舟山丝虫病的媒介蚊虫防治试验,制定出防治方案;1958年起,组织参加了对浙江、海南岛、广西、福建和山东等战略地区病媒蚊虫和自然疫源的调研,带领科研小组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领导经验丰富,他于1961年被任命为医学昆虫研究室主任,晋升为研究员。

19631969年及19791985年,两度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0年,陆宝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陆宝麟在一丝不苟地做昆虫分类鉴定工作

进入花甲之年后陆宝麟依然没有停止科研报国、为民造福的步伐。改革开放后,解放前曾在我国短暂流行的登革热突然在广东、海南等地爆发,几十万人被传染。陆宝麟和同事们赶到海南,在当地投入采集和研究,很快找到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导致登革热大面积流行的罪魁祸首。他主持研究了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及其防治全国协作课题,通过5年调查研究,查清了我国埃及伊蚊的地理分布和孳生特点,以及通过对白纹伊蚊鉴别、地理分布种群动态以及孳生习性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提出了防治登革热的初步方案,并主编了《中国登革热媒介及其防治》一书,该书对指导控制海南、广东等地登革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他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的主要贡献者,并先后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员会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委级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总后勤部批准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198846日,陆宝麟在海南岛检查登革热传播媒介及伊蚊孳生的水缸

1992629日,陆宝麟在国际昆虫大会上作报告

2004年,陆宝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陆宝麟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对科研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硕果累累。他一生与蚊虫为伴,在这个令人生厌的领域里,创造了中国人自己的传奇,成为世人瞩目的蚊坛泰斗。

1988年,陆宝麟全家福



//m.syxtk.com/wzzx/llyd/ls/2022-10-28/7829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