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120年前,李鸿章的卖国让每个中国人赔了一两银子

作者:一棵青木   来源:远方青木  

很多人把李鸿章称之为卖国贼,因为他签了很多卖国条约。

还有很多人,知晓一点历史,但不多,于是他们把李鸿章称之为误国贼,因为李鸿章身居高位,却把中国搞成了这副样子,就算谈不上卖国,尸位素餐,误国误民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但实际上一国之衰弱,岂能是一人之罪。

1870年,47岁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成为了清朝9位封疆大吏之首。

1873年,50岁的李鸿章任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了大清汉官之首。

作为一个汉人,李鸿章已经把官做到顶了,全清朝比李鸿章官大的只有皇帝和亲王等皇族成员了,其他满人官员全部都得拜见李鸿章。

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中,汉人能把官做到这个位置的,只有李鸿章一人。

清朝是一个以满人为尊的朝代,李鸿章能以汉人的身份把官做这么大,大到仅次于皇族,可谓是个奇迹。

这一切都是因为李鸿章的能力之强,清王朝找不到替代的人选。

1888年,李鸿章为增强清朝国防,斥巨资成立北洋水师,向欧美国家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把北洋水师的实力搞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以北洋水师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浪费民脂民膏过巨为理由,说服了慈溪和光绪,严禁李鸿章再给北洋水师购置新的“舰、炮、军火。”

而每年拨给北洋水师的军费,也被控制在了200万两。

这导致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刚成立不久的兵工厂为北洋水师生产新的炮弹,质量极度堪忧。

但因为便宜,而且朝廷不准向欧美购置新的炮弹,所以也只能捏着鼻子用了。

与此同时,日本每年投向海军的军费,高达1000万两,为清朝的5倍之巨。

这是什么概念?

北洋水师的核心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的售价也就140万两而已,加上回国的路费也就不到300万两。

当年为了凑齐这300万两,李鸿章愁白了头发才搞定,还用零头买了“致远号”巡洋舰一起带回国。

但日本每年拨给海军的经费居然高达1000万两,海军官员不用愁经费怎么来,自动就到账了。

日本这么疯狂投入海军的3年后,中日两国的差距出现了。

1894,日本频频挑衅中国,对此光绪皇帝十分恼火。

洋人惹不起也就算了,小小的日本居然也敢来捋虎须,活的不耐烦了么。

光绪命令李鸿章对日本宣战,狠狠的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邻居。

当时的光绪,很年轻,血气方刚,而且极具爱国主义精神,最大的理想就是一洗大清帝国对外战争失败的耻辱,成为第二个康熙大帝。

日本,正好是一个练手对象,距离近,而且应该很弱,所以光绪对和日本打仗的兴趣非常高。

但李鸿章仔细分析了中日目前的实力对比后,认为此战不可开。

李鸿章以将士不可依靠、兵力不足及缺乏战舰为由,强烈反对和日本开战,认为应该通过对外斡旋来解决中日边境摩擦问题。

在李鸿章的眼里,大清需要多久的时间来积累力量,洋务运动带来的30年中兴,还不够。

但是在光绪的眼里,李鸿章这是畏战避战,毫无血性和骨气,丢他的脸,丢大清的脸。

光绪帝屡屡下旨斥责李鸿章,给与其强大的压力,要求立刻开战。

李鸿章迫不得已之下,下令北洋水师寻机决战,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紧急购置了几条小船,希望能增加一点点胜率。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海战,北洋水师的主力遭遇了日本舰队。

短短4个小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朝开展洋务运动30余年的精华,就这么灰飞烟灭了。

海军战败后,清朝的陆军也输的一塌糊涂,日本如入无人之境,清军一败再败。

不得已,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准备赔个几千万两来了结此事。

因为之前的英国法国那么强大,也就赔个几千万两,而几千万两可以买几十艘定远号了,怎么看都足以让日本满意了。

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直接开出了3万万两的天价赔偿款,让李鸿章目瞪口呆。

对此条款,李鸿章坚决不答应,这个赔偿数额简直是荒谬。

但伊藤博文不紧不慢的说,3万万两一分都不能少,清朝没钱这没关系,你有土地,可以用土地来赔偿。

不愿意给也没关系,日军可以自己去拿。

打下一座大城市,就可以抢几百万两,这座城市还能冲抵个两三千万两。

占个十几个也就差不多了,反正又不费事。

什么台湾、青岛、辽宁,日本觉得都不错,东三省看起来也可以。

如果清朝不同意割让,导致日本需要自己动手去拿,那大军开拨需要的额外军费,也要清朝一并支付。

不支付,那日本就继续拿,到时候多占了你几座城市,可别怪我们日本没提前和你说。

如果你是李鸿章,在本国军队一败再败,连守城都守不住的时候,面对这样的谈判要求,你能谈个什么出来?

连续三轮谈判,都无果而终。

日本其实不心急,如果能借机扩大战争,抢来中国几个港口城市,那其实是再好不过。

这时一名日本愤青,完全相信日本政府的洗脑,认为是中国在欺负日本的那种愤青,行刺李鸿章,持枪击中李鸿章面部,铅弹的弹头卡在了李鸿章左眼下的骨头缝里,差点丧命。

这枚铅弹无医生敢取出,至死都留在李鸿章的左眼下面。

李鸿章醒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欣慰的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随后,李鸿章头缠绷带的照片瞬间火爆了全世界各国媒体的头条。

中国的第一重臣,来日本谈判,居然在日本的土地上遭到了日本人的刺杀,这简直太荒谬了。

一瞬间,日本就被安上了野蛮落后的帽子,欧美列强也趁机干涉中日谈判,对日本施压。

欧美本来就不想看到日本做大,刺杀事件正好给了他们口实和机会。

最终伊藤博文在第四轮谈判中,直接降价一亿两白银,作为给李鸿章的“医药费”。

而李鸿章在谈判中苦苦哀求,希望伊藤博文能再少一点,哪怕只再少个一两千万两也好,就当给自己回国的旅费了。 

对此伊藤博文不予理会,一两不让。

如此不给面子,气愤的李鸿章发誓这辈子永远不会再踏上日本的土地。

但李鸿章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少一亿两,其实已经是惊喜了。

战场上打不过,谈判桌上能怎么样。

力主开战的光绪皇帝,对于开战后如何收场,没有任何好办法。

于是马关条约成,中国向日本赔偿两万万两,签字人李鸿章。

这两万万两可都是真金白银,也不是能赖掉的,是真的要赔的,而且是现银立刻支付。

清朝没钱,就向欧美国家借款,然后以关税等国家主权作为抵押物,以后分期还款。

甲午战败,导致中国洋务运动复兴的势头被打断,而日本则开始了急速崛起。

同时也让欧美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虚弱,这导致随后对中国的欺辱越来越厉害,被迫签署的卖国条约也随之急剧增多。

1900年6月21日,受尽欺辱,忍无可忍的慈禧,在怒火攻心下,气急败坏的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令,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十一国宣战。

就算是希特勒都没这么狂妄。

从这种宣战诏书中,能看到慈禧应该是真的很气愤,但也是真的很无知。

宣战后,慈禧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即刻带兵进京,和十一国决战。

对此,李鸿章回电:

“此乱命也,粤不奉召”

在慈禧的多番催促下,李鸿章为表忠心,被迫动身,但没有带兵,自己也称病滞留上海,并发了一封长长的电报,劝诫慈禧不可把希望寄托在义和团身上,否则必招大祸。

被宣战的11国,匆匆组建了八国联军,还有三个国家因为距离太远来不及派兵,八国联军中以距离最近的俄军、日军和在印度的英军为主力,规模均上万人,德国仅派兵300人,人数最少的意大利甚至只派兵5人。

而慈禧寄予众望的义和团,在和这种匆匆组织的偏师战斗中,不堪一击。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

随后慈禧电令李鸿章进京,和庆亲王奕劻一起,代表清朝与八国联军谈判,收拾残局。

用现代的话说,叫擦屁股。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78岁了,风烛残年。 

而且能怎么谈呢,能谈个啥呢。

八国联军开出了10万万两的赔偿金额,要求立即支付,而且开出了长长的“首恶名单”,把力主对洋人开战的所有主战派大臣都名列其中,要求全部处死,其中包括慈禧。

最后,八国联军还要求解除中国的武装,永久性把中国非军事化。

对于八国联军的要求,庆亲王奕劻非常气愤,坚决不同意,问李鸿章有什么好办法。

李鸿章沉默的听庆亲王说完之后,很平淡的说,当年马关条约还算是城下之盟,如今对方连北京城都给占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能怎么样呢。

当然,李鸿章也不是没有努力过。

李鸿章提出了自己的谈判大纲,希望能赔钱了事,不要治罪,也不要解除清政府的武装。

为各个击破,李鸿章提出要和各国一对一的谈判,疯狂暗示某些国家如果同意单对单的谈判,清朝可以给与更多利益。

对于李鸿章的这个谈判大纲,联军统帅瓦德西的态度是,不予理睬。

瓦德西说,如果中国不答应联军的要求,那联军就自己进攻西安,去捉拿慈禧这个真正的祸首,至于赔偿款,中国给不起就拿土地来赔,不愿意给土地联军就自己动手去占,彻底瓜分中国。

自家的国防在别人手底下完全不堪一击,连别人随手动员的偏师都不打过,甚至伤不了别人的毫毛。

如果八国联军真的决定要瓜分中国,在当时真的是轻而易举。

假如你是李鸿章,你打算怎么去谈判?

不管你提出什么方案,对方都不予理会,你要么接受对方的方案,要么就继续打。

但你偏偏打不过,怎么办?

对于这种绝境,李鸿章采取了自杀威胁式的谈判办法。

你们要十万万两,中国给不起,强行给清政府就会崩溃,一旦清政府完了,那你们一分钱都捞不到。

李鸿章给十一国的使者算了笔账,当时清政府年入约8800万两白银,但支出高达1.01亿两,其中约1/4的支出是用来偿付对各国借款的利息,至于存银,那是一分没有,连年赤字,国库里比脸盆都干净。

如果你们保留清政府,那大清会想办法,来凑够你们所需要的银两。

如果不保留,那这10万万两白银,你们自己想办法去弄吧。

至于瓜分中国,你们想瓜分就瓜分去好了,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臣民,义和团铺天盖地,你们敢分兵占领,那就占好了,就怕你们不敢分兵。

而且英美德等国,你们可想好了,一旦决定瓜分中国,你们能派出多少人来镇守,如果你们派不出足够的人手,那岂不是白白便宜了俄国和日本,他们距离中国可比你们近得多。

还有清政府想还钱,只能从海关出钱,而海关的关税收的是谁的钱,是欧美列强你们的钱啊,日俄和中国的贸易远没有你们的多,所以这等于是拿你们的钱去赔给日俄等国,如果这10万万两能少一点,对欧美你们是有利的。

而且欧美列强你们还要想清楚,我们当年为了支付赔款,借了你们很多很多钱,每年需要偿付的本息接近2500万两。

如果清朝没了,那别说利息了,你们的本金都没了,保留中国的完整性,对你们有利无害。

这就是李鸿章的自杀威胁式谈判法。

在战场完全失利后,这也是能给清朝博取最大利益的唯一办法。

不然还能怎么办。

最终李鸿章保留了中国的完整性,给清政府留下了最后一口气,还留下了慈禧的命。

至于赔偿金额,八国联军也从十亿两主动降低到了四亿五千万两,等于中国人一人赔偿一两。

李鸿章问,这四亿五千万两的依据是什么?

德国公使是这么回答的:

“何须依据,各国都认为此数最合适。中国向来自大,号称是泱泱大国,人口有四万万五千万,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把洋人淹没,一人一两赔款,就是让你们明白,人多不等于国强,如果愚昧不开化,人多反而易肇祸。”

这4.5亿两白银,清朝也给不起,因为国库一分钱都有,借也借不到,因为已经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借款给中国了。

于是这次中国的赔款不必立即支付了,而是可以分期还款,分39年还清,年息4里,本息合计约9.8亿两,各省再赔款0.2亿两,凑齐十亿两之数。

这笔钱,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

你以为这笔赔款只是个数字,清政府没了就可以赖掉?

自1902年起,清政府每年需要赔偿约4700万两白银,占国库税收的44.7%,彻底沦为列强的收税工具。

1912年国民政府建立后,第一时间就发布了《告各国友邦书》,承认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所有条约,代清政府继续向列强赔款。

之所以这么利索的同意代为赔款,也是没办法。

首先国民政府的实力很弱,仰仗于列强的扶持,其次这笔赔款是以中国的关税等收入来作为抵押的,而所有的关税都把持在列强的手里,这些地方都有列强的驻军以及军舰。

你不赔,列强自己派军舰来拿,何必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不过,也确实少了一部分。

美国没有放弃赔款,但把赔款用在了教育中国留学生身上,也算没有浪费。

沙俄的钱,还到了1924年就停了,因为国内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主动放弃了赔款。

1918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钱,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也被免除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其实还是有点点用的。

出于扶持中国,遏制俄日的需求。

1920年,英法放弃赔款,1925年比利时放弃赔款,1926年荷兰放弃赔款,1933年意大利放弃赔款。

只有日本,一直坚持要中国的赔款。

1937年8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暂停了对日本的赔款。

1938年,一切庚子赔款均全部停止。

所以庚子赔款共持续还款了37年,累计实际支付5.76亿两。

这就是实际支付的代价,可绝不只是一个纸面数字。

这个巨额赔款的要求,李鸿章答应了,其他的要求,也基本答应了。

因为慈禧给李鸿章的谈判指示是:

“大局攸关,款议可成不可败,两害取轻”。

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一个人面对十一国的外交官,重病缠身,边吐血边谈,大大降低了清政府的损失,但最终达成的《辛丑条约》,依然是丧权辱国之至。

我国中学历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这份条约的达成,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辛丑条约原文是怎么写的,是不是有中学历史上定义的那么可怕。

第一款 第一条:关于德国大使男爵克大臣被害一事,中国应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皇帝前表达惋惜之意。

第一款 第二条:在德国大使遇害之处树立牌坊,牌坊应足满街衢,和克大臣品位相配,上面书写大清国皇帝惋惜凶事之旨,并配以拉丁、德、汉各文翻译。

第二款第一条,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和人民之祸首诸臣。

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定斩监候之罪,应清朝求情免其一死,改发配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

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赐令自尽。

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斩首。

列强总共列出了174人的祸首名单,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反洋的文武高级官员,都是平时跺跺脚全国都要震一震的超级大官,只要平时有反洋的思想和言论,被洋人“风闻”,就要被惩治。

在这场惩治祸首的风波中,慈禧一口气杀了自己120多个大臣,主战派全部屠戮一空,其余也几乎都是流放、监禁、革职的罪名。

而曾经因反对开战被处死的主和派官员,则要官复原职,以示昭雪。

所有对“祸首”的行刑,都是在外国军队的监督下执行的。 

第二款第二条,凡有外国人被杀害的城市,停止文武科考五年。

第三款,因日本使馆的书记员生杉山彬被害,大清皇帝应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本皇帝前表达惋惜之意。

第四款,对于被挖掘的外国人坟墓,清政府应在原处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其碑由各该国使馆督建,并由清政府支付费用,京师一带,每处墓碑一万两,外省,每处墓碑五千两。

第五款,大清国降旨规定,不准将军火或制造军火的器具原料运入中国境内,禁令持续两年,如到期各国认为仍应续禁,清皇应降旨延续禁令。

第六款,大清国应赔偿诸国海关银四万万五千两,年息4里,分39年还清。

第七款, 划定各国使馆区,大清国同意将使馆区作为各国专用,由使馆独自管理并派兵防守,中国人不得在界内居住。

第八款,大清国将大沽炮台和京师与各至海通道之间设立的防守炮台,一律拆除。(解除所有阻碍外国军舰的武装)

第九款,在京师周边的关键地点,如天津、塘沽、唐山、昌黎、秦皇岛、山海关等处,清政府允许外国长久驻兵。(随时可以进京抓大清皇帝)

第十款,清政府应立法,永远禁止军民加入仇视外国的团体。如发生伤害洋人之事,犯事者皆斩,当地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当地城市暂停文武科考,相关谕旨应逐次张贴至中国所有城市。(敢伤任意洋人,则全城连坐)

第十一款,修改各国通商行船条约,设河道局,由外国代中国保护各国通商之利益,河道局每年所需费用46万两,由中国支付一半。

第十二款,修改各国公使的觐见礼节,外国使者觐见,皇帝必亲遣黄袢如亲王所乘之绿轿到馆,将使臣迎入大内,礼成后原路送回,同时应以兵队护送。

使臣应从紫禁城中门进入,所递国书,大清皇帝必须亲手接收。

这就是辛丑条约的十二条款,另有19个附件,对这十二条款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约定。

四万万五千万两赔款,是辛丑条约的最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这份条约,可谓是彻底打断了中国的每一根骨头。

除了给清政府留了口气,维护了领土的完整,其他什么都没留,彻底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黄毛绿眼的洋鬼子,从这一刻起,彻底成为了金发碧眼的洋大人。

但李鸿章能做的,也就这样了,他也只能这样。

20年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参会,中国大使顾维钧百般腾挪,舌灿莲花,依然逃不过被宰割的命运。

何况当时李鸿章接盘的,是一个彻底战败的局面。

根据正史记载,在和十一国大使谈判期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天天给李鸿章发电报,动辄洋洋洒洒上千字,声称拳乱根本不存在,洋人没有损失,而且打烂了北京是洋人大大的不对,洋人亦知礼义廉耻,所以只需要据理力争,洋人就会对中国赔礼道歉。

对此,李鸿章回电的原文是:

“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张之洞每天花两百两银子发这种废话有没有什么意义呢?

有意义的,张之洞并不傻。

因为这些电报,当时的国人只骂李鸿章是卖国贼,但并不骂张之洞。 

1901年9月17日,卖国条约《辛丑条约》成,签字人李鸿章,12条款登报后,全国骂声一片。

1901年11月7日,劳累过度的李鸿章,在北京城吐血而亡。

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在他的病床前,催促他立即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画押。

史书记载:

“闻薨之前一点钟,俄使尚来催促画押”

李鸿章临死前几天,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当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到慈禧那里时,还在回京路上的慈禧,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说: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毛主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

“舟大而水浅”

船虽大,摊到了清朝这,也只能搁浅。

李鸿章再有能力,生在了最黑暗最腐朽的晚清末期,以一己之力,他真的做不了什么。

换别人当这个外交官,谈出来的条款,会远不如李鸿章。

幸运的是,清朝已经是中国的过去式了,新中国与1949年建立了。

当年李鸿章临死前期待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这件事,慈禧完全没能力做到,但新中国做到了。

2021年,新中国建立72周年后,中国的国力已经蓄积到了一个当年李鸿章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这一年的中国官员在谈判桌上对世界最强国美国放出的硬话是:“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当年整个清朝无数的中国人做梦都想在谈判桌上对十一国的谈判公使说这种硬话,可最终无一人敢说。

那种憋屈苦难的日子,再也不会在中国重现。



//m.syxtk.com/wzzx/llyd/ls/2023-10-16/8441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