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周恩来总理曾评价: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作者:国家记忆   来源:CCTV国家记忆  

1953年初冬的一天,毛泽东主席邀请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到中南海商谈国事。

当时的新中国由于石油短缺,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国防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党中央和毛主席迫切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石油,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李四光望着毛主席热切的目光,自信地答道: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分布广泛,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石油。

01

根据长期以来占据石油界的主流理论“海相生油”论,西方相关领域专家坚定地认为:处在海洋环境下产生的海相地层才能生油,而中国土地大都属于陆相地层,没有生油条件,不可能产出良好的石油资源。

而李四光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勘探工作。

但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顺利。转眼一年多过去,打出来的油井是口口见油,口口不流。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难道中国“贫油国”的帽子就无法摘下了吗?李四光为此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其实,找石油只是地质部的一项工作,李四光同时还要领导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繁重。与此同时,压在李四光心底的还有一项极其重要、无法与他人言说的绝密任务。

02

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主席主持的一次绝密会议在中南海召开。直到32年之后的1987年,这次会议的内容才被揭晓:开展中国的核工业,制造出捍卫国家尊严的利器——原子弹。

会议的主角是一块呈黄色的石头。它就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的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是制造原子弹所必不可少的放射性矿物质。

中央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这项绝密工程,李四光在理论上给予了重大支持。地质人肩负国家使命,找到了特大型铀矿床,为中国核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时,远在东北的石油普查大队也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根据李四光的地质理论,在松辽平原发现了可能蕴藏大油田的地质构造!

1959年9月26日,所有的工作人员连同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纷纷聚集到了钻井队最终确定的井位松基三井旁。下午4时,随着油阀被打开,喷涌而出的石油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中国大地上终于发现了油田!

03

由于长期积劳成疾,李四光的身体每况愈下,然而他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的背后有李四光艰辛的付出,他的博学为新中国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铀矿。作为地质部部长和原子能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为新中国核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5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决定让李四光继续担任地质部部长,当时他已经76岁了。

这一年,李四光被查出患有动脉瘤,但他仍然坚持工作,在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方面,不断探索,继续为国家科学事业做着贡献。

邹宗平

李四光外孙女

到了晚年的时候,就把这些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做他的科学研究。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愿意花时间、花精力的东西,所以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2岁。

李四光逝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经常使用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们为人民所利用。”

李四光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克难攻坚的创新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正如周恩来总理对李四光的评价: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m.syxtk.com/wzzx/llyd/ls/2023-10-23/8451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