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曾莹:90年后,红军后人重走长征路

作者:曾莹   来源:红色文化网  

代表中国两种命运的博弈

引言:老蒋狂言要让红军成为太平军,让毛公成为石达开第二,历史仿佛相似,结局却大不相同!

2024年10月29日,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一行来到位于四川雅安大渡河畔,90年前,两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18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都发生在这条湍急的大河之滨。红军将士谱写的壮丽诗篇传唱至今,这段激情燃烧的历史世代被我们重温!

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1935年5月上旬,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革军委率领下,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区。大渡河,是一条在四川境内被称为天险的咆哮之河,它的宽度达到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而这一条路,正是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最后的覆亡之路。1863年,历史曾见证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在此兵败,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惨烈画面!1935年,当红军到达安顺场时,不论时间、路线,乃至敌我的兵力对比,都与72年前的那场血战十分相近,而无论红军还是石达开,所面对的更是同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于是72年后,代表中国两种不同命运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便围绕着这条大渡河,指挥千军万马,以翻天覆地的态势,展开了关乎中国未来的一场激烈博弈!

一、两种命运的博弈

蒋介石专门研究过清末北洋幕僚薛福成所著的《庸庵文续篇》,书中详细记述了1863年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在大渡河边全军覆没的惨剧。蒋介石越读越兴奋,在他的心里认定这里便是红军的葬身之地。

在蒋介石暗自窃喜,调兵遣将的时候,毛泽东也在运筹帷幄。后世有人评价:论兵力,毛泽东身边的中央红军兵力确实不如蒋介石的国民党军,但要是论智谋,毛泽东对老蒋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蒋介石在毛泽东面前分明就是关公面前舞大刀。

当时的实际情况恰恰正是这样,蒋介石读的是清军全歼起义军的经验,读得异常开怀,扬言:要让毛泽东和红军成为太平天国石达开第二!而毛泽东研究的则是起义军被全歼的教训,并逐一找到了破解之法。

二、第一局较量——强渡大渡河:

首先,蒋介石急令尾随红军追击的白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入川向西昌方向进击;同时令川军刘湘,刘文辉等部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碉堡阻击,其主力第20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安顺场之前,此地的守敌为了阻止红军过河,应砸掉所有船只–不过老蒋并没有想到,当地川军守敌长官认为红军需要通过彝族区,不可能这么快赶来,因此留下了一条小船供自己撤退使用。

出乎敌军意料,红军依靠红色民族政策争取到彝族同胞的支持,前进十分迅速。1935年5月24日,杨得志率领先遣团在敌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抵达距离安顺场不到十里的区域,刘伯承和聂荣臻急令先遣团夜袭安顺场,抢夺过河船只。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接受了这项重任,他带着一营分三路突入安顺场,仅用20分钟就击溃了大渡河右岸的敌人。其中该营二连在追击逃跑之敌时,夺得了那条小船。

5月25日清晨,先遣团战尘未洗,便开始筹备渡河工作,孙继先营长在二连中抽调了十七名战士,连长及所有连干部都被选为奋勇队成员,准备渡河夺取大渡河左岸渡口。由于船只过小,奋勇队只能分两批过河。

5月25日上午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红军“炮神”赵章成亲自操炮瞄准,用两发迫击炮炮弹命中对岸碉堡,敌军陷入混乱之中。第一批突击队由二连长率部先渡,他们冒着川军密集的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奋勇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再次正中川军密集之处,敌军的反冲击失去了效果。第一批勇士登岸后,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此时,小船迅速返回,孙继先带领第二批突击队员上船,继续向对岸进发。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第二批勇士也顺利登岸。两批突击队员共十八名勇士士气高涨,一起冲上去,用手榴弹、各种枪支与敌沉重打击。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但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大刀在敌群中飞舞,红军用白刃战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

十八勇士控制渡口后,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红军乘胜追击残敌,又在渡口下游缴获了两只船。三只船不停摆渡,红一军团第一师在安顺场顺利地越过了大渡河天险。

多年以后,我的父亲曾雍雅将军(时任红一方面军工兵连连长)回顾这段战斗历史的时候,在回忆录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接着,红军以震天公,恸鬼神的英雄气概,组织十八勇士打通横渡大渡河的通道。在红军主力渡河中,工兵连负责找民船,放跳板,保证红军源源不断抵达对岸。

三万余人的中央红军渡大渡河,仅靠数只木船来回运送,时间拖长,人马拥挤。这中间有许多工作需要工兵连去做。比如由于水流急,船无法固定,红军上船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曾雍雅带领工兵连抢修活动码头——找来木材,打上桩子,然后将船拴住,对岸下船也是如此。他们修上简易跳板,让官兵下船既安全又方便,同时,由于千军万马拥上一个渡口,要使人马施展得开,需要工兵连先将渡口场地拓宽,以免发生人马伤亡的危险。

另外,红军中有许多骡马,这些牲口驮着笨重的军用物资装备,跟随红军队伍长征。日夜兼程,劳累不堪。现在人员要渡河,可以乘船,但骡马就没有这个资格享受了,怎么办?这些牲口是红军唯一的运输工具,是各级首长的坐骑,是不能丢弃的。既要牲口过江,又不能乘船,工兵连的官兵想了个好办法;他们找来缆绳或铁索,拴住船尾一头,然后,将各匹马的马鞍、辎重卸掉,再将马用缆绳紧紧拴在船尾上。开船时,岸上的人手执鞭子狠狠地往马屁股上抽几下,这样船离岸,马下水。船拖着马头,马跟着船尾,游泳过江。过金沙江时,曾雍雅与工兵连的同志一起,就是采用这个方法,使一军团的马匹与人员一样顺利地走了过来。现在抢渡大渡河,他们同样让马跟着船游泳过江。一军团一师花了两天多时间,每船四十多人,才把人马送到了对岸。

这第一局以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为结局,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关键通道。在当时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红军成功突破大渡河天险,初步避免了被敌人围歼于大渡河以南的危险,使红军能够继续向川西、川北地区前进,为后续的战略转移和革命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对于红军保存有生力量、摆脱敌人的追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蒋介石妄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将红军消灭,但红军的英勇行动使敌人的企图彻底破产,迫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为红军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和空间。

但是一个现实问题又困扰着红军,夺取安顺场渡口后,却因水流太急无法架桥。刘伯承计算,如靠缴到的这几只渡船昼夜摆渡,全军2万多人过河需要一个多月。此时敌中央军薛岳部正向大渡河急进,只有几天的路程,川军主力也陆续赶来,面临着巨大危险的红军必须另找出路!

曾莹、贾斌在大渡河渡口

三、深夜拜访老秀才

如今,这条河再次成为了阻挡红军前进的巨大天险,毛伟人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镇上有一位90多岁的老秀才,叫宋大顺,当年,他是亲眼看到石达开覆灭的,不如去找他讨教一下,有没有好办法。”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最不经意的瞬间降临。这时,一个90岁的老人——宋大顺,突然成为了这场命运博弈中的关键人物。当毛泽东得知他曾亲眼目睹过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全过程时,立刻意识到,这位老人可能掌握着一条关键信息——一条能让红军摆脱眼前困境的出路。

于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毛泽东亲自拜访了宋大顺,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更多的历史细节。在昏黄的油灯下,宋大顺讲述了那场让他至今难忘的悲剧。

“72年前,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率领十万大军来到大渡河,依我看,石达开本来是不该被灭的,他向西可以到昌都,向南可以到云南,向北可以到康巴,可惜他明知清军追击已到眼前,还放假三天,庆贺小妾生子,这样大操大办以致贻误了最佳的渡河时间。清军赶到后,紫打地(安顺场)地处高山峡谷之中,两头重兵堵截,就只剩下渡河一条路可走了。而就在此时,天降大雨,大渡河洪水猛涨,渡河之路被截断,导致被清军围困于河边。数万大军,背水临敌,如惊弓之鸟。渡河无望,覆没就必然成了定局。石达开最终被迫选择投降,十万大军惨遭屠杀。”

老秀才说完,停了一会儿,又开口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尽快想办法离开安顺场,而不是渡河。”宋大顺的声音低沉而缓慢,但每一个字都在毛泽东的脑海中回荡。宋大顺的讲述不仅让毛泽东看到了历史的教训,更让他意识到,眼前的局势与当年石达开的困境何其相似。

“那座桥就是关键。”宋大顺说出了决定性的一句话。原来,在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是这片区域唯一未被敌军完全封锁的渡河点!!

虽然通向泸定桥的路途遥远,相距320多里地,且桥本身也险象环生,但对于红军,宋大顺的这句话,犹如点燃黑夜的火炬,照亮了红军的前路。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革军委的领导们立即认识到,夺取大渡河上唯一的渡桥——泸定桥,是红军唯一的机会,转危为安的关键。

5月26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决定红军分左、右两个纵队夹河而上,奔袭泸定桥,下达的命令是——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夺取泸定桥,以使全军渡过大渡河!

今日泸定桥

四、第二局较量——飞夺泸定桥

又一轮较量开始了。红军方面全军行动起来。东岸,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继续在安顺场进行强渡,吸引敌军注意,然后沿大渡河北进;西岸,紧急决定以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先锋攻击前进,高速行军夺取安顺场北面约320里的泸定桥,主力随后也沿大渡河西岸跟进,争取通过此桥北上。

毛泽东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他对刘伯承和聂荣臻说:“如果两路红军不能会合,被敌人分割了,你们就单独到四川去搞个局面”。

此时,蒋介石也认识到了泸定桥的重要性,严令本来已经离开泸定的川军刘文辉部主力迅速回防,敌军两个旅在紧急赶往泸定增援,双方都在抢时间,兵贵神速!

于是,一场比时间比速度的较量开始了,哪一方抢时间到达泸定桥,就争得决胜先机!

1935年5月27日晨,在滚滚滔滔的大渡河边。迎着强劲的河风,毛泽东率其他中革军委领导和刘伯承、聂荣臻告别,形势危急、前途未卜,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还能不能再会合。

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部担任强攻夺桥的艰巨任务,从安顺场出发疾速前行。他们沿大渡河西岸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的羊肠小道急进,沿途都是高山峡谷、绝壁凶险之地。有的是刀砍斧凿弄出来的凌空栈道;有的是蜿蜒曲折,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而大多数路程都是沿着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前行,一边是悬临大河,涛声阵阵;一边是悬崖绝壁,直插云天。战士们都不敢停下往下看。稍不留神,就会跌下万丈深渊。沿途打掉了敌人一个营的阻击,走到半夜,足足走了80里。

第二天一早,军团首长来了命令,限他们第二天夺取泸定桥。他们打开地图一量距离,还有240里,于是决定继续强行军,一昼夜走完240里路。行军途中,红军发现对岸敌军正同自己隔江并行奔向泸定,紧急关头,杨成武、王开湘认为必须再加快速度。但是因为那几日天雨路滑,队伍摸黑行进在泥泞的路上,根本走不快。

情急中杨成武看到对岸的敌人点着火把,忽然有了主意,让红军也打起火把,并告诉各连队:假使对岸敌人问我们是哪部分的,就用白天被打败的敌人的番号,说是某师某团某营,今天被“共匪”打败的。就这样,红军欺骗着敌人,敌人也没有怀疑,两路的人,两路的火,各怀着不同的目的,在一个闷葫芦中前进。

走了几十里,因为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停下休息了。红军抓住时机,加速前进。没时间做饭,就着凉水吃生米充饥。杨成武在回忆录中说:“河边的羊肠小道,本来很难走,此刻路面淌着雨水,滑倒的更多了……三步一摔,九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爬中前进的,……我们的战士实在太疲劳、太困倦了。为了防止跌到河里,最后,我们不得不吩咐每人解下自己的绑带,一条一条接起来,拉着前进”。

就这样,红四团依靠惊人的意志和共产党人的铁脚板,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终于于29日晨6时赶到泸定桥边。有如此惊人的行军速度,后人称其为“飞夺泸定桥”实不为过。

“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红军22位勇士创造奇迹!

当年泸定桥(资料)

固定铁索的关键

红四团到达泸定桥西侧时,却发现桥面部分木板已被敌人拆去,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索,9根作为桥面,4根作为扶手,每根都有碗口粗,从河东岸拉到河西岸。桥有十丈多高,桥下是汹涌咆哮的河水,不要说上去,看着都令人头晕目眩。对岸就是泸定城,尽管援军未到,但敌川军一个团在对岸桥头已筑好了工事。想夺取泸定桥,惟一的办法就是冒着敌枪林弹雨,从光溜溜的铁索上攀援而过。

面对战史上罕见的险阻,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侦察完毕,没顾上吃中午饭就召开团干部会。会上,各连都争当先锋。最后研究决定,让二连的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下午4时,全团司号员一起吹响激昂的军号,赶到的红军主力集中十几挺重机枪从西岸向东岸敌军猛烈射击,有效压制住了敌军火力,夺桥战斗开始了。

杨成武、王开湘手提驳壳枪,站在桥头指挥。随着红军各种轻重火器向对岸泼出密集的弹雨,突击队员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身后的一个连一边铺木板一面跟进。见到这一情景,被红军强大火力压制的对岸川军根本没有拼死一搏的斗志。他们惊恐万状,有的窜逃,有的在桥头燃起大火。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火,冲到桥头的突击队员们没有畏惧,连长一跃而起,带头冲进火海,带领突击队员们冲过熊熊烈火,夺占了对面桥头。

“一统山河”泸定桥

此时,夹江而上的东岸部队由林彪、聂荣臻带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昼夜不停地急行军,也准时沿东岸北上赶向泸定桥,进行突袭,有效地协助了西岸部队的战斗。

泸定桥失守,空有大军在手的蒋介石只能徒呼奈何,眼睁睁看着红军摆脱追兵,扬长而去。

曾雍雅将军回忆录记载:由于时间紧急,敌人尾追而来,二师和一军团直属部队只好与一师夹江而上,最后取得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一过大渡河,就把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全甩掉了,敌人只好又追着红军的尾巴捡烂草鞋了。

从红军进入黔川滇开始,历经四渡赤水,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时间近半年。这半年中,特别是后两个月中,工兵连和其他战斗连队一样,吃到了常人体会不到的苦头,遇到了常人遇不到的危险。他们在架桥开路时,一则工具简陋,二则器材奇缺,三则时间紧急。有时为了完成一座桥的任务,连夜苦战,往往等桥架好了,有的战士也累得倒在桥下再也爬不起来了;往往路开通了,路旁却增添了几座新的坟墓!可见当时红军面临的情况有多么艰苦卓绝!

踏上泸定桥心潮澎湃

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渡河结束后,毛主席高兴地对大家说:“我们的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

夺取泸定桥的胜利,标志着红军顺利渡过了大渡河,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想要凭借大渡河天险剿灭红军的计划。这场战役不仅让红军摆脱了生死困境,更成为了长征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采集强渡大渡河战斗遗址“忠魂土”,带牺牲的英烈忠魂返回苏区、返回故乡

90年斗转星移,泸定桥依然屹立在大渡河上,见证着那段不朽的历史。而红军的精神,也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永不退缩,勇敢前行。

向大渡河、泸定桥战役中牺牲的英烈敬献于都河“初心水”

征服雪山

引子: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2024年10月30日、31日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于都红军后代致敬长征团队连续翻越两座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梦笔山,参观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1935年5月底,红军取得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党中央在泸定县城附近召开泸定桥会议,决定了两件事:一是避开人烟稠密地区敌军,向北走雪山草地一线;二是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设法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6月初,中央红军一举突破敌军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经宝兴的盐井坪、崔店子,进入到夹金山下藏族群众聚居的硫碛地区。

红军过雪山,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红军翻越的雪山,大都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夹金山。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又称亚克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又称昌德山、昌德梁子)、打古山(又称拖罗岗、施罗山、塔鲁岗)等雪山。雪山地区的行程约31天,1350公里!

夹金山常年冰雪不化,气候复杂多变

分不清是云是雪的雪山

讲述翻越雪山的红军故事很多。曾雍雅回忆录记载:1935年6月12日,红一军团要翻过夹金山。主峰有4500多米,时下是六月天气,山下热得人们身上直冒汗;多数人都穿着单衣,可是到了山上,冷得直打哆嗦。对于像曾雍雅这样来自江西、福建的红军战士,真的是一大考验。这次爬这座雪山是毛泽东的命令,翻过雪山之后与徐向前率领的四方面军会合。这是战略总任务,非要翻越不可!

爬雪山,红一军团直属工兵连又是打头阵,他是指导员。出发前,曾雍雅根据军团的指示精神,对连里进行反复动员。

“工兵连的任务无论是走飞泉流瀑,茫茫林海,还是踏千里河川、万里群山,就是一句话:当先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是一座大雪山,大家说应该怎么办?”

“当好先锋,打通道路!”战士们响亮地回答。

“根据军团首长的指示,上雪山之前每人要吃两三颗辣椒,有条件再带上一瓶酒。干粮要计划着吃”

现在红军战士的心情显得特别沉重,从江西出发已经八个月了,对白雪皑皑的山峰感到一些迷茫。他们不知道这座山到底有什么危险,能否上得去,上去后,能否下得来。前面的路还有多远?还会遇到什么危险?

物资装备不能丢失,驮运器材骡马要想尽办法活着下来。过雪山这是战略总任务,非要翻越不可!

原来工兵连有4匹骡马。它们负起了驮运工兵器材的繁重任务,真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大转移中,一路上山高路险,涉水过河,人困马乏。4匹骡马中,先后死了3匹,剩下唯一这1匹骡子,眼下它也瘦得皮包骨头了。

曾雍雅把出发人员的装备检查了一遍,具体任务作了分工,然后对大家说;

“同志们,我们就要爬雪山了,对这匹‘黑骡子’要特别关照。国民党的工兵运器材靠的是汽车轮子。我们呢?没有汽车,全靠牲口的四条腿!要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不能没有这匹骡子。”“黑骡子”与我们同生死共患难,是我们不会说话的战友,就是闯刀山下火海也要保护它。

平时在行军中连里抽出四个战士轮流牵着它走,两个在前,两个在后,碰到沟坎拉过去,遇到陡坡推上去,尽量减少牲口的体力消耗。现在爬雪山,这四名战士又成了“黑骡子”的忠实保镖。

夹金山,终年积雪。山上的石头土块,结着厚厚的一层冰,现在被红军一践踏,更是又光又滑。山上地形复杂,工兵连要通过一个小峡谷,他们手脚并用的经过一番挣扎,人员总算越过了峡谷。

可是,现在轮到“黑骡子”过峡谷,却是个大难题了。只见它,四蹄扎地,发出喀嚓喀嚓的沉闷声,四蹄蹬了几下,前进一步又退了下来!实在艰难!

此刻,四个战士将它又拽又推,弄得它喘粗气,嘴冒白沫,还是没有上去,被折腾得歪歪扭扭,有气无力。

最后,曾雍雅命令派出10个人,把骡子背上的东西卸下来,人扛着,让它轻装前进。十几个人走上前去,把骡子轻了装。这一关总算闯过去了。

可是工兵连已爬到山顶,这里无遮无挡,白茫茫一片。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会阳光刺眼,一会突然狂风大作!大风卷着雪片向人们劈头盖脸地扑来。接着,又是一阵冰雹,“劈劈啪啪”地像玻璃球打在大家的脸上,大风如狼吼,似虎啸,撕人心肺;

曾雍雅和李连长带领工兵连,扫平了前进路上一个又一个“雪障”,打通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为主力越过夹金山开辟了通路。部队在往山顶上爬,再也爬不动了。可是,工兵连是开路先锋,爬不动也得爬。他们坚持往上攀登,但每前进一步,都相当困难。

那匹“黑骡子”,因山上空气稀薄,加上一身劳累,前腿跪在地上,气喘吁吁!“黑骡子”这个时候,与其说是往上走,倒不如说是被往上推。因为它和人一样,太疲劳了,肚子没食。和红军战士一样在咬牙,在拼命!到了山顶,战士们吃了点干粮,还把口粮省出一部分喂了“黑骡子”,但是它已经吃不下去了,吃了就吐,再喂,干脆连嘴都不张了。

结果烧点热水,把草料和粮食拌匀,这样“黑骡子”才勉强咽了几口。后来才知道,这座雪山海拔太高,空气稀薄,人畜迷迷瞪瞪是“高山反应”的表现。

爬雪山对曾雍雅来说是人生旅途中闯的第一道难关,他生长在气候温暖的赣南,而如今却处于“冰雪满山头,开眼不长草”的恶劣环境之中,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

此时,曾雍雅看了看战士们的脸,有的腊黄灰青,有的又瘦又黑,有的嘴唇发紫,有的头发脱落。再看看战士们的衣服,没有一件是好的,破的大洞套小洞。裤子烂得像布条。战士们从江西出发曾发过一套新衣服。可是一路风风雨雨,太阳晒,汗水泡,已经成了“百花衣”了。

经过红军战士的拼搏,夹金山终于翻过来了。红军战士心头充满着胜利的喜悦。

红军翻过夹金山之后,部队又翻越了几座比夹金山还要高的大雪山!人马死的死、伤的伤。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红一军团经过了达维、懋功,两河口、卓克基、麻木桥、长板岭、拖罗岗、黑马寺、毛儿盖。在这两个多月中,正是炎热季节,但雪山又是冷凉世界。由于气候反差太大,又没有东西吃,有的活活被冻死,有的因空气稀薄缺乏氧气,喘不过气就永远倒下了。又没有东西吃断炊已经很多天了,所以,人员伤亡很多,尤其是后勤部门中的担架员、炊事员、卫生人员牺牲的更惨了。一军团的一个警卫员,饿的实在没有办法,他突然想起宣传队里还有一只能敲响的鼓,于是,他拖着饥饿的身躯,把鼓皮给剪下来,先用开水泡当汤喝,然后用火焖了当“肉”吃,这样才救了他一命。

正想着,下面有人抬了一副担架,曾雍雅和工兵连的战士迅速上前去帮忙,一看担架上躺的是聂荣臻政委。聂政委本来有一匹骡子当坐骑,过铁索桥时,因蹄子陷进铁索里头去了,为了不耽误战机,忍痛把它推下河去。他开过刀的脚又开始化脓了。所以,过雪山时只好坐担架了。

后来聂荣臻政委知道左权参谋长也病了,过雪山更困难,他就说:“我还可以下来慢慢走,你们去抬抬他。”聂政委这种精神,使曾雍雅和工兵连的同志受到很大的鼓舞。

战士们坚持着,忍耐着,克服了雪山极为恶劣的环境、战胜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头一步一步向前攀登!经过红军战士的拼搏,夹金山终于翻过来了。

能支撑红军将士的就靠“信仰”的坚定不移,和对红军必胜的坚信!不疑跟着共产党走就是希望!

高海拔、气候复杂多变的雪山

挑战极限·不胜不休

重走长征路对自己也是个考验、淬炼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雪山的极端苦寒条件,不仅仅锻造了红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淬炼了红军永远跟党走的革命信念。

我的父亲曾雍雅将军和千千万万红军战友一样,为了穷人得解放,为了民族独立、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心甘情愿抛头颅洒热血!所以,雪山草地虽然千辛万苦,但是根本动摇不了他们的钢铁般的意志。

90年过去了,岁月埋没了雪山草地上他们当年的足迹,但是他们的精神必将彪炳史册,历史会铭记曾经有一群最可敬的人,冒着风雪严寒、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围追堵截,心中始终抱定一个理想,跟着共产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在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地方同于都红军后代致敬长征小分队一起采集“忠魂土”

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于都红军后代致敬长征小分队一行面对雪山,看着这样艰苦的环境,想象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扛着工兵连的所有家当,平均每人负重150斤,翻越雪山,我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弘扬长征精神,用更加发奋图强的精神状态,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宝兴,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如今国泰民安!

在夹金山海拔4114米垭口合影

草地里那颗人体洋葱头

引子:草地里那颗永远留在记忆中的“人体洋葱头”

松藩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

红原瓦切红军过草地纪念碑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曾雍雅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作为先行部队,走在最前面。

红军长征过草地,是非战斗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损失7000人。

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于都红军后代致敬长征分队于2024年11月1、2、3日穿越近千公里的茫茫草地来到当年红军过草地的尽头——班佑河畔。

班佑红军过草地烈士纪念碑(胜利曙光)

班佑纪念碑背后的悲壮故事:1935年8月中央红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抵达班佑河,这里已是茫茫草地的边缘!彭德怀发现他的军团少了一部分队伍,就派时任团政委的王平(上将)带人去找寻,谁愿意再返回布满死亡陷阱的草地,但是为了战友,王平团政委还是率领一队人返回去寻找!

班佑烈士纪念碑上,篆刻着王平上将的回忆:

“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马上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牺牲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即将战胜草地,700多名红军战士竟然就这样背靠背坐着牺牲了!

在父亲讲的长征故事里最难忘的是草地里那颗永远留在记忆里的“人体洋葱头”。这次在海拔3700米的红军过草地班佑烈士纪念碑,我就为所有团员讲述了这个故事。

曾雍雅将军回忆:红军从毛儿盖出发,如果走直线的话,必须要穿过一片茫茫的草地。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中国有史以来无人涉足,英国有个叫埃里克·泰克曼的探险家称它为“中国最鲜为人知的地区”。传说有个外国测量专家曾到这里来冒险,结果一脚踩进去,只喊了“后人当心”一句话,就“不见了踪影”了。红军战士走在这一望无边的草地上,实际上是在走险!

进入草地第1天:这些经过万水千山转战的红军战士,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斗志。望着满天的繁星,撒落在一望无际草地上的点点篝火,不免勾起了他们思乡情,回忆苏区,搞的轰轰烈烈,想着革命胜利的未来,甚至还开了草地篝火晚会!相互拉歌,唱起江西、福建各个苏区的红色歌曲!父亲曾雍雅还给大家唱了一首“苏区是个好地方”

到了第3天、第4天,能果腹的东西都吃光了,过草地面临的困难显现出来,主要是饥饿、失温、中毒、伤病和陷入沼泽泥潭。近十天行走在生命禁区、自然地狱,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终极考验,是不可名状的英雄壮举!

过草地,工兵连除了以往的开路先锋以外,还增加了一项,那就是当“收容队”,照顾伤病员、掩埋牺牲人员尸体。他们要在队伍中跑前跑后,每个人还要扛着上百斤的各种施工器材、管好不能丢失,增加了体力支出。

由于粮食准备不足,进入草地之前,每个人发了些炒面,上级规定:这点炒面要计划着吃。说白了就是“救命面”早已吃完,很多战士只能依靠野菜、树皮等维持生命,喝了有毒的水、上吐下泻,甚至有些战士因为食用了有毒的野菜而牺牲。

到了第五天,白天暴晒、气候骤变,晚上温度会迅速下降。由开始的毛毛细雨,霏霏薄雪,接着降落了小玻璃球那样大的冰雹,砸得脑瓜咚咚作响,打在草地上溅出一束束烂泥花。突然整片草地天昏地暗,旋风卷着冰雹,像草地上的野马在嘶鸣,像大森林中的猛虎在狂叫。战士们立不稳,站不住,被狂风一刮成片地倒在泥潭中,陷入沼泽里!很多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而冻死。草地的泥潭也是一大威胁,从地面上根本看不出来,许多战士不小心陷入泥潭后无法脱身被沼泽吞没而牺牲。再加上国民党宣传“红军共产公妻、吃藏民的小孩”蛊惑的反动藏兵“蛮子骑兵”还不断来袭扰,打死打伤许多红军战士。牺牲的战友太多了!

我们都记得2021年5月甘肃马拉松比赛,那些专业运动员(有的还是世界冠军)他们那么好的体质、有能量的快速补充方法,有高科技防寒装备,都因为极端天气引起人体严重失温导致21人死亡!更何况这些伤病、饥饿、疲惫、衣不裹体的红军战士,加上恶劣的气候,超过3700米的海拔高度,极度的失温或陷入泥潭,倒下去的就永远起不来了。

曾雍雅正想对策,身边有个战士咚隆一声,突然倒了下去,接着又咚隆一声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不到5分钟倒了3个!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曾雍雅心里好像在滴血!

根据这种情况,怎样把全连战士活着带出草地:时任红一军团工兵连指导员曾雍雅想了个办法,在夜间把全连人集中在一个土墩后的背风处,抱成团,用人的体温来相互取暖。伤病员、小红军、群众在里面,老红军、党团员在外头,一层层往外坐,嘱咐大家,作为一条纪律千万不要躺下!

工兵连的红军战士们里三层外三层地蜷伏在一起,半伏、半坐,大家依偎着,曾雍雅脱下自己已经千疮百孔的一件单衣给伤员披上,他和连长弄来相对干的草垫子给战士们围好,他俩在外面警戒。就这样用人体一层层围成了一颗“草地洋葱头”。党员、老红军战士都争着坐在最外面,外面的人可以为里面的人御风寒!外面的人可以为里面的人挡子弹!他们都把生的希望最大可能的留给战友!用自己生命去点燃他人的光明。

就这样在工兵连再没有发生非战斗减员。七天之后,终于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他带领工兵连走出茫茫泽国。可是连长等8位战友却在反动“蛮子骑兵”偷袭时牺牲了,永远的留在草地里。几十年过去当记者采访曾将军时,他说当年在草地吃得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什么是长征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样艰苦的历程,老一辈革命家能坚持下来全凭二个字“信仰”,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就有希望,就一定能胜利!

白雪皑皑的草地(摄于红原瓦切)

我们很难想象,红军当年穿越草地的艰苦卓绝,很多年前,在我第一次看父亲曾雍雅将军写回忆录的时候,听他讲翻雪山过草地,以为我理解了他们当年的不容易,直到这一次我从于都河出发,沿着父亲走过的路,跨过湘江,渡过乌江、赤水河、大渡河、泸定桥,翻越千山万水,当眼前出现皑皑雪山、茫茫草地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我们都远远低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不容易。

回头再看一下茫茫草地,90年了,你们长眠、我们常念!

草地里牺牲的英烈们,我们要把若尔盖的“忠魂土”带回苏区,使您们的英魂回到家乡,忠魂归根!

在这里录入一位网上留言,读后泪目!

献给“敬初心水,取忠魂土”活动的诗

久违了于都河的水,还是那么清澈甘甜。

喝上一口吧!让它淌入凝固的胸膛。

我与你长眠花开的草地,

把覆盖的土,让亲人们捎回去,

去看一看,看一看,昔日的家园和乡亲。

为了劳苦大众,为了新中国,

那年,你十五,我十八。

2024年12月24日下午46军后代马秋科於临沂。

90年后的今天,祖国强大了,人民富强了,我们当然可以驾车重走长征路,可是不要忘了,红军当年是徒步加负重翻越雪山草地,而且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是凭着一种信念,一种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一种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救中国的信念,冲破所有苦难!长征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继续前进!



//m.syxtk.com/wzzx/llyd/ls/2025-01-11/9197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