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新样态

作者:陈甜   来源:学习时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时代环境变迁,形式变化多样,表现出变动不居的特点,其本质决定其不会在短时间内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表现方式上由显性直白向迂回隐性转变、议题设置上更加“学术化”,必须注意新的时代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新样态。

借助互联网输出,以网络化样态示人。1994年我国互联网与国际互联网正式接轨,3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信息技术的“追随者”到“引领者”,向着网络强国阔步迈进。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近11亿人。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让历史虚无主义“发现”了新的渗透领域和散播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便与互联网结合,通过设置不良舆论议题、变换舆论传播形式散播错误史观、错误史实。201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愈发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场域,历史虚无主义渗透领域也随之发生转移,在社交软件、直播平台、游戏类APP中散播错误历史信息,诱导不明真相的群众陷入历史谬论中。

近年来网络上带节奏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否定中国近代以来进步革命历史、抹黑英雄人物等现象明显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已经退场,而是隐匿于互联网营造的空间、渠道中,以隐蔽性表现、碎片化叙事和日常化渗透等网络化新样态展开渗透,历史虚无主义隐匿化趋向增强。例如,某微博博主将账号名设置为73I,用英文字母I取代1,企图用“去意识形态化”诱导人们忘却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惨无人道的残害行径。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特征,样态不时翻新,亟须实时关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智能化样态渗透。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传播领域的颠覆性变化,标志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全面到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时代环境、社会条件相互作用下,历史虚无主义与人工智能技术耦合,改头换面、潜滋暗长,呈现出智能化新样态。

在信息生产上,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以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建构模型训练,批量化生产夹杂着错误史观、错误史实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在信息发布上,利用深度伪造和虚拟化技术,打造“机器人水军”,用虚假账号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评论、转发和点赞含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内容。在信息散播上,借助推荐算法,对网络用户“画像”,根据用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能分发暗含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长期诱导受众“重新解读”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限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技术,有些技术还存在交叉性运用。例如,将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与深度伪造技术相结合,批量化生产篡改历史文本、伪造历史影像的错误信息。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历史虚无主义在信息生产、发布与传播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滋长空间,隐匿性、欺骗性进一步加剧,潜藏着扩散、蔓延的风险。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同时也会给历史虚无主义制造新的蔓延条件和空间,这种趋势需要高度警惕。

假借学术研究之名,以“学术化”样态散播。以学术研究、学术反思为名,颠覆史观、歪曲史实,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惯用的手法。一些史学著作以及前几年盛行的以回忆录、口述资料、个人传记为史料颠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均可见其学术蔓延路径。借助“学术化”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唯心史观架设起看似高深的学理外衣,再利用带有错误政治立场和方法论失范的偏颇史料展开佐证,容易给人留下“条分缕析”“旁引曲证”的印象,若不细加分析,看不出含有多少意识形态的成分。对于历史专业人士来讲,历史虚无主义提出的所谓理论观点和运用的所谓史料,经不起学理上的半点推敲和考证,但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受众而言却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由于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化”样态示人,容易混淆视听、逃避监管,从而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主要的渗透方式之一。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学术化”最新样态突出表现为 “新清史”错误观点的蔓延、传播。“新清史”否定清朝历史时期满、蒙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统一,割裂清朝与中国历史上汉王朝的联系,把长城以南地区称为“中国本土”,妄称清朝不等于中国,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方殖民行为混为一谈。这些观点显然与清朝历史毫不相符,是对清朝历史的虚无化。近年“新清史”谬论又有新的发展,从陆地蔓延至海洋,提出所谓清朝对海上疆域的治理和防御也是侵略扩张,清朝是“陆海兼优”的“双重帝国”的错误观点。这与清朝海防力量与抑制商业发展的真实历史南辕北辙。此外,国外举办的一些关于中国清代历史的展览、出版的一些书籍,同样深受“新清史”谬论影响,隐含着对清朝历史的错误解读,严重曲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掩盖或粉饰了帝国主义侵华历史。“新清史”这些错误历史观点及其传播,助长着历史虚无主义“学术化”蔓延趋势,广大学者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要旗帜鲜明与之斗争,立足唯物史观向读者还原真实客观的历史原貌。



//m.syxtk.com/wzzx/llyd/ls/2025-01-14/92019.html
Baidu
map